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第二章 大於零,小於等於一

第二章 大於零,小於等於一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子生命中的第一年,主要是在奶奶家度過的。奶奶特意在自己的住房不遠處買了一套一居室,這樣,既方便了奶奶幫助媽媽帶兒子,兒子一家又有自己的住處,不至於都擠在奶奶家。經常是每天早晨媽媽抱着兒子到奶奶家——這隻需要步行 5分鐘,而爸爸在那套一居室看書和寫作,就餐的時候,爸爸也到奶奶家。

  兒子臨產前,便僱了阿姨幫忙,先後換了好幾任。後來我們回到北京,也僱了幾任阿姨。從只幹過一天的,到幹了一年多的,兒子在不少於十個阿姨的關懷下成長起來。兒子 3歲上幼兒園之後,便再也沒有僱過阿姨。但 6歲時,兒子還能偶爾冒出當年熟悉的阿姨的名字。

  這一年,我仍然經常是北京、天津兩地奔波。當時就職的一本刊物照顧我,每週只需要上一天班。

第二章 大於零,小於等於一

  媽媽後來經常說,爸爸那時遠不如後來那樣愛兒子,因爲遠不如後來那樣經常哄兒子玩。爸爸直喊冤。那時兒子太小了,爸爸無法與他進行精神交流。母子的交流早在孩子在母腹中的時候便開始了,這緣於他們生理上的連接。做男人的則沒有了這種“先天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爸爸與孩子早期的疏離。

  但到兒子三四歲之後,媽媽便常幸福地感嘆說:“你們父子現在感情真深呀!”

  即使兒子無法與爸爸“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地交流時,爸爸也一直在關注着兒子的成長。兒子剛剛出生,爸爸便寫下一組“給初生兒子的信”,我關於男性解放的思想開始成形。

  同時,爸爸也開始記錄兒子成長中的每一個溫馨絮語、精彩瞬間……

  最重要的是,也正是在這一年,我開始寫作性教育文章,試圖顛覆舊的性教育理念,提出許多發人深思,甚至在某些人看來將是“觸目驚心”的觀點。我寫作它們的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我的兒子,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襁褓裏的孫子

——奶奶的記錄

2008年 8月,兒孫來天津看我。

一天晚上,我在改寫回憶錄時,正在看電視的孫子突然問:“什麼時候寫我呀?”

兒媳婦說:“30年以後。”因爲我剛寫到他爸爸。

小傢伙不言聲了,不知想什麼。是遺憾,還是有什麼不好開口?

他臨離津時,我告訴他:“我先寫你吧!”

“終於寫我啦!”小傢伙看來還是願意讓我寫他。想知道點自己的過去的往事吧,還是有別的想法?不管爲了什麼,那開心的樣子,始終在我腦海裏盤旋。

今天那樣子終於促使我帶着未痊癒的疲憊的身體,開始一個一個敲下這鍵盤的字符。我不知也不管對他有何用處,只要留下我的記憶,留下我和他之間的一件一件往事就足夠了。儘管不全面、不完整,並可能一點價值都沒有,但起碼兌現了我的許願。

1998年 6月 26日中午,突然接到媳婦從醫院打來的電話:“大夫講下午要手術。”我馬上拿幾個剛出鍋的包子,打車到了醫院。吃了飯不久,媳婦就進了產房,我和兒子等人在產房外的大廳裏焦急地等待着。我們雖然人坐在椅子上,心卻飛進了產房,一會兒站起來又坐下,忐忑不安的心跟時鐘在一秒一分地跳動。這是媳婦第一次也將是最後一次分娩,臥牀靜養了近 10個月,看來,迎接這個小傢伙的到來,要付出很多艱辛、很多期盼。

每次產房門打開,我們都馬上跑過去探一下頭,但都失望而歸。

這是天津最好的婦產醫院,我的女兒和兒子都在此出生。經過了重建、硬件設施升級和幾十年後醫務人員技術和醫德的提高,我們對它是充滿信心的。

產房門再一次打開,一位白衣天使抱出了正緊閉着眼、臉上還帶着未洗淨的血絲的嬰兒,高喊着媳婦的名字,報道:“男孩。”我立即推開了旁觀的人羣,奔了過去。但是,我們只看了一眼嬰兒,他就被抱走啦。我忙着問了一句:“多重?”“6斤 4兩。 ”

20分鐘以後,媳婦也出來啦。我們七上八下的心,終於稍稍平靜下來。

1998年 6月 26日下午 3點 30分,盼望已久的孫兒,終於來到人間,來到我的面前。從此時起,每當想到或看到他,都是我生命中最開心的時刻。

幾天後,女兒借了一輛小轎車,我們帶着衣、被等物,興高采烈地去醫院迎接這對母子的歸來。這是一個炎熱的酷暑,室外氣溫 36度,小車又沒有空調。幸好離家很近,雖路程不遠但感覺車開得很慢,很怕孩子中暑。一直到家,小傢伙的眼睛都沒睜開,一直在睡。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晚上要給小傢伙洗澡,我們都不敢動手。女兒和兒子都是在我母親身邊出生,由我母親照顧出滿月的。沒辦法,我們特意請來了女兒的婆婆,她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又是幾十年的護士長,很有經驗。她將左手伸到孩子頭後,左胳膊托起孩子的整個身子,右手開始洗起來。我邊看邊羨慕,但又有點擔心:會不會把小傢伙腰閃了?耳朵進了水怎麼辦?很快就洗好了,擦乾了身子,包起來。小傢伙不哭不叫開始吃奶了。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後來我也開始嘗試着給他洗澡,但還是不敢。有一張照片是我給出生不幾天的孫子在臉盆裏洗澡,那是專爲了拍照擺的樣子。

