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第四章 大於二,小於等於三

第四章 大於二,小於等於三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0年 6月底至 2001年 6月底這段時間,兒子仍然主要是在北京郊區家中度過的,妻子仍然每天 24小時陪着他。不同的是,我已決定轉變人生的軌跡,辭去一切工作,以 30多歲的高齡在家奮力準備“考研”了,每天惡補英語,忙得暈頭轉向。

  2001年 5月,爲了讓兒子上幼兒園方便,我們一家三口遷到城裏住,住在朝陽區的一個小區裏。就是在這個月,兒子走入幼兒園小班,開始了自己的集體生活。

  兒子入托後,妻子開始了求職、面試的歷程。她已經 3年沒有工作了,而北京新聞媒體競爭十分激烈。經歷了一番曲折,媽媽重新回到懷孕前工作的報社。剛開始的時候,停筆已久的媽媽很不適應,但她十分刻苦,很快便勝任現在的工作,受到領導和同事的好評。

第四章 大於二,小於等於三

  隨着年齡的增長,兒子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與難題,需要我們加倍認真、努力地面對了。

  成長印跡

◎ 入托前後

兒子 5月 8日第一天去幼兒園,整整過了三個星期,到了 5月 29日,我們終於鬆了一口氣,這一天,兒子度過了第一天沒有哭泣的幼兒園生活。甚至於,他幾次自言自語:“方一喜歡去幼兒園。”而與他同時入園的一些小朋友,還在哭哭啼啼着。

三個星期,以及此前的日子裏,我們也形成了一些關於孩子入托的經驗以及思考。

一、入托前

兒子從出生便一步也沒有離開過媽媽,偶然有一天媽媽外出辦事,這幾個小時的分離對“留守人士”應付兒子來講也是個大難題。這種情況最難適應入托,如果是同保姆長大的孩子,相對來講會好一些。所以我們一直懷着一種恐慌:上幼兒園時,兒子怎麼辦?

拖了又拖,兒子將滿 3歲了,必須上幼兒園了。妻子也做了將近 4年的家庭主婦,想出去上班了。我們提前三個月便開始了一場“幼兒園運動”,旨在讓兒子逐步接受去幼兒園的現實。

第一次對兒子講去幼兒園的意義,妻子說:“每天早晨送你去,那裏有許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兒子立即敏感而敏銳地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媽媽去嗎?”“媽媽早晨送你去,下午去接你……”

話未說完,兒子臉上的肌肉開始扭曲,嘴角已經咧向一邊……那以後的一段時間,只要一提到去幼兒園,兒子便大聲喊“不”,那小臉上恐懼的表情讓人看着心疼。

“幼兒園運動”的第二階段,是妻子帶着兒子去選幼兒園。從加上贊助費每月平均收費高達三四千元的“貴族園”,到每月收費兩百的軍隊幼兒園,先後看了十幾家。兒子愛玩滑梯,每到一處便自己跑向滑梯,興奮地玩起來,妻子叫時還賴着不走。妻子便伺機引導:“你想不想每天玩滑梯?”

兒子爽快地回答:“想!”

妻子再說:“你上幼兒園後,每天都可以玩滑梯了。媽媽送你上幼兒園吧。”

兒子愣了一下,腦子裏肯定立即回想起這意味着一天見不到媽媽,便轉而喊道:“方一不玩滑梯。”

說歸說,他的小心眼兒還是活動了。

兒子偶爾到鄰居小朋友家吃飯,總是吃得特別多。我也抓住機會開玩笑說:“上幼兒園後,每天吃別人家的飯,多好呀。”兒子眨眨眼,似懂非懂。

一邊不斷講解着去幼兒園的道理,一邊終於選準了幼兒園。兒子送託的日期確定後,我興高采烈地向兒子祝賀:“你就要去幼兒園了,這可是件大喜事呀。你開始了人生的新階段,爸爸真爲你高興呀。我們一起拍巴掌慶賀吧!哈哈,高興高興真高興,兒子就要去幼兒園了!”

兒子看着我的樣子,臉上先是困惑,後是思考狀,我們知道他完全被搞糊塗了,還沒有想明白何以去幼兒園是如此快樂的事情。我又一鼓作氣,手舞足蹈,邊笑邊唱:“高興高興真高興,兒子就要去幼兒園!”兒子最愛看我這樣子了,早笑得喘不上氣。此時,關於幼兒園的所有記憶,便也與快樂、喜事這些概念連在一起了。

只有心理暗示還是不夠的,細緻的思想工作仍是必需的,媽媽一遍遍給兒子認真講去幼兒園的意義:“媽媽要去上班了,上班回來可以賺錢給方一買好吃的。”

聽說有好吃的,兒子進一步心動,又試探着問:“方一和爸爸在家行嗎?”

“爸爸要讀書呀。”媽媽說,又進一步解釋在幼兒園做的事情:一日三餐變着花樣吃,還有水果、糖果和冰淇淋,老師給講故事,看電視,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幼師畢業的媽媽自己做過 7年幼兒教師,對這些再熟悉不過了。而兒子也在媽媽繪聲繪色的描述中,對幼兒園的恐懼感沒有了,好奇與興趣出現了。終於有一天,媽媽再問兒子:“送你去幼兒園好不好?”兒子認真地點點頭:“行。”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我對兒子說:上幼兒園是一件大事,那一天,爸爸和媽媽都會去接送他,晚上爸爸還要送禮物給兒子做紀念。兒子的眼睛亮亮的了。

送託的日期越來越近了,妻子開始逐步進行更多的教育:不許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他,不要還手,而要去告訴老師。

兒子每次想解手的時候,總是說自己“胃口疼”,妻子便教兒子改口,說“去廁所”,這樣便可以和老師溝通了。妻子還教了兒子幾句特殊場景下的“常用語”,重複得多了,兒子偶爾會冷不丁地自言自語冒出一句:“老師,方一還要吃!”

