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西方教育中的自由與規則,請別再誤解“快樂教育”了!

西方教育中的自由與規則,請別再誤解“快樂教育”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提到西方教育,很多人腦海裏浮現的關鍵詞就是“快樂教育”、“給孩子自由”、“尊重和鼓勵”,這些都非常對,但是當我們談論快樂教育時,還忘了最重要的一條——規則和界限。

自由與規則並存,纔是西方快樂教育的真正核心。自由和規則並不是對立關係,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規則是爲了更好地保護我們每一個人,沒有規則的自由,反而可能會使自己受到傷害。

西方教育中的自由與規則,請別再誤解“快樂教育”了!

德國是一個非常注重規則的國家,遵守規則已經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默契,而這份默契給予人安全感。我剛剛在德國通過路考拿到駕照,就先給大家講一講在德國學駕照的小故事,讓大家感受一下德國人深入骨髓的規則意識。

在沒有紅綠燈和先行權標誌的路口,德國遵循“右先左後”的規則。然而一開始,我每次開到這種路口的時候都會左右望一望,確保兩邊都沒車了纔開過。這時候德國教練就批評我了,說:“你看左邊幹什麼?你對左邊方向來的車有先行權,你只用看右邊就行了!”

聽了這話,我當時心裏一萬匹草泥馬在奔跑,反問教練:“萬一左邊來的車沒有遵守規則,沒有提前停下來怎麼辦呢?” 教練回答:“你要對別的司機有信心,相信他們會遵守規則!同時確保你自己也遵守規則,在路過右側路口時一定要減速,因爲右邊來的司機是不會朝左邊看的,他們只看右邊!” 聽後我心裏一咯噔,德國人對別人會遵守規則這麼有信心啊?!

類似情況我在學車的過程中還遇到很多,比如在換道時打了轉向燈,不知道別人會不會讓我,猶豫不決,這時候教練又教育我了:“你打了轉向燈,別人知道你要換道肯定會讓你的,你猶豫什麼呢?要對其他司機有信心!”

開車的時候看到路邊有行人,我總會本能地減速,怕行人突然要亂穿馬路。教練看不下去了,說:“你爲什麼看到人總緊張呢?你難道認爲路邊的行人會突然跳到街上來嗎?” 我嘴上笑着說不不不,心裏卻真是這樣想的!

我當然沒告訴他,我以前在中國開車的時候,行人是真的有可能會隨時亂穿馬路的,即使我是綠燈;換道的時候別人是真的有可能不讓的;在有先行權的路口也不能不看左右兩邊就放心通過,因爲我無法確定別人是否會真的遵守交通規則啊......

今年年初的時候,我陪朋友在德國自駕遊,朋友租車,我坐在副駕駛。我告訴她德國的環島是有先行權的,然而她每次在環島上看到有車將要進來,都會猶豫是減速讓行呢,還是加速通過?她和我一樣,基因裏不相信別人會遵守規則。結果人家德國司機每次開到環島入口處就自覺停下來了,我朋友那叫一個受寵若驚啊,看到對方遵守交規,主動給自己讓行,她忍不住向德國司機豎起了大拇指!(估計人家是一頭霧水了.....)

朋友說:“這要是在國內,就要看司機的技術了,誰先搶進來誰先過,開車時總是提心吊膽的。”

她不是第一個這麼說的人。我認識的很多來德國自駕遊的國內老司機都表示,德國交規雖多,但在德國開車給人一種安全感,因爲知道大家都會遵守規則,心裏有底。”

對快樂教育的誤解

的確,這也是爲什麼在孩子的教育中,德國人極其強調設置規則的重要性,因爲規則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讓孩子不至於迷茫失去方向,有了規則的指導才能更安全地到達自由。

德國人的規則教育,從嬰兒時期就已開始。從最初的會爬開始,就明確告訴孩子,哪裏可以爬,哪裏不能爬;哪些東西可以摸,哪些東西不能摸;到日復一日的固定入睡和起牀時間,連週末也不例外;再到餐桌禮儀、社交禮儀等,德國人的家庭教育,可以用“嚴格”二字來形容。

有一次,我帶悠悠去德國朋友家玩,悠悠和朋友家的孩子在兒童房裏爲了玩具爭搶起來,德國朋友走進房間淡定地說了一句:“要輪流玩哦,現在該誰了?” 兩個孩子都不示弱,還在那拔河,這位媽媽然後說:“你們再搶的話,我就把這個玩具收起來了,誰都不能玩。你們自己商量一下,到底誰先玩誰後玩。”