爲了媳婦很好地休息,也爲了寶貝有個安靜的環境,我臨時在住處百米外的樓裏又買了一個獨單。正值暑期,孩子的舅奶奶和我每天數次“探視”,看着他睡覺時笑了,看着他睜開眼睛了……每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會給我們帶來會心的微笑。

小傢伙的到來給我們平靜的生活激起了浪花,給我們單調的生活又添加了幾分彩霞。

7月 26日,終於滿月啦,可以出屋了。

吃完了早點後,我就去抱孫子到我的住處,按天津老習俗,這叫“挪騷窩”。包好了後我抱他下樓,沿着小路慢步走着,先看看腳下,前腳落穩,後腳再邁起。我想,我摔了不要緊,就是怕把寶貝摔了。抱緊了怕勒着,抱鬆了又怕掉了,又怕頭頂的樹枝碰着他臉。僅 100米不到的路程,我第一次感到這麼緊張,現在想起來都好笑。

小傢伙從這一天開始,就每天往返於我的住處和那臨時買的房子之間了。這邊房子大、人多,舅奶奶、姑姑姐姐、小姑姑都會常來,還有保姆等人輪流抱他。他到吃奶時才找媽媽。

我怕摔到他,特地用布做了一個專用的兜包,中間厚厚的方形兜,兩邊各縫上了一個環形的布帶,挎在我的兩個肩上,既安全又省力。睡覺前,我就開始唱:“寶寶困啦,寶寶困啦,寶寶要睡大覺啦。”反覆唱着,同時搖晃着身子。我的聲音越來越小,不一會兒小傢伙就逐漸閉上了眼睛,開始了他的睡眠,房間裏頓時安靜下來。

孫子生下來時頭髮很黃,他媽從醫院帶回來葡萄糖酸鉀,喂他時,他閉緊了小嘴,一點兒不喝。一天晚上,要回他住處前,我把他放在飯桌上,把藥瓶往他嘴裏擠,他伸出舌頭舔了舔,又擠一滴,又舔了舔,有點酸味,但不難喝,不一會兒,一瓶 10毫升的藥液,就喝進去啦。從此我們就高興了,他不拒絕喝藥了,連續喝了很多年,頭髮也就黑了起來。

孫子的姑姑給他買了學步車。幾個月以後的一天,當他第一次坐在學步車裏時,立即加速度地奔着廚房方向橫行,瞬間就到了廚房門口。他兩手乒乒乓乓地敲起門來。保姆正在裏邊做飯,還以爲發生了什麼大事呢,開門平視一看沒人,低頭一看,原來是這個小傢伙呀。

天一天比一天涼,但我們還是堅持每天抱他曬太陽。每天在小區裏,我還是緊緊地抱着他、親切地望着他。我想,我抱住了他的身,但不等於抱住了他的心。

還不到一歲的時候,一天他媽媽去他姥姥家。小傢伙中午睡醒覺後,不哭也不鬧,就是往電話機旁夠,他拿起電話啊啊地叫。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正巧他媽進來了,我就替他說:“孩子要吃奶啦,你們上哪去啦?”他老老實實在那聽着,我感到我們兩人心靈上已經開始溝通了。

  做一個男性解放主義者

——給初生兒子的信

◎ 男人這個性別

當護士將你抱出產房,對焦急地等在門外的爸爸說“是個男孩兒”的時候,爸爸的第一反應便是:這個世界上又多了一個要承受種種負荷的男性。

爸爸做了 30年的男人,似乎直到近幾年纔開始對自己的性別有了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仍是一個父權世界,表面上看,一切都是爲了男人的利益存在的,運行規則也是男性的規則。所以,男性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實踐往往視而不見,不像處於被動的被“統治”地位的女人那樣,對自己的性別身份十分敏感。

但是,將近 30歲的時候,種種際遇卻使爸爸開始深刻地反思男性這一性別角色。爸爸進而發現,這個打着“爲男人”旗號的社會,實際上在做着剝削與傷害男人的事情。男人被加諸太多的責任,男人操勞過度,男人感到孤獨、焦慮與憤怒,文化卻不允許他們自由地宣泄情感,文化對男人有太多的規定,而輕視每一個男性作爲一個生命體的個性。男人享受着種種“特權”的過程,也是被傷害的過程。

做男人真是一件特別累的事情,爸爸做男人已經很累了,所以,當媽媽懷上你後,我便希望你是一個女孩子。爸爸滿腦子都是關於理想女性的幻想,我相信能夠幫你找到一條通向健康、快樂、自由的人生之路。

然而,你是一個男孩子。爸爸知道,沒有選擇的餘地,我必須爲你思考出一條同樣通向健康、快樂、自由的人生之路,而超越現有文化對男性的種種奴役。這將是一條通向男性解放的路,也將是男性與女性最能夠和諧相處的路。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名字的寓意

爸爸爲你起的名字是“一”。幾乎所有聽到這個名字的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爭第一,好!”