然而,我們也不是沒有犯過錯誤。一次兒子十分淘氣,我很生氣,便吼道:“你就鬧吧,我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話剛出口,我便意識到犯了大錯誤,這豈不是把去幼兒園與懲罰連在一起嗎?我忙說別的遮掩,幸好兒子沒有留意。

正式入托的日子進入了倒計時,我們對兒子的新生活充滿了信心。

然而,事情遠遠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此後的三個星期裏,一波三折,我們感受着一個幼小心靈所經歷的初次磨礪。

二、入托後

畢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兒子對幼兒園的生活有心理準備,所以在最初幾天,只是哭了很短一會兒,便去做別的事情了。他已經懂得,這份新生活是不可避免的。更何況,還有一份新奇感呢。

前三天,我和妻子總是一起去幼兒園接送兒子,我是所有家長裏第一個出現在教室門口的人。兒子入托的幼兒園,園長每天下午開大門時,也總是讓新入托的孩子的家長先進。我們都懂得,這對孩子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他們看到別的小朋友先被接走了,心裏會更難過。

兒子看到我那一瞬間的表情總是十分燦爛,讓我久久回味。第三天的時候,兒子快樂地跳起來,興奮地拍着手扎到我的懷裏。

教師對於新生的特別關照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天入園的時候妻子將兒子交到一位姓曹的老師手裏,那一整天中,兒子便緊緊跟在曹老師身後,寸步不離,還幾次要求老師抱他。每天早晨到幼兒園,也總會有老師甚至是園長走過來,一邊俯下身笑着問他好,一邊將他抱在懷裏,說着話抱進教室。兒子以往睡覺總是抱着媽媽的脖子,讓媽媽拍。在幼兒園睡覺的時候,老師便坐在他的牀邊,兒子摸着老師的耳朵,在這樣一種安慰中安詳入睡。而我們在家中更是不斷教他一首兒歌:“幼兒園,真是好,老師待我像媽媽。”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對老師的親近感覺,避免突然離開媽媽身邊時會產生的被拋棄感。

入托第一天,媽媽給兒子的口袋裏放了一條小手絹,據老師說,他曾整天緊緊地握着那條手絹。這時,那手絹已轉化爲一種來自母親與家庭的安慰,給進入一個陌生環境的孩子以某種心理支持。

可以說這一切都是成功的,雖然兒子偶然也會哭幾次,但沒有出現強烈的反抗情緒,我們以爲,兒子順利地度過了這個過渡期。然而,事情在第一個星期五發生了突變。

那天,妻子像往常一樣下午 5點去接兒子,她吃驚地發現,幼兒園的門大敞着,而幾間教室已經空蕩蕩了。媽媽急步走向兒子的教室,教室裏只有兒子坐在老師的膝頭,聽老師彈鋼琴。兒子看到媽媽,立即委屈得大哭起來,死拉着媽媽要去臥室拿枕頭,嘴裏還一個勁兒地說:“方一再也不來幼兒園了,方一再也不來了!”

原來,星期五中午開始便可以接孩子了,而不必像平常那樣到下午 5點鐘。我們此前不知道這一點,以至於教室裏只留下兒子,他那幼小心靈經歷的折磨可想而知。兒子帶着哭腔說:“方一都等媽媽好幾個小時了!”老師說,兒子不斷地問老師:“媽媽幾點來?”老師說:“5點來。”兒子便會接着問:“5點是幾點?”

此後兒子每天早晨去幼兒園時都要大哭,哀求媽媽不要送他去。我們曾經幾次動了惻隱之心,想留他在家待一天。但是,我們終於還是堅持着送他,一天也沒有中斷。我們知道,我們的一次妥協,可能就意味着此後將經歷更多的曲折。要讓孩子懂得,去幼兒園是一個原則,而原則是不能妥協的。

但是,我們一定要給孩子一些妥協的空間。美國一位兒童教育學家曾經說過,當你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三種,至少是兩種方案供他選擇,不要將他逼到唯一的絕路。比如,當兒子哭着不去幼兒園的時候,妻子會拿出兩套衣服供他選,問他喜歡穿哪一套。孩子的心理雖然不成熟,但亦有完善的自我保護與自我調整機制。這種時候,兒子往往會突然要求穿兩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這實際上已經說明他妥協了,而妥協的同時又給自己一種安慰:“瞧,雖然媽媽堅持讓我去幼兒園,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說明她是在意我的要求的,是愛我的。”於是,他會在這欣慰與幸福感的支持下少一些傷心。

那些天,兒子總是在尋找到某種“讓步”的情況下突然不哭了,同意去幼兒園。

比如他會突然要求不戴遮陽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裏玩一會兒。這些都可以成爲孩子的條件,不妨答應他的這些討價還價,因爲孩子的心理正處於艱難的過渡與適應期,他們有權利享有這些討價還價。在這些非原則問題上,我們總是會順從他,我們知道要給孩子一點回旋的餘地,讓他的心理有一個安慰。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三、給孩子更多的愛

許多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重要理由往往只是家長需要上班,幼兒園又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但在我們看來,去幼兒園對孩子最大的益處是,使他們進入最初級的社會生活,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技能,同時調整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衝突。

因爲受精神分析學影響較深的關係,我們此前對兒子採取的是盡情縱容的家教政策,總是儘可能不對孩子說“不”,以免使他幼小的心靈受傷。我們不懼怕讓孩子認爲他是“家庭中心”,我個人反對那種認爲“中心感”必將導致自我膨脹的觀點。我以爲如果對“中心感”正確引導,可以確立一個孩子的充分自信,以及自我成就意識,形成“我是唯一的,我是重要的”這種人本主義理念。

