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父母如何學會接納孩子的行爲

父母如何學會接納孩子的行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年齡還小,很多事情都不懂得分輕重而屢屢犯錯。父母要接納孩子的錯誤,在教育的同時要允許孩子犯錯,很多父母有個疑問,接納孩子究竟接納的是什麼呢?

父母如何學會接納孩子的行爲

昨天早上,跳跳起牀後,鑽到爺爺屋裏玩,此時爺爺正端着前一晚的生日蛋糕在吃。我這邊招呼她刷牙,可她走過來,當我的面,把屋門輕輕關上了,把我隔在門外。

好歹我是修煉過的,不跟她好這個面子,我纔不生氣。對着門喊了聲:“你準備好刷牙了叫我。”放下牙缸我去幹別的了。

這期間,我聽到屋裏面爺爺奶奶反覆說着:“刷牙吧,先刷牙。”我就知道這丫頭在討蛋糕吃了。我打開門,責問:“你吃蛋糕了?”她嘴邊奶油分明還沒來得及擦,我嘆了口氣,轉身離開。

這時,跳跳哭了起來,大喊:“媽媽抱,媽媽抱抱~”我回去,對着牀內側的她說:“好,你過來吧,我抱。”她不肯,扭動身體哼唧地哭,執意要我過去抱。我感到她是在跟我爭奪權力了,我安靜地等了她一會兒,這時爺爺從中調解,去牀內側抱起她,想把她抱出來。她更加不肯,扭動着身體出溜下去,再跑回剛纔的位置,看着我繼續要求我抱她。

要不說好歹咱是修煉過的呢。我覺得好笑。因爲女兒的表現實在很明顯,一方面,她發現自己的行爲讓我不太高興,這是她不想要的結果,因爲她害怕媽媽會因此不愛她,所以她期待而堅持地要我抱,抱是一種接納行爲,能夠讓她感受到媽媽是愛她的;但同時她又不確定,畢竟媽媽生氣了呀,所以她要我抱的語調弱弱的,酸酸的,裏面有委屈,有撒嬌,還有點焦慮。

在家長看來,很輕易就把這理解爲孩子在要挾我,她想戰勝我,那還了得!繼而更加堅持地制止或強制孩子的行爲,孩子自然報以更加不合作的哭鬧錶現,最終也許會以更加嚴重的哭都不允許或打罵收場。另一種反應是厭惡地離開,這種冷漠的方式在孩子看來就是拋棄,所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恐懼地追趕媽媽,更加強烈和迫求媽媽抱。

孩子在三歲以前還沒有完成跟媽媽的分離,在身體上、情感上,孩子都需要接收到來自媽媽的接納訊息,包括媽媽在你身邊,媽媽是愛你的,媽媽不會離開你,媽媽支持着你。這種確認,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當女兒發出這種需要的信號時,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我都會毫不顧忌地給出反饋。讓她明白媽媽的愛不取決於你做了怎樣的事。

忘了是哪個“偏激”的專家說過:“孩子的所有行爲,都是在驗證媽媽的愛”。 那一刻,我看到我的女兒希望得到“媽媽是愛我的,儘管我的行爲讓媽媽不高興了”的反饋,既然我懂她,自然不會跟她繼續這場“權力之爭”,我放下堅持,走過去,蹲下來,嫺熟地抱起這個長大了的肉球球,吻了吻她。

接下來相安無事,乖乖刷了牙洗了臉,屁顛屁顛去吃飯。

既然說的是接納,我不禁問自己,我對她在刷牙前吃東西的行爲是接納的嗎?起初,我的表現是不接納,我的解讀是她在破壞我們起牀刷完牙才能吃東西的約定,以及她不想刷牙。但是當她有情緒時,我選擇了接納她的情緒,馬上回饋她,接下來她很合作的刷牙。我便發現她之前的行爲跟“不想刷牙”一點關係也沒有。孩子怎會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有心機呢?那是什麼呢?什麼也不是!她不過是面對蛋糕的誘惑沒有“延時滿足”,也就是自控的能力罷了。從大腦的發育上來看,到了9歲,才真正達到到穩定的自控力。

所以答案是Yes,她的行爲最終我是接納的。更何況我現在瞭解到晨起刷牙雖然非常必要,但飯前飯後沒關係,只是取決於你早飯時對口腔感覺的質量要求,那麼我以後更加不必爲了她在飯前吃點什麼而焦慮。

然而,接納孩子當然不意味着你要努力做到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爲。做爲家長,應該讓孩子瞭解一定的界限和規則的概念,甚至有些方面應該堅持嚴格要求。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孩子的行爲或許有錯,但是情緒是沒有對錯的。對於孩子的一切情緒我們都要接納。情緒所帶來的行爲不過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以下則是她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果你肯接納孩子的情緒,聆聽孩子的感受,這種孩子內心深處自己也沒意識的“需求”就會像剝洋蔥一般被發現,滿足了這個需求,情緒迎刃而解。

歸根到底,我們不可能口口聲聲地標榜自己無條件接納孩子,一方面又總是對孩子的各種行爲說“不”,孩子自己也會認爲,對他這個人是否接納當然取決於你對他行爲接納的多少啊。所以我們最終還是要擴大對孩子的接納度。在《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簡·尼爾森認爲“不良行爲”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爲、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爲,及發展適宜性行爲、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爲”。你看,如果你對孩子的行爲缺乏正確判斷,會產生多少的不接納呢?因此,嘗試摒棄那些“孩子不學好”“孩子在試圖控制我”“他是故意發壞”之類的想法吧。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直面行爲背後的情緒和問題,遠比你輕易出口的“不”要重要得多。

不管怎樣,接納孩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說有捷徑,那就是八字箴言:愛與自由,放下焦慮。嘻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