這真的把爸爸嚇壞了,這絕不是爸爸的本意,爸爸最恨的就是“爭第一”。這個世界爲男性規定的最重要的一條準則便是:成功。而成功需要爭強好勝。爲此,男性放棄了許多自然賦予的快樂,而變成角逐成功的機器。這種角逐,傷害自己,也傷害着他人。爸爸不願意你爲了幾個考分,爲了名次,而失去人生的天然快樂,特別是在你未成年的時候。

爸爸心目中的“一”,具有三層含義:首先,它是《易經》中陽爻的象徵,寓示着男性,爸爸希望你爲自己是一個男人而自豪,同時以自己的人生探索出一條真正的男性快樂之路;其次,“一”是一切事物的根基與起源,是萬物的最初狀態,而最初的狀態,是最自然、本真的狀態;第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一”意味着“這一個”,它強調着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成爲“獨一無二”的“這一個”,符合爸爸對人本思想的理解。我們的文化,一直做着抹殺個性的事情,而強調個人與社會的整體劃一,其間便不可避免地傷害着個人的權利。作爲一個男性,爸爸希望你尊重、保持自己個體的選擇與權利,不被強勢所誘,自然便也不會成爲傳統男性社會性別角色的犧牲。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遊戲無模式

一歲左右的時候,你便將接觸各種玩具,兩三歲的時候,你便會參與到遊戲中。你剛剛降臨的這個世界,在一個人出生之始,便依其性別而制定了種種遊戲的規範。有些玩具是專爲女孩子準備的,有些遊戲則只鼓勵男孩子參與。從這一刻起,文化便按自己的需要,將你往一個圈子裏套。這個圈子,便是所謂的社會性別角色,即男女在社會中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社會性別角色的制定自然有其合理與必需的一面,但是,當任何事物變得僵死而強制之際,便難免對個體構成傷害。最最重要的是,社會對於違反社會性別角色的人,往往採取一種蔑視甚至敵視的態度。而在幼年時期,各種基於性別的規範,很可能使你失去自由成長的多元機遇。

爸爸會爲你提供沒有模式的遊戲。文化通過洋娃娃鼓勵女孩子的溫柔與細膩,而通過玩具手槍鼓勵男孩子的勇敢與剛強,但是,如果溫柔與細膩是一種美德,爲什麼男孩子不能同樣持有呢?爲什麼男孩子一定要被塑造成粗心大意的物種呢?玩具手槍培養出的勇敢與剛強後面,可能是對戰爭與強力的推崇,而這不是有違於人類對和平與友愛的嚮往嗎?爲什麼我們一方面指責男人好鬥,另一方面又從幼年起便培養他們對武力的嚮往呢?

如果你不願意,爸爸不會強求你去踢足球,爸爸活了 30年只在 7歲的時候踢過一次足球,但這並沒有影響爸爸作爲一個男人對這個社會做出貢獻。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和女孩子一起做手工、跳繩,玩任何一種被社會大衆認爲只應該屬於女人的遊戲。爸爸不相信這一切會改變你作爲一個男性的種種特質,而堅信這些會使你成爲一個感覺更敏銳、思維更活躍、更具有愛心的人。同樣道理,爸爸不會將任何針對社會性別角色塑造的模式強加給你,而會鼓勵你作爲一個生命體自由選擇與自由發展。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好爸爸”

主流社會認同的理想父親的形象,是莊嚴、冷漠、不苟言笑的,所謂嚴父慈母。父親是孩子模仿和崇拜的對象,是他們的行爲指針。通過觀察父親,孩子們形成了對男性的理解:男人不像女人那樣需要感情,他們的情緒反應較爲冷漠,缺少人情味。

男人被視爲天生不會照顧孩子的人,抱孩子是男人不該乾的事,他們的責任只是洗尿布。照顧孩子不是被當做一種技巧,而被視爲女人的本能。男人被剝奪了學習與實踐的機會,他們被強迫與自己的孩子分開。其實,男人同樣可以是細膩溫柔的人,同樣可以是充滿愛心的人,並且同樣有權利通過各種方式——包括照顧孩子——表達這種細膩與愛心。

爸爸對“好爸爸”標準的理解有所不同。爸爸將一直是你的一個玩伴,我們將一起趴在地毯上,以同樣的高度開始遊戲,而這種平等的姿態,將延伸到我的生命終止。我們會一起笑,一起打鬧,一起沮喪,一起惡作劇,一起對傳統的父子交往模式提出挑戰。

爸爸從來便不是一個主流社會眼中的“成熟男人”,但爸爸對自己“永遠長不大”的狀態心存一份感激。我不會成爲你的一個莊嚴、“厚實”的榜樣,但可以提供給你一種更自然、自由、隨心所欲的生存狀態的參考。爸爸相信你能夠從這種狀態中獲得生命的快樂。