但是問題在上幼兒園之後出現了。在家庭中,兒子隨時隨刻都被關注着,被濃厚的愛包裹着。但到幼兒園後,一個老師面對十幾個孩子,分身乏術,不可能總是盯着一個孩子。我以爲缺少關注是影響兒子愉快接受幼兒園生活的最重要原因。但是,這又是兒子必須學會接受與適應的,因爲社會畢竟不是家庭,我們必須讓孩子懂得這之間的差別。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講,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懂得愛的概念。

一天,幼兒園肖老師告訴媽媽,兒子中午吃飯的時候突然站起來滿屋子跑,讓他坐下後,便一口不吃了,只是哭。憑着對兒子的瞭解,我們懂得,突然跑起來的兒子實際上是想吸引老師的注意,多給他一些關注,甚至希望老師去喂他。這也是他平時在家裏採取的方式。而當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被要求立即坐下好好吃飯的時候,他自然會感到強烈的失落,委屈地哭起來。

那天晚上,我和他媽媽的心情十分不好。我們知道老師們都是十分盡職的,問題出在我們的家庭教育態度與社會羣體生活的衝突上。我甚至問自己:“也許是我們的教育觀點錯了?”轉天,媽媽去向園長請教,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這種家庭與社會的衝突。園長安慰了媽媽,告訴我們,兒子的情況在同期入園的孩子之中還算好的呢。

那以後的幾天里老師們顯然給了兒子格外多的關注,媽媽再接兒子的時候,兒子不哭了,快樂地笑了,甚至有幾次說喜歡去幼兒園。當奶奶問他哪個老師對他最好的時候,他竟然會說:“肖老師!”但是,我們並不認爲事情到此便順利了,一個幼小心靈的成長是需要經歷多種反覆的,而且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但我們開始學會平靜地接受這一切,我們知道這都是兒子成長所必需的。

有意思的是,妻子一直沒敢告訴老師們,她自己也是幼兒師範的畢業生,當過多年幼兒教師,還獲得過優秀教師的稱號。妻子怕老師們笑話她,自己是幼師,還不懂得如何帶孩子。但問題是,理論是一回事,現實是一回事;對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回事,對自己的孩子又是另一回事了。

兒子最激烈地反對去幼兒園的那一個星期,每天早晨都要在家吃些早點,而幼兒園的老師並不反對。妻子回憶說,自己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時候,這是不被允許的。老師們告訴家長,這不利於養成孩子在幼兒園充分進餐的良好習慣,不利於孩子成長。但我們的親身體驗是,這種說法至少在孩子初入園的一段時間裏是不足取的,早餐時孩子們還可能在哭泣,往往不會很好地吃飯,所以應該允許在家中提前吃些東西。

每天下午等着接孩子的家長們站在園門口聊天。有家長說,在美國,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在幼兒園裏度過最初的一個月。這一個月間,孩子適應了幼兒園裏的一切,從而避免了中國幼兒園中所必見的哭哭啼啼。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據說北京某大學的幼兒園也已實行這一方法,允許家長陪伴半個月,我以爲有在全國幼兒園進行推廣的價值。

但這裏還有一個隱患,不是所有新入托孩子的家長都有這個條件,那些沒有家長陪的孩子,他所體驗的被拋棄感註定比現在還要強烈。但這又可以通過分置於不同教室中而被避免。所以,肯定是利大於弊。

妻子回憶說,當她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時候,有一個孩子曾回家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老師今天對我笑了!老師摸我的頭髮了!”任何一點細小的關懷,都可以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溫暖。

孩子是真正的弱小者,所以世界各國的任何一種社會理論,在充分保護兒童這一點上都是沒有任何異議的。這種保護絕不僅僅是充分的食品與醫療,更重要的應該是使他們的心靈一直在溫暖的愛的陽光中成長,使他們成年後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人類已有的教育理論,實際上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而這首先便要向孩子學習,因爲他們最有權利告訴我們什麼是他們需要的。

◎ 不開啓的賀卡

2000年底,我給兒子寫了一張賀卡,然後封到信封裏,寫上兒子的大名,從家裏送到郵局,郵遞員蓋個章又送回了家。

我和妻子商定,這信不拆封,直到兒子長大了,讓他自己拆。因爲信已經封死了,所以記不清準確的內容了,大意是:“兒子,在這新的一年到來之際,你又長大了一歲。你的存在帶給我們太多的快樂,我們以欣喜的目光注視着你的成長。我們將這世紀之交的祝福投送給未來的你,等待成年的你親自開啓。我們希望成年的你是這樣的:熱愛生活,追求智慧,崇尚真理,擁有一顆博愛的心。我們將爲你而驕傲,我們將爲你而感到幸福。永遠愛你的媽媽、爸爸。”

我說,今後每年都要給兒子寄一張“不開啓的賀卡”,等待他長大後開啓,看看父母對他的期望實現了多少。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老奶奶的承諾

上幼兒園後,兒子真正開始接觸社會了,我們面臨的問題便也多了起來。

每天下午幼兒園放園後,許多孩子和他們的家長都會在院子裏玩一會兒才走,就這樣,兒子便和一位小朋友的奶奶認識了。一天,那位老奶奶抱了兒子,臨走時說:“奶奶明天給你帶糖來。”

第二天放園後,老奶奶的心情肯定變了,只給了自己的孫子糖果,沒理睬也在一邊玩耍的兒子。但兒子還記着前一天的承諾,拉着老奶奶的手說:“奶奶,方一要吃糖。”老奶奶說:“我沒有了。”

與此同時,媽媽也忙着將兒子拉開,告訴他不能向別人要東西。

但是玩了一會兒,兒子又突然跑到老奶奶面前,張着手說:“方一要吃糖。 ”老奶奶這一次很尷尬,終於從口袋裏拿出一塊糖給兒子。

回家後,妻子向我講這件事,我嚴厲地教訓兒子:“不許向別人要東西!”兒子滿臉困惑,說:“老奶奶說要給方一的,不是方一要的。”

