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玩遊戲的好處,超出你的想象!

孩子玩遊戲的好處,超出你的想象!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你知道孩子玩遊戲都有哪些好處嗎?遊戲,play, 在孩子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遊戲的好處,滲透在孩子發展的各個方面,有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遊戲,體現了孩子的認知發展,同時也促使認知發展,就是說,遊戲對孩子的生活常識,知識的積累,解決問題,怎麼思考,注意力,想象力,等等都有幫助。

遊戲,還促進了孩子的社交發展,因爲她們逐漸從一個人的遊戲,慢慢會和別人合作,進行合作遊戲,這裏面,和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和孩子的情商發展,都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遊戲的好處,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遊戲的好處滲透在各個方面。因爲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我們不可能割裂成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來培養孩子。

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們的遊戲是什麼樣子的?

發展心理學研究兒童的遊戲,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遊戲。

從認知的角度看遊戲的種類,大致分成3類。

1,functional play,功能遊戲。

一般在0-2歲比較常見。她們通過自己的動作,或者是身體的運動,有時候不需要一個物體,比如自己跳跳跳,有時候作用於一個物體,比方說,反覆推一個小車車。通常這些遊戲是簡單的,重複的。

2,constructive play,結構遊戲。

一般在3-6歲比較常見。她們使用一些東西,來創造或者構建某種東西。比方把積木搭個城堡,或者畫個畫,或者玩拼圖。

3,make-believe play,假裝遊戲。

一般2-6歲比較常見。也就是說,她們會扮演日常的生活啊,或者扮演一些角色。比方說,過家家,扮演警察的故事等等。

從社交的角度來看遊戲的種類,大概分成4類。

1,非社交遊戲。

旁觀別人的遊戲,或者是自己沒有目標的轉來轉去,或者是自己單獨的遊戲。

2,平行遊戲。

她們看別人的遊戲,然後玩和別人類似的玩具,但是,孩子和孩子之間並不互相影響,或者互相提意見什麼的。

3,聯合遊戲。

雖然孩子們各自有自己的目標,但是她們互相交談,互相交換玩具。比方說,我在搭一個城堡,你在搭一個火車站。哎,你能借我一塊拱形的積木嗎?我正好需要,我換給你一個方形的積木你可以做窗戶。

4,合作遊戲,這是一種更高級的遊戲,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孩子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然後大家都圍繞着這個目標。

比方說,角色扮演的遊戲,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一個主題。大家圍繞這個主題來編故事,大家把這個故事演下去。

這些遊戲,不是說,後一種會取代前一種。而是,這些遊戲的種類按照年齡的先後順序出現,但是,在2-6歲階段,這些遊戲會並存。也就是說,5歲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單獨遊戲,也可以和別人合作遊戲,這些都很正常。

孩子玩遊戲的好處,超出你的想象!

假裝遊戲

我重點講一下假裝遊戲。

假裝遊戲,在2-5歲孩子的生活裏,佔有重頭戲。

首先,假裝遊戲爲什麼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併成爲重頭戲?假裝遊戲,不是隨隨便便就出現了。當你發現孩子出現假裝遊戲的時候,你應該感到高興,這是一個認知發展的里程碑。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的,大約2歲左右,孩子開始符號思考,symbolic thinking,就是說,他們不再依賴具體的感官信息以及具體的動作去思考了,而是,運用腦子裏的圖片,符號去思考。

以前,他要思考,必須藉助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等等具體的感官信息,或者是自己的動作去和事物發生關係,比如,我用什麼方式去推積木,積木會怎麼運動。具體的動作幫助他更好地思考。當有了符號思考,他不需要這些具體的信息了,在腦子裏,用已經存有的圖片或者符號,就可以思考了。

我忍不住介紹一個很好玩的實驗來說明孩子的這個進步。

這個實驗的被試是19個月和22個月的小寶寶。

實驗者給小寶寶看一個毛絨玩具,青蛙,介紹說這個青蛙的名字叫Lucy。

然後lucy就跳到一個簾子後面,孩子們看不到lucy。

然後Lucy 就在簾子後面說話,水打翻了,灑到我身上了,我全身溼透了。

然後實驗者拿出3個玩具,一個是小豬,一個是乾的青蛙,一個是溼的青蛙,讓孩子把lucy拿給媽媽。

全部的孩子都記得Lucy是一個青蛙,沒有人把小豬當成是lucy,但是,只有22個月的孩子,知道溼的青蛙是lucy。也就是說,22個月的孩子,他看不到水灑了的情景,不過可以用語言這個符號來思考和理解,19個月的孩子還差點兒。