父親,至少是中國的父親,在孩子略大一些之後,便不會再擁抱他了。我們是一個不習慣於通過身體語言表達感情的民族,男人間尤其如此。擁抱孩子的,多是他們的母親。對於男孩子的愛撫更是在很早的時候便停止了,男孩子被要求比女孩子更早地獨立。這一切會將你推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彷彿親密、愛、安慰與關注是男性所不需要的。但爸爸會一直擁抱你,我相信父子間緊緊的擁抱不僅可以加深我們的感情,還可以使我們雙方均獲得力量。在我的想象中,當我垂暮於病榻的時候,你的一個強有力的擁抱會使我淚流滿面。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想哭就哭

男性從小便被告知:他天生是和女孩子不同的,他要比女孩子堅強,彷彿男性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一樣。男孩子被看做不會像女孩子那樣感覺痛苦。

你很小的時候,便會有人告訴你:你是男孩子,不該像女孩子那樣愛哭泣。你應該堅強,受傷害要自己撐着,有淚往肚子裏咽,應該能夠自己“消解”苦痛。但是,告訴你這話的不會是爸爸。作爲一個成年男人,爸爸仍然想哭就哭,自然不會將那些對男性的奴役灌輸給你。爸爸希望你很小的時候便清楚地認識到,這個社會關於男人的許多“美好”定義,其實都是在傷害着我們。

流淚、發抖、哭、傾訴、憤怒,所有這一切,都是人的自我療傷過程,在我們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這些方式來釋放精神的緊張,從傷害中恢復平靜。

在你還是個嬰兒的時候,這一過程是自然完成的。但是,在你的成長過程中,這種自然康復的機會被一點點剝奪了,人們會告訴你,男性不需要這種“軟弱”的表現。而如果你仍堅持這一康復過程,便可能引來嘲弄。但是,男人也是肉體凡胎的人,也會得病,因此也需要治療。

社會會向你灌輸這樣的思想:男人對痛苦的感受力與承受力都強於女性。這種觀念不僅是對男人的傷害,也是對女人的傷害。它否定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實:我們的神經系統與女人是相同的。所以,爸爸會始終如一地捍衛你感覺痛苦並通過任何一種方式化解痛苦的權利。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溫馨絮語

哭聲好聽 妻子一向最煩孩子的哭聲,待兒子出生後,她躺在病房裏,聽着樓層各房間發出的衆多嬰兒的啼哭,卻笑眯眯呈幸福狀說:“孩子的哭聲真好聽。”

◎………………………………………………………………………………………

共同的名字 妻子說:“全世界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寶貝兒。”

◎……………………………………………………………………………………

快捷 我爲兒子起名“一”,對於稱兒子名字太簡單的人,我常如是作答:“考試時,你們的孩子剛寫完名字,我的兒子已經做完兩道題了。”

◎……………………………………………………………………………………………

像誰 知道妻子生了兒子的人,都會問:“孩子像誰?”

兒子的奶奶總結說:“和他爸爸小時候一模一樣。”

兒子的姥姥總結說:“和他媽媽小時候一模一樣。”

我總結說:“原來我和妻子小時候一模一樣。”

◎……………………………………………………………………………………………

沒毛病 生產前,有朋友告訴我:“千萬別做剖腹產,影響孩子的智力。”但兒子還是剖腹產出生的。從他出生那天起,我便經常很緊張地盯着他看,生怕有些什麼問題。直到六個月,各方面表現與書上講的正常嬰兒均能對應上,我才放心地對問起兒子的親朋們說:“沒毛病,一切正常。”

但後來兒子有了哮喘的毛病,據說這與剖腹產有關。

◎…………………………………………………………………………………………

爸爸爲你驕傲 五個月時,抱兒子去打針。針入肌膚,我已閉眼咧嘴,兒子卻只皺了皺眉頭,一聲不吭,連護士都跟着稱奇。我便很自豪,回家的路上一路誇獎,說:“爸爸爲你驕傲。”

那以後,每逢需要兒子“受苦”的時候,我便認真地對他說:“別哭別鬧,爸爸爲你驕傲。”

◎…………………………………………………………………………………

順口溜 哄孩子的時候要說順口溜,但臨時創作顯然太困難,於是奶奶便將自己母親當年說的順口溜又拾了起來:“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

◎…………………………………………………………………………………………

貴族與名模 兒子6個月左右,目光總是很恬淡,神態顯得高貴、冷漠。我便說:“這是貴族之相。”妻子則說:“因爲我懷孕的時候總看名模照片。”

國際名模在 T臺上的神態往往是冷漠而高貴的。

其實,所有的孩子與我們這些成年人比起來,都是內心純淨的真正“貴族”。

◎……………………………………………………………………………………

兩缸魚 我哄孩子的順口溜是自編的:“青出於藍勝於藍,一(兒子的名字)出於剛(我的名字)勝於剛。”自鳴得意地說了多遍,卻發現家中無人喝彩,而是一臉困惑。直到有一天我說得極慢,母親才恍然大悟:“你這個大舌頭呀,我一直聽成了‘魚出一缸剩一缸’,還納悶呢,哪兒來兩缸魚呀?”

