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胎教常識 > 孕婦11個身體信號預示胎兒安危

孕婦11個身體信號預示胎兒安危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女性清早起牀後,只是在拔眉毛、擠粉刺、梳妝打扮的時候,纔對自己的身體給予一些關注。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麼就可能會忽略一些對自己身體健康有重要意義的徵兆。

一個嶄新的生命在腹中孕育,讓人覺得新奇而又不知所措。只要你是個有心的媽媽,就會發現其實每時每刻寶寶都在向你傳遞着信號,這些信號有的表示他(她)很舒服,有的則預示着危險,需要媽媽注意。

孕婦11個身體信號預示胎兒安危

停經

規律的月經來潮突然停止不來,是預示懷孕喜訊的第一個信號。

乳房脹痛

有些媽媽懷孕後會覺得乳房脹痛,乳頭乳暈部着色加深等,這是由於懷孕後激素變化引起的,體內激素刺激乳房發育,爲產後泌乳做準備,是正常的變化,不需要擔心。

若乳房脹感消失,胸罩變寬鬆,預示可能出現絨毛壞死,胚胎將死或已死。

腹脹

由於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裏慢慢長大,早期妊娠時孕婦的下腹部會感到微微的發脹。隨着孕期的發展,到中晚期妊娠時腹部漸漸隆起,腹脹會越來越明顯。

尤其是臨產前一個月,每餐剛進食完後都會感到腹脹異常明顯,甚至有肚皮快要脹破的感覺(餐後1小時左右逐漸減弱),但這種腹脹是呈持續性的,在整個孕期會漸進性加重。

溢乳

有些媽媽在懷孕早期就會有乳汁溢出來,屬於妊娠期的正常現象。

如果溢乳明顯,且伴有腹痛或陰道流血等,這時要提高警惕,尤其是以前有過不明原因流產史的媽媽更要注意,有可能是高泌乳素血癥。

過高的催乳素水平會抑制下丘腦一垂體的激素分泌,影響胎盤功能和胎兒發育,應進行內分泌檢查,發現異常及時用藥。

胎動

大部分孕婦在16~20周開始感覺到胎動。胎動開始時感覺可能較輕微,有人可能感覺到象是魚兒的尾巴在擺動。經產婦由於肚皮較鬆弛,胎動的感覺會稍晚於初產婦。在孕晚期(≥28周),正常情況下12小時胎動次數至少應該大於30次,

如果發現胎動異常頻繁(突然增加一倍以上)或者胎動減少(較平均次數減少近一半),12小時少於10次,就應該注意是否存在胎兒宮內缺氧。

如超過20周仍未自覺胎動,應該去醫院檢查,提示寶寶可能存在異常。若懷孕5個月仍未感到胎動,或曾有過胎動後又消失,提示胎兒可能夭折。

子宮增大

隨着妊娠的進展,子宮長出盆腔並逐漸增大,腹部逐漸隆起。子宮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寶寶的生長,定期產檢,測量宮底高度和腹圍。

如果發現子宮增長較慢或停止增長,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這可能提示寶寶發育不良、羊水過少,甚至胎死宮內。

若子宮增大過快,則要注意是否存在雙胎妊娠、巨大胎兒或羊水過多等問題。但應注意宮底高度測量會存在測量誤差,不同檢查者測量值有差異。因此進一步的超聲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明確診斷。

肚皮發緊

中期妊娠後孕婦會經常覺得肚皮發緊,孕婦不覺得腹痛,但觸摸隆起的肚皮會覺得肚子變硬了,持續數秒至數分鐘不等,可以自然緩解及消失。這種現象偶然出現,也可以一天發生幾次。這種表現稱爲無痛性宮縮,在正常的孕婦中可以出現。

如果出現有規律的陣發性肚皮發緊,逐漸加重伴有腹痛,需要注意和病理性宮縮鑑別,應儘快到醫院就診。

見紅

足月妊娠臨產前,胎膜與子宮壁分離引起少量出血,混合陰道分泌物排出,稱爲見紅,這是寶寶在發出信號,告訴媽媽即將臨產,此時媽媽不要驚慌,應該保持平靜心態,充分休息,補充能量,爲分娩做好準備,當出現規律宮縮時,五分鐘左右一次,就應該去醫院待產。

如果在足月妊娠前(<37周)出現上述情況,則要注意是否爲早產先兆,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及治療,預防早產的發生。

陰道流血

出現陰道流血或者血性分泌物,在早期妊娠可能也是先兆流產或宮外孕的危險信號。

孕晚期如果出現陰道出血,不伴有腹痛,最常見的原因是前置胎盤。前置胎盤會影響產後止血,即使子宮收縮良好,也可以引起產後大出血。其他常見的陰道出血原因可以是軟產道的炎症、損傷等,如宮頸息肉等也會引起陰道出血。

腹痛

懷孕早期有些媽媽會感覺下腹部痛,或隱痛或脹痛,有的似月經來潮時痛經,有的還伴有腰痠,肛門墜脹感等這可能是寶寶的危險信號,預示着先兆流產、宮外孕等危險。

如果在足月妊娠出現陣發性的腹痛,同時伴有肚皮陣發性變硬,要注意是否臨產。如果在足月妊娠前出現臨產的表現,則要注意是否出現早產。早產的發動和臨產一樣會有跡象,如腹痛,見紅或者破膜等。

陰道流液

正常情況下胎膜破裂發生於臨產後,如果發生在臨產之前稱爲胎膜早破,常常是由於炎症引起或者羊水過多、雙胎等等,表現爲陰道內大量液體流出。

一旦破膜,就應該小心,最好是採取平臥位,因爲如果胎位不正或者胎頭較高的話,容易發生臍帶脫垂,短時間內導致胎兒死亡,因此,一旦破膜應該立即去醫院就診。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