沒有指責,沒有說教,而是把決定權交到孩子手裏,這是最高明的教育方式。故事最後的結局是什麼不重要,因爲不論最後孩子做出的決定是什麼,他們都從中體會到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如果繼續搶下去,就玩不了這個玩具,必須學會承擔選擇的後果;如果兩人做出讓步,商量好玩的順序,學會的則是輪流玩的規則。

還有一次,和幼兒園同學一起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我推着車,悠悠在我旁邊跟着走。突然,她突發奇想要把鞋子脫了光腳走路,如果是在家門口的路上我是會允許的,但當時我們正在馬路邊上,地上各種碎石頭,我沒有允許她,誰知孩子自己動手脫鞋了......看到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我情急之下一把抱起悠悠往推車裏放,她狂踢腿掙扎,導致推車不受控制地朝馬路方向滑去,旁邊的德國媽媽見狀,連忙幫我扶住推車,嘴裏還給我打氣:“我幫你,你做得很對,態度一定要堅決點。” 本來我還覺得在大街上和孩子這麼幹有些不好意思的,得到這位媽媽的支持,頓時覺得好感動。

德國教育中的規則雖嚴格,但一點也不與快樂和自由矛盾。關鍵在於規則限制的是什麼。

禁止孩子踩水窪,這當然也算是一種規則,但它同時也限定了孩子的自由。那麼允許孩子踩水窪,但前提是一定要先穿上防水服和雨靴,踩完後還要自己把防水服和雨靴擦乾淨(在孩子具備該能力的情況下),是否不失爲一種更好的規則呢?

給孩子制定規則,是爲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賦予TA更多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禁止孩子在牆上畫畫,也算是一種規則,但如果在牆上或門上貼一張黑板紙,告訴孩子想在牆上畫畫的時候,可以並只能在黑板紙上畫,是否不失爲一種更人性化的規則呢?

世上雖說沒有絕對的自由,但是我們有理由藉助工具賦予孩子儘可能多的有邊界的自由,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

禁止孩子吃糖、巧克力等甜食,是一種規則,但喜歡甜食畢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完全禁止是幾乎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不妨和孩子一起設定一個吃甜食的時間(如每週一天),又或者制定把正餐都吃光光了,才能吃甜食的規則,在執行規則的同時,還鍛鍊了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孩子的正當需求需要得到滿足,規則的意義在於,適度滿足,從不放縱。自由是用遵守規則換來的。

西方教育中的自由與規則,請別再誤解“快樂教育”了! 第2張

幼兒園裏吃飯必須坐着,不能離桌

比威脅和懲罰更好的方式

快樂教育並不是一味滿足孩子,相反,當孩子做得不對時,糾正孩子的問題行爲是我們的責任,但技巧在於,到底如何糾正纔是恰當的?才最有效?是威逼利誘,還是懲罰?在這點上如何處理是衡量家長是否稱職的重要指標。

曾經有一次,去德國幼兒園接悠悠,她拿着幼兒園的娃娃說要帶回家,我說不行,這是幼兒園的娃娃,不能帶回家。小妞懇求幾次無果後,氣憤地把娃娃往地上一摔,跑出教室了......看到她既然已經朝着幼兒園大門的方向跑去,我獨自把娃娃撿起來,正打算帶着孩子回家的時候,目睹了這一幕的德國園長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不能替孩子撿起她扔在地上的東西,得讓她自己撿起來,這樣她才能明白自己扔的東西要自己撿起來。”

聽到園長的這番建議,我又把跑遠了的悠悠給追了回來,告訴她要把娃娃放好,小妞還在氣頭上,沒有認錯,態度不好,走到園長跟前,我以爲園長會批評她的,至少語氣會稍微嚴厲一點吧,誰知園長帶着微笑說:“這不是你很喜歡的娃娃嗎?你把娃娃扔地上她會疼的哦,娃娃疼了你也會傷心的對不對?來,把娃娃撿起來放好吧。” 看到悠悠沒有要撿的意思,園長牽着她的手走到娃娃身邊,在悠悠身後蹲下來,輕輕抓住悠悠的手一起把娃娃撿了起來,最後還不忘表揚一句:“你做得很好,你把娃娃撿起來了,她等着你明天來玩。”

德國園長的做法既照顧了孩子的尊嚴,又同時讓孩子體會到了自己行爲的後果,不吼不叫地幫助孩子完成了改正錯誤,最後還加上正面強化,充分考慮到了孩子的感受。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