◎…………………………………………………………………………………………

夢境 1999年 1月初某天,我從夢中醒來。

夢境是這樣的:兒子在牀上靠牆站着,剛剛將一個栗子皮放進嘴裏。我很緊張,怕他卡着,便伸手到他嘴裏摳。摳出一個碎片又一個碎片,我不放心,繼續摳,忽然,兒子開口說話了,很清晰的三個字:“沒有了!”我便笑醒了。

這個夢的背景是:兒子六個多月,尚不能站立,更不會說話。我盼着他快些長大,能夠同他聊天,進行真正的交流,所以已經多次夢到他開口說話了。

夢中的兒子能夠站立,並且開口說話,這一切都令我欣喜,是願望的達成。而栗子皮情節是因爲他總是將一切抓到手裏的東西都放到嘴裏,頗令我們擔心。

這個夢令人愉快,醒來後記憶清楚,過了很久之後還牢牢地記着,能夠講給別人聽。

◎……………………………………………………………………………………………

高血壓 兒子高興的時候,便笑着使勁兒搖腦袋,把腦袋擺得像撥浪鼓一樣。奶奶有高血壓,常頭暈,所以很奇怪自己的孫子竟然能夠一直這樣搖一兩分鐘,每見兒子搖腦袋,便忙着阻止:“別搖,別搖,高血壓了!”

◎…………………………………………………………………………………………

不讓心靈受傷 兒子對一切沒有抓到手裏擺弄過的東西都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越是不讓玩的,他越是執著地要玩。十個月以後,房間裏的東西都玩過了,唯獨沒有讓他玩過尿桶。於是每天便會出現幾次這樣的驚險鏡頭:兒子趁我們不注意飛快地爬向尿桶,我和妻子則手疾眼快地攔住他。兒子很不高興,每天不知要爲此哭幾次。

我認爲,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會使他的心靈受傷,產生挫敗感。於是便專程買了一個尿桶回來,專門讓兒子玩。當天,兒子便順利地把那個“玩具”尿桶扣到了腦袋上,高興地笑着搖腦袋了。

◎………………………………………………………………………………

小動物 兒子幾個月的時候,妻子笑着說:“他就像牲口一樣。”

我很不高興,說:“你怎麼能罵人呢?正確的說法是小動物。”

說來說去,都是動物。

◎…………………………………………………………………………………………

“存盤” 最令我痛苦的事情之一是,電腦裏寫好的文章,還沒有存盤,便發生了電腦故障或突然停電,使整篇文章丟失。

兒子八九個月以後,哄他睡覺便難了些。妻子哄了好久,剛迷迷糊糊睡着,如果這時我發出一些聲響,兒子會立即大睜開眼睛,妻子的努力前功盡棄。這是最令妻子痛苦的事情之一,爲此沒少同我吵架。我一開始理解不了妻子此時的心態,妻子便說:“我還沒有‘存盤’呢!”

那以後,“存盤”便成了將兒子最終哄得進入深睡的代名詞。

◎………………………………………………………………………………………

互稱爸爸 兒子很早便會叫媽媽了,但八個月時還不會叫爸爸。我有些着急,抱着兒子正對着他的臉一遍遍認真地教着:“爸爸!爸爸!” 兒子終於開口叫爸爸了,但總是要做爸爸的先對着他說出“爸爸”二字,於是便形成了這樣的景觀:父子倆互稱“爸爸”。

◎……………………………………………………………………………………

一起爬 兒子不會爬的時候,我便常趴在地毯上爬給他看。兒子會爬之後,父子倆常一起爬來爬去,也算得一幅景觀。

◎…………………………………………………………………………………………

“抓週” 中國舊時習俗,在孩子滿週歲的時候讓他從衆多物品中隨意抓取某物,並認爲這將與他成年後的人生相關。兒子滿週歲那天,我在地毯上擺出一串物品:書、筆、玩具、錢包、酒瓶子、氣球,還有一枚公章。我當然希望兒子能夠抓到書,未來成爲一位學問家。據說當年錢鍾書先生抓的便是書,也因此取名“鍾書”。兒子坐在距離那排物品兩米遠的地方從左至右看了一遍,眼睛一亮,目光凝固在某件物品上,隨後便飛快地爬了過去,一把抓在手裏。他選的,竟然是公章。兒子將來是要做官的。這可氣壞了我,我最反對當官了。

於是重新擺了物品,讓兒子抓,只是未擺公章。兒子看了看自己熟悉的物品,掉轉頭玩別的去了。原來,只有公章是兒子未曾玩過的,他抓它是因爲好奇。

◎………………………………………………………………………………………

◎ 拋棄性別歧視

你出生後不久,知道你是個男孩子的人們都向爸爸道喜:“太好了,生了個男孩兒!”爸爸被這種讚賞的表現弄得哭笑不得,爲什麼生男孩子便一定要比生女孩子優越呢?你來到的這個世界,仍然是充滿性別歧視的世界,農業社會下形成的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但是,千萬不要以爲對男性的重視都是對男性有利的,它往往成爲傷害男性的武器。因爲,同時加給男人的,是太多的責任與期望。

當你的性別被人們以讚賞的聲音誇獎時,你要知道,你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同伴——女人,便受到傷害了。而且,從你很小的時候,社會便鼓勵你去傷害女人。人們會告訴你,男性是優越於女性的,男性是強大的,女性是弱小的。