所以2-5歲,語言的發展和符號思考非常重要。它讓兒童擺脫了具體事物的限制,可以理解別人描述一些事情,她們自己也可以描述過去和未來,也可以描述現實不存在的東西。

所以,這個時候,假裝遊戲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假裝遊戲的好處

假裝遊戲有什麼好處呢?太多了。

1、假裝遊戲一方面是孩子認知發展的結果,是語言和符號思考的結果。同時,通過假裝遊戲,更促進了兒童的認知發展。

1)假裝遊戲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他可以描述他想象中的世界。

父母經常和孩子聊天,玩假裝遊戲,聽她們描述她假裝要做的事情,積極配合她們。她們用語言描繪的世界會越來越豐富。

2)假裝遊戲可以促進孩子的記憶力的發展。

比方說,孩子去了動物園,你可以和孩子玩假裝企鵝吃東西的遊戲,或者是,假裝海豚碰到大海龜的偶遇,這些假裝遊戲,促使孩子使用語言,促使孩子去回想他在動物園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把這些信息重新提取。這就促進了孩子的記憶力發展。

3)假裝遊戲還能促進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因爲他常常需要藉助語言去描述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是他用語言把眼前的具體事物描述成類似的事物,或者改造成不同的事物。有時候,他甚至可以利用眼前的具體事物,創造出不存在的事物。比方說,孩子看了海底世界,他也許會鑽在桌子底下,拿一根木棒伸出桌面,說他正在潛水艇裏。

假裝遊戲和認知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假裝遊戲也就越豐富,你越能想象,越能假裝,就越促使你去學習更多,並且把學習到的信息儲存起來,運用出來。

2、假裝遊戲能促進孩子自我調整能力的發展。

很多父母特別想讓孩子能夠自我控制。但是這麼小的孩子,大腦發育遠遠沒有成熟,你對她的自控力期望不能太高。

在遊戲中,我們可以不知不覺地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們在遊戲的時候,很清楚,要想和別人玩遊戲,就必須遵守遊戲規則,

比如說,一羣孩子把椅子排起來當成校車,然後大家商量着一個人當司機,其他人當放學的學生。這些孩子必須理解各自的角色,並遵守規則,如果你說好了當學生,就必須有自控能力,要坐到站纔可以站起來下車,你不能說,坐着坐着,哎,我改主意了,我不扮學生了,我要扮司機。如果不遵守規則,不合作,大家下次就不跟你玩了,所以,在和同伴的這些互動中,孩子得到經驗,她有時候必須要剋制住自己想要站起來的衝動,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爲。

在很多情況下,假裝遊戲能讓孩子專注自己的行爲,剋制自己的衝動,是鍛鍊孩子自制力的一個方法。你讓孩子一動不動一分鐘,她當然很難做到,但是,如果你說,我們現在來玩木頭人。哎,她會堅持一分鐘一動不動。可以經常和孩子玩一些假裝遊戲,這是和孩子珍貴的親子時光,順便也可以鍛鍊一下孩子的自制力。

但是,不要太功利啊,一跟孩子玩遊戲,你就玩這種遊戲,孩子一下子就厭煩了。所以,陪玩的時候,就是一句話:看孩子的興趣。

3、假裝遊戲能讓孩子更合作。你有時候叫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就這麼直白地跟她說,你去幹什麼什麼,她有時候不願意。怎麼辦?這個時候,可以玩假裝遊戲。

我家孩子有時候彈鋼琴的時候,彈着彈着不願意了。我會說,哦,機器人快沒電了吧,我給你充電吧,滋~~ 好了,衝滿了。看看機器人能動了嗎?孩子往往就笑了,接着再彈一會兒。

有時候作業寫錯了,我也可以用機器人的聲音說,我是機器人1號,我發現了一個錯誤,然後我假裝我的鼻子會發紅光,孩子也很樂意去重新看一遍,把錯的地方給改了。

我家孩子現在這麼大了,有時候還會用假裝遊戲。前陣子跟他們看國語版的東城西就,現在讓他們幹個什麼事,或者他們讓我幹個什麼事,就說,來嘛,英雄,經常就笑哈哈把事情給做了。