我們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在兒子心中,老奶奶既然說要給他糖,便是一個鄭重的承諾。我們實在沒有能力向一個不滿 3歲的孩子解釋成人的心理與成人世界的種種微妙之處。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批評名著

兒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樣喜歡坐在媽媽爸爸的腿上聽他們講故事,兒子甚至擁有比許多孩子更多的故事書。兒子同別的孩子不一樣的是,他的爸爸經常一邊講,一邊批評那故事書中的內容。

《灰姑娘》中,王子僅僅因爲灰姑娘的美貌便愛上她,立即要娶她。我告訴兒子,愛情不應該這麼容易就產生,美貌不應該是愛情的唯一理由,婚姻更不應該如此輕易締結,這個故事有誤導之嫌。

《白雪公主》是最受批評的了,我告訴兒子,女人的相貌在這裏仍然被視爲女人唯一的價值,而白雪公主爲七個小矮人收拾房間、做飯,則塑造着女性家庭主婦的社會性別角色形象,而這是有礙於女性在社會中與男子持同等地位的。

兒子似懂非懂,眨着眼睛。

我幾乎從每一本故事書中都能找出一些可批評的內容,我感到遺憾的是,不得不給孩子買這些故事書,因爲沒有更好的書可以選擇。

有一次,兒子深刻理解了我的批評。那也是一本外國童話書,講一個善良、勇敢的農夫偷了一個魔鬼的財寶。我說,可能原來的故事是好的,但做出圖畫書時也許受篇幅所限,既沒有交代這個魔鬼到底做了什麼壞事,也沒有說明這個農夫如何善良和勇敢,只是描述他偷別人財寶這個情節。我說,單從書的內容看,這個農夫是個小偷。

轉天,妻子再要給兒子講那本書的時候,兒子立即將書扔得遠遠的,說:“這是壞孩子的故事,方一不聽。”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讚美他

雖然我 30多歲了,但別人稱讚我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喜笑顏開。我認爲誇獎是最好的老師,對大人和孩子都一樣,可以鼓勵人上進,所以,我總是和妻子一起尋找一切機會誇獎兒子。

兒子剛會數到5,我便誇兒子:“你真聰明!”兒子學會說“Yes”,我又稱讚他簡直是一個英語天才。兒子被誇了便眼睛冒光,美滋滋地再找事情做,讓爸爸媽媽接着誇。有時做了某事,如打開一個結,剝開一粒糖,便自己跑到媽媽或爸爸面前彙報,然後問:“我聰明吧?我是天才吧?”

幼兒園開了英語課後,我們總是爲他學會的每一個單詞稱讚他,兒子便更喜歡學英語了,每天晚上都纏着媽媽幫他複習學過的英語單詞。

老師上課的時候,讓學習好的同學坐到第一排。兒子被安排在第一排,興奮得很,回家說:“我以後還要坐在第一排。”

稱讚與獎勵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真正熱愛學習。

我自己也一直在學習英語,兒子便常翻我的書,問:“爸爸,我長大了也可以看你這本書吧?”言傳勝於身教,父母自己的作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當 3歲的兒子整天捧着英語書當“紅寶書”的時候,一位朋友的年長他 4歲的孩子卻最不愛學英語,朋友又在少年宮給孩子報名上了一個週末的英語班。然而,孩子上課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或低頭擺弄偷帶的玩具。朋友很生氣着急,有時打罵孩子,有時則向孩子哭訴自己如何含辛茹苦對他寄以厚望。不要對孩子講述那些他們尚不能理解的東西,責難只會使孩子將學習與不愉快的情緒聯繫起來,從而產生厭學情緒,最可怕的後果是永遠煥發不出學習的熱情。這朋友的孩子不可能一個單詞都沒記住吧?家長不應該責怪他爲什麼沒有記住某些單詞,而應該誇獎他記住了哪些單詞。幼小的心靈更需要肯定、鼓勵與呵護。

後來我讀到一本臺灣出版的暢銷書《賞識你的孩子》,作者的觀點與我異曲同工。書中有兩個例子讓我過目不忘。作者的女兒做作業,十道數學題只做對了一道,爸爸當即高聲誇獎她:“你真了不起,這麼難的題都做對了一道。”一個男孩子用煤球將教室的牆塗上一片黑,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他:“所有的牆都是白的,多麼單調呀,你真是天才,竟然想到要將牆塗黑,真有創造力。我相信你可以塗黑它,也就可以塗白它。”……

誇獎你的孩子,不要吝嗇讚美的詞彙,同時又引導他的自尊到正確的方向,他必將出類拔萃。常被誇獎的孩子也會自然地去稱讚別人,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天,兒子對我說:“爸爸,你寫了那麼多書,多了不起呀。我覺得你真偉大!”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溫馨絮語

第二個夢 2000年9 月的一天,兒子的另一個夢。

那天上午,兒子和媽媽一起去超市,兒子自己拿了一大包果凍放到購物車上,媽媽認爲這東西沒有營養,便趁他不注意又放回了貨架。回到家,兒子找不到果凍,咧着嘴哭了,邊哭邊急急地跺腳:“沒,沒,沒。”

於是,午睡中兒子兩次咧着嘴說夢話:“沒,沒。”

◎……………………………………………………………………………………

識圖能力 我考兒子的識圖能力,先在紙上畫出一個圖案,問兒子:“這是什麼?”兒子認真看了看,想了想,說:“尾巴。”

我挺失望,說:“不對,讓媽媽告訴你吧。”

妻子看後說:“是隻梨。”

我不高興了:“怎麼你也看不出來,像孩子一樣缺少識圖能力。”

兒子又說:“是香蕉。”

我無奈地嘆了一口氣:“我畫的是松鼠,你們的識圖能力太差了。”

◎………………………………………………………………………………………

“摸奶不羞” 兒子斷奶後,仍十分留戀那曾經的甜蜜源泉,總要摸着媽媽的乳房睡去。媽媽不讓他摸,對他說:“羞,真羞!”那以後,兒子再摸之前,自己先大聲喊:“摸奶不羞,摸奶不羞!”同時理直氣壯地伸出小手。