頑皮的小夥伴中,男孩子欺負女孩子的情況將十分常見,這被看做男子漢氣概的一種表現。男人就是這樣一點點被訓練成壓迫者的,成年男女間的壓迫與被壓迫關係,便由此開始。如果在女孩子受欺負的時候你表現得對她們過於關愛,或者你平時很喜歡和女孩子一起玩,你便可能被指責爲沒有男子氣,過於陰柔。我們的社會做出了許多男孩子應該如何、女孩子應該如何的規定,所有這些規定都是以性別爲出發點,無視個體的差異與多元的選擇,是對性別差異的強化,本質上是性別歧視。

爸爸希望你不要相信人們已經習以爲常的關於男人的種種謊言,同樣不要相信關於女人的種種謊言。任何基於性別的界定,都會成爲對你自然天性的傷害。

爸爸希望成年後的你是一個真正愛女人的人,而不是將女人作爲工具,作爲獵物,或作爲附屬。我們這個世界上自稱愛女人的男人,往往骨子裏充滿了對女人的蔑視,而意識不到,對任何人類成員的輕視,都是一種病態的表現。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卸掉期望的重軛

你略大一些便會發現,做父母的通常對孩子有很多期望。如果是一個男孩子,他承受的期望便會更多、更大。他會被要求學業優秀,事業有成,至少要比父輩出色。甚至你幼兒園中的一些小夥伴,都會自豪地重複着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我將來要讀哈佛。”

而這一切在爸爸和媽媽看來,是可悲的。將一個目標從小強加給你,無論你將來是否有能力實現它,都會成爲你心靈的重軛。作爲外力的強加而非你自己的選擇,在你追求它的過程中,它會使你時時刻刻感到不快樂,時時感到責任的負擔。如果你無法實現它,你會認爲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即使你能夠實現它,它的意義也被貶值了。

在爸爸看來,對“成功”的追逐是人類病態的一種表現。我和你的媽媽不會強迫你學習任何你不渴望學習的東西,我們將鼓勵你輕鬆地面對學業,鼓勵你享受生命本身的賜予,尋求人生真正的快樂源泉。我們認爲,人的一切行爲基礎應該是基於興趣,基於樂趣,而不應該基於對功名、利祿、“成功”的貪求。如果你的興趣在於學識,那麼你不妨爲了這興趣孜孜以求,成爲一個學者;如果你的興趣在於美味,那麼你也可以僅僅做一個在旁人看來無所事事的“美食家”。

如果女人選擇任何一種“無所事事”的興趣作爲生活方式,她不會受到任何指責,甚至會被羨慕。而如果男人做這樣的選擇,便會受人譏笑。但是,誰規定了男人一定要擔負重軛?只要他有選擇和承擔的能力,男人爲什麼不能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男人已經累了幾千、幾萬年了,可以放下擔子歇歇了。

成爲一個從男性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的男人,成爲一個快樂自由的男人,這便是爸爸對你唯一的期望。

孩子帶來的啓示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妻子想生男孩兒

決定生一個孩子的時候,妻子和我都說,我們對男孩兒和女孩兒同樣喜愛,無偏無重。所以,妻子懷孕期間做 B超的時候,我們甚至從未動過打聽一下胎兒性別的念頭。直到兒子出生了,妻子才承認,她其實一直很希望是個男孩兒,而且從未懷疑過自己懷着的是個兒子。

妻子說,她之所以聲明男孩兒、女孩兒都一樣,是因爲她畢竟受過教育,知道不該有性別偏見;她之所以又一直希望是個男孩兒,是因爲她自己做了 30多年的女人,感受的女人的不便與不幸太多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轍。

我的岳父母一直希望有個兒子,他們連續生了六個女兒才放棄努力。妻子幼年便聽母親說,如果不是爲了得兒子便不會生這麼多孩子,如果不生這麼多孩子便也不會家境如此貧寒。

岳父母的上一代都是農民。岳父作爲農民的兒子深受農村性別觀念的影響。岳母的父親則有嚴格的家規,女孩子不許下地幹活,甚至不許輕易走出家的院門,也只許讀一年的書,而岳母的兄弟後來都讀了大學,成爲高級知識分子。妻子幼年的時候便知道母親誓死不與二大爺家往來,只因爲一次吵架時二大娘說:“別看你現在嘴硬,等倒頭的時候還得撲到我的懷裏來,讓我兒子給你打幡兒。 ”在農村,女兒是不能爲死人打幡送葬的,所以沒兒子的人家便要由侄子打幡兒。二大娘這話說得可謂刻薄,捅到了岳母的心窩子。

妻子幼年住的是平房,到公用廁所需要出一條衚衕再進另一條衚衕,晚上沒有路燈,衚衕裏漆黑一團,加上社會治安不好,所以總是父親或母親陪着去,而鄰家的男孩子總是自己去;妻子讀中學時,想和同學一起去旅遊,父母堅決不允;週末和同學去書店,父母也提心吊膽。岳母曾說:“如果是男孩子,哪兒用操這麼多心!”妻子工作後,在單位裏感覺自己和其他女同事不如男性被重視;妻子一度下崗待業,動過開出租車的念頭,但因爲所有人都說女性開出租車不安全而作罷……

