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爲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條件接納”這個說法其實很多父母都不會陌生。但是,同時不少父母對它的理解也存有偏頗。

在微信後臺的問題中,一些父母提出了下面這些疑問:

總是“無條件接納”,孩子豈不是就沒有規矩、無法無天了?

長期“無條件接納”,會不會變成溺愛,讓孩子以自我爲中心呢?

一直“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會變得受不了批評、聽不進勸誡嗎?

還有一些家長說得更直接些:“無條件接納,說起來輕巧,真遇到問題了,沒有用嘛!”

“無條件接納”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但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

比如很多家長提出1~2歲的孩子愛“打人”的問題。

家長不接納孩子的表現是: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就開始打人了,從小這麼暴力,怎麼得了!一定要嚴厲批評、施以懲罰,才能扼制他的壞習慣!但其實如果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徵,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就會了解這是孩子在希望得到你的關注或者表達他的情緒,而且他的手部發育到達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會常出現這樣的手部動作。

那麼,接納孩子的做法,就是不給孩子貼不好的標籤,不去批評和責備。可以轉移注意力或者拉起他的手跳個舞,教給他其他的情緒表達方法。

有父母問,“接納”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認,不立規矩了?接納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在1歲半或2歲以後規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立規矩,是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立規矩並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更多能做什麼的選擇,即明確告訴孩子,他還可以做什麼。

曾經有人指出,父母給孩子立規定時,應該採用“可以/可以/不可以”這樣的邏輯。比如,你不允許孩子看電視(不可以),那麼你就應該同時提供給孩子更多別的好玩兒的活動(可以)。這樣孩子纔不會感到:因爲這個規矩,我喪失了所有的樂趣。孩子才能心甘情願地去遵守規矩。在你立的規矩裏,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會變得“無法無天”。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爲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孩子因爲得不到某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大聲哭鬧,這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尤其是在超市或商場裏,衆目睽睽之下,孩子撒潑打滾、大聲哭鬧,會讓家長覺得顏面盡失,迫切想要制止孩子的行爲。

這時,不接納孩子的家長會氣急敗壞地想:“丟死人了,還不快給我起來!這孩子真難管教!說了不能買就不能買!再哭鬧就揍你!”

接納孩子的做法則是,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明白孩子想要某東西但被拒絕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懲罰。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訴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緒稍微平復再跟他溝通。

“接納情緒”並不代表溺愛,並不代表滿足所有要求。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滿足”、馬上滿足。就像上面說的,你不能給他買那個東西一定有你的理由。孩子即使暫時不能接受,也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他知道父母會堅持原則,他就會知難而退。這樣,他以後就不會以哭鬧爲手段,脅迫父母讓步。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有個體差異”,接納孩子獨特的個性特點,並不代表要不切實際地無原則誇獎。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獨特的氣質類型。

一個家長曾經說,我的孩子太鬧騰了,上躥下跳、跑來跑去,我就希望他稍微安靜一點,怎麼辦?

每位父母都應該瞭解,你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一定要根據孩子自己的特點去研究你的教養方式。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把孩子培養得又外向同時又內秀,又端莊同時又活潑。很多時候家長的期望和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不符,教養方式就容易偏頗。比如一個唐僧式的家長,講條理講邏輯然後又特別羅嗦,結果碰到一個豬八戒的孩子,這個孩子感情特別豐富,特別善於表達自己,特別憧憬快樂的東西。這個唐僧式的父親就把孩子所有的熱情都扼殺了。所以我們說,要“接納”孩子的個性特點。

那麼“接納”,是否就像很多家長理解的,就是不切實際地肯定和讚賞呢?並不是這樣。每個孩子都有所長,有所短。父母應該接納孩子自己的特點,在孩子擅長的領域着重發展,沒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領域都有良好表現。

其次,也不需要非在孩子不擅長的領域不切實際地進行誇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優點和劣勢。當孩子因自己的劣勢而煩惱時,父母可以恰當引導,讓孩子明白,在有些方面我可能比不上別人,但我其他方面比別人厲害。整體上說,我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樣,孩子就能逐漸正視和客觀地瞭解自己,不會因爲你的接納,而“受不了批評、聽不進勸誡”。

總之,“無條件接納”是不過多地對孩子評價,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不批評和責備。“接納”是父母需要具備的基本的理念和態度。

也許“接納”本身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但態度卻影響了方法。遇到問題時,“接納”會讓你更從容,不焦慮。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