◎………………………………………………………………………………

“奶奶是小狗” 兒子多日見不到奶奶,一天忽然自言自語:“奶奶是小狗。 ”這可把我和他媽媽嚇壞了,怎麼這麼小就學會罵人了呢?對他一通訓斥,他純純地看着我們,仍說:“奶奶是小狗。”那表情卻是極思念奶奶的樣子。

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在兒子的眼中,小狗最可愛,奶奶也最可愛,所以,奶奶=小狗。

◎………………………………………………………………………………

捉迷藏 我教兒子捉迷藏,但輪到兒子藏起來的時候,他總是趴到自己的牀上,兩隻小手緊緊地捂住自己的眼睛,讓爸爸“找”。這還不算,還要一邊笑着一邊喊:“我在自己屋呢,我在牀上呢。”也許,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隱藏起來不僅是一件無法學會的事情,也是一件無法理解其意義的事情。

◎…………………………………………………………………………………………

阿姨爲什麼不吃飯 家中的勞務不多,所以僱的阿姨是半日值,每天下午 3點來,7點鐘回家吃飯。兒子的晚飯通常在晚上 6點多,那時阿姨還沒走。兒子便總嚷着讓阿姨吃飯。妻子說:“阿姨回自己家吃飯。”兒子帶着哭腔:“不,我要讓阿姨吃飯。”令我們覺得羞愧的是,只有在兒子的眼中,人與人才是完完全全平等的。

◎…………………………………………………………………………

小黑屋 也許是被嬌慣得太多了,兒子好像不相信我們會真的生氣,真的處罰他,所以有的時候“命令”不奏效。有次兒子淘氣了,我靈機一動將他關到廁所裏作爲懲罰,這招真靈,兒子哭得撕心裂肺。我心疼了,打開門後又是親又是抱,還跟妻子說:“以後我們不關他小黑屋了,也不以關小黑屋相威脅了,免得他的心靈受傷。”

◎…………………………………………………………………………………………

兒子不乖了 兒子跟媽媽在小區院裏玩的時候,總會碰到王奶奶。王奶奶不管幾點鐘,每次見到兒子都是同樣的問題:“吃飯了嗎?”被問得次數多了,兒子便不再像一開始那樣認真回答,而是左顧右盼,不理睬王奶奶。王奶奶於是說:“這孩子大了,不乖了。”

◎……………………………………………………………………………………

洗手給飯檢查 兒子吃飯前執拗着不洗手,我便先洗了手,將手伸到飯菜上面,認真地看着它們說:“大米飯,我的手乾淨嗎?土豆燉牛肉,我的手乾淨嗎?我可以吃飯嗎?”

兒子見狀,立即跳下椅子去洗手了,還說着:“方一也要讓飯菜檢查。”

◎…………………………………………………………………………………

媽媽別說壞話 兒子犯了錯誤,妻子很生氣地斥責他。兒子立即撲上去用小手捂住媽媽的嘴,說:“媽媽別說壞話!”

◎………………………………………………………………………………

妻子的幽默 兒子淘氣,將擦臉油抹滿了鏡子。當天晚上,妻子對我說:“兒子將擦臉油抹滿了鏡子,然後對我說,給鏡子裏面的我抹香香。”我拍案驚絕,忙往紙上記,妻子又說:“他那話,是我替他說的。 ”

◎…………………………………………………………………………………

小猴子想方一了 爲了兒子上幼兒園方便,我們全家從郊區搬到城裏住,但許多東西都留在了郊區的家中,包括兒子的玩具小布猴。一天,兒子說:“方一想回家了,方一想小猴子了,小猴子也想方一了。”

◎……………………………………………………………………………

管雨點的叔叔 連着下了幾天雨,兒子忽然說:“怎麼還下雨呢?打電話問問。”

妻子問:“問誰呀?”

“叔叔,管雨點的叔叔。”

◎…………………………………………………………………………………

◎ 協商

我在電話邊放了一個來電話時作札記的本子,沒過幾天被兒子看中了,自己拿着放到他的寫字檯抽屜裏了。我同他協商後,他一度愉快地還給了我。一天我回到家卻發現,那本子又跑到他的房間裏去了。因爲上面記了很多重要的電話與雜務,我便有些着急。我同他講:“這個本子對爸爸很重要,我用別的本子同你交換好不好?”兒子拒絕交換,但他同意我將記了事的幾頁撕下。我便撕走了那幾頁,放

回自己的寫字檯裏。兒子在我身後大喊道:“你還沒謝我呢!我讓你撕你還沒謝我呢!”“謝謝”是我們家中的習慣用語之一,但這次我卻不願意說,我回敬他:“原本是我的本子,我爲什麼要謝你呢?”

兒子便很委屈的樣子,追到我的房間,在我身邊用鼻子一個勁地重重地“哼”,這是他表示極端不滿的方式。兒子又一副受氣包的樣子質問:“我讓你撕,你爲什麼不謝我?”

無奈,我說:“好吧,爸爸謝謝你。”

兒子高興了,說:“爸爸,我也要謝謝你,你把那個本子給我。”

也許,不是爲人父母者,是無法真正體會這其中的種種樂趣的。

父母只有真正尊敬孩子,孩子纔會尊敬你。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一大於二

兒子最興奮的時候,便是家裏來客人的時候。聽說有人要來,他便忙着穿衣戴帽,大叫着要同我一起到小區門口去接。客人進來了,他便一直緊隨其後,也不管人家的態度如何,自作多情地糾纏到走。

簡爺爺是我的書在臺灣的出版商,第一次剛進家門,兒子便拉着人家要求同他“玩玩”。那以後簡爺爺每次同我通電話的時候都會認真地說:“一個孩子太孤獨,再生一個吧。”簡爺爺還說,臺灣近年纔開始實施“家庭計劃”,但還是鼓勵生兩個,宣傳口號是:“男孩女孩都一樣,兩個孩子正合適。”

當時,我和妻子都屬於“無業人員”,所以不必擔心再生一個孩子會受到單位的處罰,於是真的動了再生一個的念頭。這倒不完全是因爲一個孩子太孤單,而是我們陶醉於孩子帶來的幸福感,覺得生兒育女是天下最快樂的事情,再生一個孩子,豈不是將這快樂雙倍地享有了嗎?