就這樣,來自父母的觀念灌輸,父母來自他們的父母的觀念灌輸,生活現實中的影響,所有這些共同作用於妻子的生活與情感,她深感女性的被動,理所當然地盼着生一個男孩兒了。至於受教育所得的平權理念,僅僅作爲一種理想存在。許多女人都說,她們更希望生個兒子。不是她們有性別偏見,而是社會存在着性別差異。

有意思的是,在妻子暗地裏想要一個男孩子的時候,我開始寫一篇文章公開談論希望有一個女兒。我的理由也很簡單:我做男人累了,承受着社會要求一個男人成功、剛強、養家餬口等種種要求,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背這樣的重軛。而我關於解放的女性有許多美好的理想,相信自己的女兒可以成爲新女性的代表。

我和妻子犯的共同錯誤是,基於父母之愛,我們都爲自己的孩子選擇了逃避而不是戰鬥。這便好比希望一次革命成功,但只要別人去努力,而自己卻坐享其成。天底下即使有這樣的好事,也只應該成爲懦夫的理想。我和妻子都信奉平權的兩性關係,但如果我們不將理想具體地作用於現實生活中,我們便只能停留在逃避階段。

兒子出生後,我開始寫作一本叫做《男人解放》的書,我相信我有能力幫助他成爲一個快樂、自由的新男人。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兒子的嬰兒期教育

兒子只有幾個月,尚屬“嬰兒”階段,妻子便常不自覺地以我爲理由教育他了,如“乖點,否則爸爸要不高興了”,等等。而我在樓上書房寫作,妻子抱兒子到書房外的露臺曬太陽,一待他哭鬧,立即說:“你如果哭,我們就得走了,不能影響爸爸工作。”妻子這樣說的時候,我有一種模糊的快感,一定是潛意識中獲得尊重的願望得到了滿足。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男性權威的形象便是這樣在孩子的頭腦中開始塑造的。

無論男孩兒或女孩兒,在他們幼年的時候,父親的重要地位便被確認了。父親不像母親那樣從事家務勞動,他們的工作更重要,整個家庭要爲父親的工作開綠燈,父親的喜怒哀樂是家庭的晴雨表。女人對丈夫的愛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要讓孩子懂得敬重父親。男人的權威便這樣一點點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形成了。男孩子成年後會爲自己是男性而驕傲,認爲自己應該享有種種如父親一樣的特權,而女孩子則顯得被動,認爲男人更重要,婚戀關係中應該更多爲男人付出。兩性的不平等,便以這種方式開始了。

妻子絕非這種教育的始作俑者,我們的文化中充斥着兩性的對應等級。做母親的在重大事情上總是以父親的名義、利用他的權威來提出要求,父親有種神祕的威望。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男權的威望由家庭擴展到社會。他會發現,男人同樣是社會領域中的“父親”。

我自己同樣對兒子進行過帶有性別誤識的嬰兒期教育。那是他 6個月的時候,去醫院打針。當別的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小傢伙只是皺了皺眉頭,委實令我大跌眼鏡,連聲誇獎。那之後,我便會對他低語:凡需要“受苦”的時候,“別哭,堅強些,爸爸會爲你驕傲。”現在想來,我豈不是在對他進行着“男人應該剛強,不應該輕易哭泣”的性別角色教育嗎?幾千年來男人爲扮演這種角色不是已經付出太多的代價了嗎?哭泣是舒緩我們感情的一種手段,是自然的生理現象,男人有着與女人同樣的神經系統,爲什麼不能哭泣?

以男人爲中心的概念,是我反對的;不哭泣的“硬漢”形象,也是我反對的。但是,當妻子對兒子灌輸前一種觀念的時候,我曾感到朦朧的快慰,而我自己竟然也不自覺地進行着後一種觀念的灌輸。理論上總結出來的,落實在生活中是多麼的難呀!我想我更應該時刻警惕着檢省日常生活中的性別政治了。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產房外的表情

20世紀末中國某大直轄市婦產醫院的手術室外,我得以觀察到性別差異對我們面部表情的影響。

同一個下午,竟有七八位孕婦接受剖腹產手術。於是,手術室外擠滿了焦急地等候的家屬以及他們期待與忐忑的表情。

對於新生兒性別的猜測早已在進行中,前來探望的親友此時向“準爸爸”們提的最多的問題是:“知道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嗎?”