4、假裝遊戲能促進孩子的元認知。元認知說起來好像挺高深的,簡單地說,就是孩子思考他們怎麼思考,怎麼理解的,也就是,孩子去了解他們大腦裏的活動。我們說孩子們開始建構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這個心理理論的發展,對孩子的學習,社會化發展都非常重要。

心理理論,對人的發展很重要,可以促進人的社會化發展,比方說,怎麼去理解別人的情緒、想法,意圖呢?也可以促進語言和認知發展,因爲,學習很多時候是發生在人和人的互動當中,你要去理解別人腦子裏的活動才行。

心理理論這麼重要,促進心理理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在兒童期間,假裝遊戲對心理理論,元認知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假裝遊戲提供了一個理解他人大腦活動的情景。

比方說,孩子們分角色玩遊戲。如果我扮一個小雪人,我必須要去理解小雪人是怎麼想的,感受是什麼。我喜歡大太陽的天氣,哎,我現在可是小雪人,小雪人不喜歡太陽,她害怕太陽。。。等等。多體驗這些他人的想法,他人的感受,他們也能越來越理解,一個人腦子裏的活動是怎麼影響人的行動的。

正因爲經常玩假裝遊戲,孩子們慢慢學會去理解別人的想法。對於同一件事情,你的想法,可能和我的想法不一樣。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也不一樣。讓孩子從別的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也可以進行換位思考。這也是發展同理心的基礎。同理心又是孩子社會化發展,孩子親社會行爲的基礎。所以,一環扣一環。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整體。

第5,假裝遊戲還能促進孩子情緒和社會化的發展。在假裝遊戲的時候,特別是5歲以後的類似於戲劇,有角色的遊戲,可以讓孩子們學習人和人的關係。我說過,社會化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經歷,不可能刷幾天題就會突飛猛進地進步。讓孩子們有機會玩假裝遊戲,在遊戲中他們必須要互相商量,商量出一個規則,分配角色,在有衝突的時候,要自己去解決問題,有時候還需要妥協,說服。他們在遊戲中,也必須要自我調整情緒。如果要想在羣體中順利地玩下去,有時候有意見,可以說出來,或者可以下次再說,不能不管不顧馬上發脾氣。

父母可以怎麼做?

假裝遊戲的好處還有好多,時間有限,不一一說了,總之,父母要支持孩子的假想遊戲。那你可以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材料。

我們可以提供一部分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材料,比如小車,娃娃,過家家的玩具,這樣孩子們會用想象把遊戲和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

也可以提供一些功能不太明顯的材料,比如積木,紙,或者橡皮泥,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使用這些材料。有時候玩具並不是越多越好。

我在孩子上一年級以後,把小時候的玩具幾乎都收起來了,把原來放玩具的玩耍房間改成學習房間。然後我注意到,兩個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明顯用語言增多,因爲東西少了,很多東西必須要靠嘴來描述出來,另一個,他們要用房間裏有限的東西來代替他們需要的東西。比方說,他們有一次拿着一張世界地圖,一個孩子把另一個孩子用地圖包住,說,你現在在一個飛船裏,他倆嘴巴發出嗡嗡嗡的聲音,一會兒宣佈自己來到了外太空。

2,讓孩子自由。父母可以加入他們的遊戲,提供一些新元素,不過,讓孩子去編故事,父母不要過於去“引導” 或者給他們限制一定的方向。

Dr. Fiese 做過一個研究。她從3個類型來觀察孩子的遊戲,單純探索(觸摸,看);功能(在一條“路”上移動一輛“車”);表徵(從一個空杯子假裝喝水,就是假裝遊戲)。她發現,當孩子和媽媽一起玩的時候,比起一個人玩的時候,遊戲更加複雜和高級。當比較媽媽的不同做法,問很多問題的媽媽;觀察很多的媽媽;以自己的意願導向遊戲的媽媽,讓孩子主導參與遊戲的媽媽,發現,參與遊戲的媽媽的孩子,玩更多假裝遊戲。

所以,只有當孩子是主導的地位,自己的興趣不被限制,自己的注意力方向不被成人牽扯,遊戲才更高級。父母不能侵入孩子的遊戲。

3,提供孩子豐富的體驗。經常讓孩子參與我們的生活,孩子們在生活中學到生活常識。並且帶着孩子經常去大自然,圖書館,博物館等等。孩子們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纔會整合各種經驗和知識,用於他們的遊戲。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