這想法漸濃的時候,妻子真的懷孕了。我們着實興奮了幾天,認定那是一個女兒,甚至連名字都想好了——方零。隨後便幻想着方零出生後的種種快樂體驗,並擬定新的生活計劃。但問題也就在這時出現了。

我們發現,如果媽媽仍然像對待方一一樣全天候陪伴方零到 3歲,她不得不再次辭職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我們將不得不從兒子身上移走很多時間和精力,無法實施許多關於兒子的原計劃,如每天晚上給他講故事,或陪他去上英語夜校,每個週末去博物館,假期去各地旅遊,等等。我們不得不從兒子那裏抽出至少一半的時間放到另一個孩子身上,兒子將從我們這裏獲得打折了的關愛。甚至於,我們的經濟開支也必須做很大的調整,花在兒子身上的錢,要分出一半花在女兒身上。奢望可以將愛心與精力成倍地付出在兩個孩子身上是不現實的,因爲人是肉體凡胎。而這些,無疑都將影響兒子計劃中的成長。

直到此時,我們才忽然意識到:擁有兩個孩子不等於便付出了雙份愛,一加一小於二,而一大於二。

妻子將兒子的小妹妹方零送走了。我們心中對她有很多的愧疚,但我們知道,如果不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愛,我們的愧疚將更大,對他們也將是極大的不負責。既然命運將兒子交給了我們,就讓我們全身心地愛他吧!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貴族幼兒園”

一位同是寫作圈的朋友,她的丈夫是擁有多家連鎖店的富人,這朋友的兒子與我兒子同齡,所以也幾乎同時入了幼兒園。一天,朋友來電話,其間問道:“你兒子上的是每月收多少錢的幼兒園呀?”我說:“300元的。”不用問便清楚,她的兒子上的是幾千元的“貴族幼兒園”。

放下電話,我凝視了兒子很長時間,心裏閃過一絲愧疚。

兒子入幼兒園前,我們便四處打探各種幼兒園,從收費每月兩三百元的傳統國辦園、企業辦園,到每月三四千元的私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因爲收費高,又有“貴族幼兒園”之稱。

兒子的媽媽是幼兒園老師出身,實地一考察,便知道其中的差異。那收費高出十幾倍的“貴族幼兒園”,確實不是白白交那麼多錢的。室內是地板、地毯,夏季有空調,衣服髒了老師給洗,玩具、圖書的配備也都非低收費的幼兒園可比,每個老師帶的孩子少,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呵護與關照,甚至連每天吃水果的次數都比收費幾百元的幼兒園多。而最吸引我們的,則是幾乎所有私立園從小班起便配備了外國人做英語教師,實施雙語教育。

但是,那高昂的收費還是讓我們望而卻步。我雖然被視做自由寫作圈中的相對富有者,仍然困窘於負擔那麼多的托兒費。曾從事過幼兒教育的妻子心裏清楚,教學質量與收費標準雖然不會成嚴格的等級遞升關係,但 3000元與 300元比起來,在提供的軟硬件上,肯定會有天壤之別。

兒子最後還是進了一所研究院的附屬幼兒園,每月僅需交三四百元錢。

即使將兒子送入每月 300元的幼兒園之後,妻子還幾度陷入自責中,她曾對我說:“我的夢想就是多賺錢,一年後將兒子也轉到‘貴族幼兒園’。”於是,我便更爲愧疚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妻子認真、細緻地爲兒子做玩具,我的負疚感才獲得徹底的解脫。

那是妻子從一本兒童書上學來的方法,拿張紙剪出一個圓、四個小長三角形和一個大長三角形,可以通過擺放組合出幾十種人和小鳥的不同姿態。妻子剪得極認真,用一塊紙夾板剪出那幾個圖形後,又找出幾張不同色彩的彩紙,剪貼到那組紙夾板的兩側,這樣,便可以拼組成穿着不同色彩服飾的小人了。

妻子做得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整個下午都在忙這件事。

我一開始還埋怨她費時費力做這不值錢的小玩意,後來卻被她的投入所感動。她哪裏是在做玩具呀,分明是將一個母親的關愛與幻想全部注入這手工中。雖然我們沒有錢給兒子買商場裏那琳琅滿目的幾百元、幾千元的玩具,但是,這精工細做的拼圖玩具,在妻子的細心引導下,同樣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助益。

我又想到服飾。爲了答謝一位幫了我大忙的朋友,我曾給她的孩子買了三套名牌童裝。當時我便想,我們自己從來捨不得花錢給兒子買這樣的名牌,心裏不免有些心酸,再次對兒子感到愧疚。但回到家,看到兒子身上他媽媽親手做的衣服,我的心中又升起一絲溫暖。

兒子有好幾身衣服都是妻子熬到夜裏兩三點鐘做出來的,很精緻。曾爲服裝報的編輯和記者,妻子對服裝頗多感悟。她用一些很便宜的布頭,自己邊設計邊裁剪,竟然給兒子縫出幾身極精美的服裝,好多人問是從哪裏買來的。

我們雖然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質,但已盡力爲他提供富足的愛。我相信在這樣的關愛下長大的孩子,他的精神世界同樣是富足的。

一天,還是那位與兒子同齡的孩子的母親,在電話裏談起孩子的時候抱怨說,丈夫從來沒有時間和兒子一起玩,即使週末也忙得全天不回家,回家的時候孩子早已睡了,所以對於這位父親來講,抱一抱孩子都是難得的事。