答案將由護士最早揭開。產婦還沒有出來,護士便先會探出頭來說一聲:“某某,男(女)孩兒!(。)”護士的語調有難以察覺的細微差別,說“女孩兒”時很平和,說“男孩兒”時多了些熱情。所以前者應該用句號結束,後者則似乎該用感嘆號。

情緒的大起大伏表現在家屬們的臉上。女嬰的長輩至少有十分之一秒的沉寂,然後表現出適當的興奮;男嬰長輩們預備已久的笑容與狂喜在瞬間綻放,臉上的肌肉擠成一團,那興奮是不需要節制的,像狂歡節裏遊行的人們,再多的瘋狂也不顯得出格。

一位顯然是祖母或外祖母的女人手捂着胸口,彷彿這樣可以保證心跳不會因興奮而劇烈。最激烈的表現發生在一位年輕父親的身上,他迫不及待地在樓上樓下跑動,通知自家的衆多親屬:“男孩兒!男孩兒!!”他臉上的笑容將持續到肌肉麻木,但是,那種因生男孩兒而帶來的光榮感、成就感,將持續到更久。

女嬰家長則顯得相對平靜,他們的笑容與興奮恰到好處地告訴我們:一個孩子出生了!而男嬰家長的表現似乎出生的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種至上的光榮。

所有羨慕的表情均投向男嬰的家長們,絕對沒有人會想一想,爲什麼生男孩兒便值得如此興奮呢?

女嬰的家長們會互相說一句:“現在這個時代,男孩兒女孩兒都一樣。”甚至會說:“還是女孩兒好,省心,同父母貼心。”但問題是,如果這確實是普遍信奉的理念,還有說這句話的必要嗎?畢竟,男嬰的家長不會談論生男孩兒的好處。

我們爲生了個男孩子高興的時候,不需要理由,僅僅因爲這是一個男孩子;我們爲生了一個女孩子而自我安慰的時候卻需要許多理由。這極爲奇怪的現象卻被視爲理所當然,沒有人提出質疑。

爲孕婦做 B超時告知胎兒性別是被禁止的,這禁止其實是針對女胎的。沒有人擔心哪位父母會將男胎拋棄。

需要重複與強調的是,我是於 20世紀末中國某大直轄市的婦產醫院觀察到上述景象的。在這座城市裏,不需要男勞力去耕地,女人也享有就業權、財產繼續權,也有扶養老人的責任,國家法律保護兩性平權。

性別的優劣觀念已如此深入骨髓,以至於我們不加思考地喜歡男嬰不需要理由。“男性=優等性別”,就是這樣簡單,簡單到被無條件地視爲真理。法律在此顯得無能爲力。

身爲“準爸爸”時,我曾表示希望生個女孩兒。我這表態曾被認爲是一種“作秀”,被人猜測爲已經知道了胎兒的性別爲女所採取的“策略”。我是哭笑不得的。

我做上述觀察那天,我的太太也在手術室裏。護士告訴我是個男嬰的時候,我表現出的興奮一如我希望是女嬰時的情景。我知道,最重要的在於我有了一個孩子,無論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都是一個平等的人類成員。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布娃娃

街邊總有許多賣各種布娃娃的小攤點,價錢很便宜。很久以來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它們,直到妻子懷上了孩子。一個 30多歲的男人做父親,心底常常涌起更多的父性柔情。

我便總會停下車選幾個布娃娃。

我將它們帶回家,爲尚未出生的孩子準備着。

有一天,我的老母親忽然說:“如果是女孩兒便好,如果是男孩兒,這些布娃娃則不適宜給他玩。”

我順勢應着,應過後卻忽然想:這種差異對待,真的合理嗎?

我們爲男孩子和女孩子準備的玩具是不同的。玩具槍、玩具坦克、變形金剛,是屬於男孩子的,而布娃娃之類是屬於女孩子的。我們已經習慣地認爲,孩子們的性別決定着他們自己喜歡這些不同的玩具,而事實上,幼童是沒有這種觀念的,選擇是由我們成年人強加給他們的。性別意識不是天生的,是我們塑造出來的。我們在通過孩子的玩具,對其進行社會性別角色意識的早期塑造。

“武器”在培養男孩子的勇敢精神,而布娃娃在培養女孩子的細膩溫情。我們都會對這樣的情景不感陌生:一個女孩子懷抱布娃娃,同她說話,給她“餵飯”,爲她“打針”,儼然一位成年女性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們通過玩具認識着這個世界,也將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投射在與玩具的關係上。玩布娃娃的女孩子其實是在模仿母親對她的作爲,母性意識同樣不是天生的,而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這種培養一直延續到成年,女人便成爲溫情脈脈、細緻體貼的了。

如果我們將玩具槍和布娃娃同時交給一個孩子,那麼,勇敢精神與溫情體貼便很可能成爲他成年後性情中不可分割的組成。但是,我們總是給孩子其中之一。與玩具槍培養出來的勇敢精神同時到來的還有攻擊、爭戰意識,與布娃娃培養出來的溫情體貼同時到來的還有內向、退縮。當我們指責男人的“強蠻”與女人的“軟弱”時,我們是否想到,這其實正是由我們提供的玩具造成的?

玩具是一個媒介,完成着社會公認的性別角色的塑造。社會總是要求“男人要有男人樣,女人要像個女人”,極端強化的結果,使我們極易喪失另一性別所具有的種種光彩。我們已經看到,這種男女涇渭分明的性別要求是如何使一個人變得侷限、偏頗的。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兼具兩性所有美好的性情,而排除其不利於人類永久幸福的性情。

也許,玩具真的不應該再被分成“男性化”的和“女性化”的了,而應該分爲塑造剛強精神的與培養友愛關護的。而這兩種精神,都是我們需要的。

於是,我接着買回各種各樣的玩具。

當玩具漸多起來的時候,我的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兒。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