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想要寶寶耳聰目明,你要關注這些事!

想要寶寶耳聰目明,你要關注這些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4.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眼睛和耳朵對於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渠道,寶媽們都想要寶寶耳聰目明,那麼你要關注這些事!

每個媽媽都希望寶寶耳聰目明,健康成長,然而孩子對於耳朵的不適往往不善表達,常常會造成病情的延誤。今天就和大家從炎症性疾病和聽力障礙兩個角度來聊聊耳病的一些典型表現,幫助媽媽儘早識別寶寶的一些異常現象。

首先簡單科普一下耳朵的結構:

想要寶寶耳聰目明,你要關注這些事!

從圖上看,耳朵可以簡單分爲外耳、中耳、內耳。外耳道就是我們可以從外側窺及的部分,在外耳道的盡頭我們可以看到鼓膜。中耳腔則藉由完整的鼓膜和外耳隔開,而通過咽鼓管和鼻咽相通。

這裏歪一個樓,很多媽媽會擔心遊泳進水造成中耳的感染,現在你一定清楚了:水是無法通過鼓膜進入中耳的;但不潔的水進入鼻腔,則有可能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感染的。

炎症性疾病

最典型的表現爲耳痛、耳流液。幼兒通常會明確表達耳痛,嚴重的耳痛還會導致耳廓的牽拉痛,不喜別人觸碰。而小嬰兒往往會表現爲撕扯自己的耳朵,同時伴有哭鬧、煩躁不安。耳流液的性質往往和發病原因有關,炎症性疾病的分泌物多爲粘液性、膿性或黏液膿性,還可伴臭味。最常見的炎症性疾病通常有:

1、急性中耳炎

兒童期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抵抗力差,呼吸道的炎症容易波及咽鼓管,導致咽鼓管黏膜充血、腫脹或者管口堵塞,咽鼓管功能障礙進一步導致急性中耳炎。約有3%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都可能會誘發急性中耳炎,尤其好發於嬰幼兒。另外,還需注意的是由於哺乳的姿勢不當、仰臥時哺乳,容易導致乳汁淤積在鼻咽部,經咽鼓管進入中耳腔導致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的表現通常爲耳痛,小嬰兒可能有煩躁、撓耳等表現;部分孩子還可能出現稀薄的滲液。如果因細菌感染造成化膿性炎症,易導致鼓膜穿孔,出現耳道大量膿液。急性中耳炎的治療以口服抗生素及對症治療爲主,如耳道內分泌物過多,亦需清理。如果鼓膜已經穿孔,也可使用局部抗生素。但程度較輕的急性中耳炎往往在對症治療下,可以自愈,因此我們也可密切觀察48-72小時,如果無效再考慮使用抗生素。

2、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的耳痛往往更加劇烈,可以伴有明顯的耳廓牽拉痛和耳屏壓痛。伴有滲出時可見到分泌物,初期可表現爲稀薄的分泌物,後期可變成膿性,常常和中耳炎混淆。外耳道炎也需抗生素治療,同時外耳道局部需及時清潔、保持乾燥,可選擇廣譜的抗生素滴耳液。

3、大皰性鼓膜炎

大皰性鼓膜炎是一種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鼓膜出血性大皰,常繼發於感冒或者流感,以突發劇烈的耳痛爲表現,如果皰液破裂可出現血性分泌物,破裂後往往疼痛會減輕。大皰性鼓膜炎通常可以自愈,因此主要對症治療,疼痛劇烈時給予止痛,外耳道保持乾燥、清潔,皰液破裂前可予消炎鎮痛的滴耳液,破裂後需及時清潔,可用抗生素滴耳液預防感染。

需要重視的是,耳部的炎症性疾病由於症狀和治療手段相似,很多時候會被誤診。尤其是孩子的分泌物較多或者耵聹栓塞,無法窺及耳道的情況下,也常常會被直接診斷爲急性中耳炎,而導致抗生素的誤用。

這裏再次歪個樓,孩子有時會將各種玩具或者食物塞入外耳道,而家長無法發現。但是一些如植物性的異物,如花生、黃豆等,遇水會發漲、感染或者出現異味;異物長期停留外耳道也會導致感染、流膿,進而造成耳痛、耳流液,需儘快至醫院取出。因此,教育孩子玩耍時不要把小東西塞入耳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聽力障礙

耳朵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聽力。然而輕度的聽力下降,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因此媽媽們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聽力發育。孩子自嬰幼兒時期就可對聲音發生反應,可以感覺不同方位發出的聲音。孩子對周邊聲音不能作出相應反應,不能準確朝向聲音的來源;或者喚之不喜應答,注意力下降;看電視或者玩手機的時候需要提高音量,這些都可能是聽力下降的表現。另外,如果孩子出現言語發育遲緩或者吐字不清,也一定要排除聽力障礙的可能。聽力障礙分可爲傳導性聽力障礙和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

傳導性聽力障礙

1、耵聹栓塞

外耳道靠外側1/3軟骨部具有耵聹腺,分泌物就稱爲耵聹,也就是俗稱的耳屎。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乾性耵聹可以隨着我們的頭部運動或者咀嚼、說話時關節活動向外脫落。少數人耵聹粘稠,則不易脫落,也叫油性耵聹。如果耵聹過度堆積,凝聚成塊就會堵塞外耳道造成聽力下降。通常不建議家長自行取耵聹,因爲外耳道彎曲,很容易引起孩子疼痛,同時操作不當還會導致外耳道損傷或將耵聹推入外耳道更深處。

2、分泌性中耳炎

90%的學齡前兒童都曾患過分泌性中耳炎,尤其是6個月到4歲之間。發病通常因爲機械堵塞因素(如腺樣體肥大)或免疫紊亂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礙導致,也有可能是急性中耳炎之後遺留的炎症反應。分泌性中耳炎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部分孩子會表現爲間歇性的耳痛、耳悶、聽力下降,嬰幼兒可有抓耳和易激惹的表現。如果長期不愈,可能會繼發膽脂瘤、粘連性中耳炎等疾病。一旦診斷分泌性中耳炎,需密切觀察,通常可觀察等待,因爲有60%左右的孩子可以自愈;同時治療腺樣體肥大等發病誘因。但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言語發育遲緩、顯著聽力減退或者學習能力下降,還需儘快手術干預。

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

在嬰幼兒及兒童時期,尤其需重視感音神經性聾的發生,包括遺傳性聾、藥物性聾、感染性聾等。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可能有1-3個先天性耳聾。需注意遺傳性聾並非等同於先天性聾,在出生後到青春期都有可能發病。可引起藥物性聾的藥物有近百種,最須重視的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等),媽媽給孩子使用抗生素時需特別注意,尤其是有耳聾家族史的孩子,防止一針致聾的可能。

麻疹、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病原體都可能會造成感染性聾,嚴重者可導致永久性的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所以做好預防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目前很多地區都做到了新生兒出生聽力篩查。如果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通常在42天左右復篩;仍未通過,則出生3個月時做診斷性篩查,如果明確有問題,需儘早干預。但我們現在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隨時可能出現聽力下降,甚至有不少大孩子單側全聾不自知的情況,因此需要媽媽們細心的觀察。如有條件,學齡前兒童最好每年完善聽力篩查,以確保儘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干預。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