相比之下,我的兒子卻要幸福得多。無論多麼忙和累,我每天也都會有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和兒子在一起,整天陪兒子玩的時候,同樣很多。不到 4歲的兒子已有近百本書了,而這些書都是我買回來的,每一本我都給兒子講過了,其中許多本還講了好幾遍呢。讓我想起便欣慰的是,入幼兒園第一天,當別的小朋友都大哭着說“想媽媽”的時候,兒子則在說:“想媽媽和爸爸。”傍晚幼兒園外等候接孩子的人羣中,我是爲數極少的幾位男性之一。

我們雖然無法讓兒子享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是,我們可以讓他享受更多的愛與關懷。無論父母多麼貧窮,都可以給孩子充分的愛。

不能在幼兒園裏接受正規的雙語教育,我們就爲兒子報名參加了幼兒園裏的英語班。我們總是用誇獎來激勵兒子的學習興趣,兒子的英語是全班學得最好的,每次上英語課後都帶回幾朵“小紅花”。來自父母的細心而正確的關愛,確實可以彌補環境上的欠缺,使孩子同樣迅速地成長。

我特意保存起妻子給兒子縫的一套衣服,我希望他長大之後可以懂得,從另外的意義上講,他同樣是一個小“貴族”。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和孫子一起玩

——奶奶的記錄

孫子回津時,我帶他出去玩。他膽子特別小,坐小火車,他要在車頭手把方向盤,叫我陪他一起坐,還教我怎麼把方向盤。我感到我的心回到了童年,忘卻了煩惱。他給我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給我在內心深處留下了永遠抹不掉的甜蜜和無窮的回味。

一天,我和他媽第一次帶他去天安門。趁我們去衛生間時,他自己跑了。“十一”的天安門人山人海,我們慌忙跑出去找。我看到他,跑過去把他抱起,他還不知道問題的嚴重呢!

2003年 4月,“非典”來了,幼兒園停課了。他終於又有時間回到我的身邊,這是我求之不得的機會。我們不能出大門,就每天騎三輪在小區院內圍着樓轉圈,他沒幾天就會騎了。我只好跟着在後邊跑,怕他摔着。

2003年的夏天,我和他家三口一起去了北戴河。我和孫子在大海里戲水,在陽光下享受紫外線的光顧,在微風徐徐吹過來的沙灘上漫步……

在海水裏戲水後,再上岸時,我站起來有點困難。小孫子人小力氣大,一個人使勁把我拉起來。小孫子,當你成了大力士時,奶奶就更需要你了。

他用沙子給我洗腳、給我按摩、給我蓋了小“腳屋”。他跪在我身邊,忙個不停。我內心的喜悅,已不需言表。

相聚的時間像在飛跑,幾天的溫馨絮語,馬上要結束啦。火車站依依惜別,何時再相見?只有盼望下一個假日快快到來。

2004年,媳婦去青島開會,我和他們一家三口去了青島。我們天天坐在海邊遙望遠處,分不清海與天的分界點,有時藍天白雲海水清澈,有時烏雲密佈。

我們坐在沙灘上,他把沙子“砌築”成各種樣子的“雕塑”,“加工”出我們愛吃的“蛋糕”、“點心”等等。我跟他說:“如果用兩個顏色更好看些。”他想了一會兒也沒搞成,我就把表面的沙子撥開,露出下面的溼沙子,顏色比上邊的深多了。他既羨慕又驚奇,天真地望着我說:“我怎麼沒想起來?”於是又重新操作、加工。我想:小傢伙啊,你還挺謙虛的呢!天那麼高、地那麼大,世界那麼廣闊,未被你認識的知識領域太多太多了。你今後的路還長呢!有學不完的東西呀。

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坐在海邊聊天,小孫子突然說:“我們開會吧。”一句話,引得我們哈哈大笑。

我已經是老態龍鍾的風燭殘年,孫子則是蒸蒸日上。時光使我們倆人的差異在變大,見面的時間間隔在延長,但是,願我們的心長久相知相通。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準備好了再做父母

記得結婚之初,我們是鐵定了心要做“丁克家庭”的,看到有些夫妻爲孩子所累,我們實在想不明白這樣做到底是爲了什麼,我甚至寫過一篇質疑生育意義的文章到處發表。

妻子過了 30歲,想法卻一點點變了,直至做夢都生孩子了。不同的年齡,對於生命意義、人生價值,以及生活樂趣所在的理解,會有很大的不同。

兒子出生那年,妻子 34歲。可以說,我們對於養育一個孩子的心理準備與物質準備,都充分了。此後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內心積澱了太久的渴望與感情,一股腦兒地投注在孩子身上。所以,妻子很自然地、心甘情願地放棄了既舒適又收入不菲的工作,在家整整帶了 3年孩子。3年間太多的辛苦,但因爲有那份積澱太久的母愛,沒有什麼是不能夠承受的。我是反對既工作又帶孩子的“全能太太”主張的,我認爲那是對女人的大剝削,而且既做不好工,也帶不好孩子。

我們曾經住在郊區寬敞的房子裏,但爲了兒子 3歲的時候能上幼兒園,接觸集體生活,我們特意搬到了擁擠的城市住,爲此做出了很大的犧牲與調整。唯一的目的便是:兒子早晨可以不必起得太早,來得及到幼兒園。

許多鄰居或朋友的孩子是全託的,有的甚至入園第一天便開始全託。在生孩子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想象。但我們現在視之爲一種極不負責的舉動。我將三四歲幼兒的全託生活看做是對孩子心靈的一次殘酷屠殺,將他們從母愛與家庭中剝奪。鄰家的一位太太,全居在家,兒子不到兩歲便被送去全託,僅僅因爲“伺候孩子太累了”。那個可憐的小男孩兒第一週便哭病了,第二週竟致急火攻心,突然失聲了。幸好因爲救治及時,沒有徹底失聲。

還有一位朋友,僅僅爲了保持身材,便一直沒有用母乳餵養,她的孩子現在 7歲了,一年發燒感冒不計其數。

做父母不意味着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責任,是需要付出的。年輕的夫妻應該事先想清楚:你準備好了做出這樣的付出嗎?你有能力做到這種付出嗎?

沒有準備好,就先別生孩子。

真正有資格做父母的人,至少應該具備這樣的認知:養育孩子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孩子不是供父母解悶與娛樂的,他們甚至不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種調適與補充,他們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一種福分,讓我們的人生煥發光輝和更有價值。家庭的幸福與快樂,纔是真正最有價值的幸福與快樂;家庭的成功,纔是人生真正的成功。

唯一可以確認在我們死後仍會記起我們的人,便是我們的孩子。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男孩子的第二次“斷乳”

兒子兩歲多才斷乳。精神分析學家稱斷乳爲“最殘忍”的割離行爲。雖然兒子斷乳晚,但是非常輕鬆完成,遠比我們預期的要輕鬆許多。妻子從未有意識地想給他斷乳,兒子自己在接觸食品的過程中漸漸淡薄了對母乳的興趣。只是夜裏醒來的時候,纔會想到在咀嚼乳頭的那份安全感中睡去。所以我想,弗洛伊德所稱的斷乳對孩子的長遠精神影響,在兒子這裏不會是負面的。相比較而言,將於若干年後到來的第二次“斷乳”的危害,卻令我有些擔心。

3歲之前,男孩子和女孩子沒有太多的區別,他們都整天黏在媽媽的懷裏。但 3歲之後,男孩子卻要面臨第二次“斷乳”,即脫離母親太多的摟抱與愛撫。男孩子一點點失去以往所常有的親吻與擁抱,而女孩子還繼續擁有這一切。

十幾歲,甚至接近成年的女孩子,我們還可能看到她們在父母懷裏撒嬌的場景,她的撒嬌讓父母感到快活。這對男孩子是很大的情感打擊,男孩子通常三四歲時便喪失了撒嬌的權利。上小學之後如果再撒嬌會被看做不像個男孩子。男孩子們對這次“斷乳”做何反應呢?

一位朋友的兒子 4歲了,我幾次在他家看到這個小男孩兒試圖向父母撒嬌的表現:鬧着不吃飯,嘴裏哼哼嘰嘰,上躥下跳。所有這些都是爲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這時母親將他抱在懷裏,他可能會立即老實了。但是,朋友兩口子總是這樣訓斥兒子:“別耍賴!坐要有坐樣,站要有站樣!”或乾脆說:“這麼大了還撒嬌,真羞!”於是,“斷乳”便這樣完成了。很快,男孩子適應這種“斷乳”後的生活,不再提出要求。但是,他們的內心卻受傷了。一些小男孩兒面對來訪成人的親吻,會害羞和迴避,而他們微紅的臉頰正說明他們其實渴望這種久違了的愛撫。

好在,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解釋男孩何以需要第二次“斷乳”。男孩子被告知,大人們之所以這樣要求他們,正是因爲他們是男孩子,需要幹一番大事業,而幹大事業的人必須獨立、剛強,感情上不婆婆媽媽。總之,他是優越的,是被賦予重任的。

作爲對傷害的“補償”,這種身爲男性的重要感會使男孩子們覺得好過些,有助於他們順利地通過第二次“斷乳”期。但與此同時,他們開始輕視女孩子,也開始失去自由、快樂的童年。

這確實是極可怕的。我不想讓我的兒子經受這樣的“斷乳”。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這叫陰莖,你也有呀”

對青春期的性教育已經被重視起來了,但是很多家長,包括一些傳媒人士仍然否認一兩歲甚至幾個月的嬰兒也存在性教育的問題。事實上,弗洛伊德很早便揭示,嬰幼兒期的性教育是極爲重要的,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新精神分析學派雖然否認弗洛伊德對性的過分強化,但也認爲,早期教養方式包括性教育是兒童人格成長中重要的一環。

兒子長到六七個月的時候,便經常撫摸自己的小雞雞了,甚至於在撫摸的時候,他會面露笑容,一副陶醉的樣子。朋友的兒子也經歷了這樣的階段,朋友採取的方式是強行將他的手拉開,指責他,告訴他這樣做不對。當妻子和我商量應該怎樣對待這種現象的時候,我的態度很明確:絕對不能表示出那樣強烈的反對。

小孩子所做的,便是自慰。我們已經過了那個對自慰嚴加譴責、諸多誤識的年代,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都能夠接受自慰也是正常性生活的一項組成。對待成人持這種態度,爲什麼對孩子要持另一種態度呢?幼兒尚意識不到那是“性”,只是一種身體的舒適反應,與喝一口香甜的母乳具有同樣的意義。而我們成年人,卻以自己的眼光,將那看做羞恥的事情,認爲不能讓小孩子“壞”了,所以我們纔會去強行阻止。如果僅僅將它看做是一種身體舒適的自然欲求呢?我們不是應該鼓勵孩子這樣做嗎?

事實是,我們對孩子的強行禁止,反而會加強自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強化他對這種行爲的認識,他會在成人注意不到的時候去自慰,其結果與成人的期望正好相反。

對於兒子的自慰,我們採取了漠視的態度。妻子有時即使“干預”一下,也僅僅是用一些別的事情將他的手佔去,而從來不去明確告訴他那是不該做的事情。而我看到的時候也從來不去管他,由着他自己快樂去。

兒子剛過兩歲,我洗澡的時候,有幾次他鬧着要找爸爸。將他放進浴室,他便以好奇的目光盯着我的生殖器,問:“這是什麼?”我很坦然地回答:“這叫陰莖呀,你不是也有嗎?它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就像你有手和腳一樣。 ”兒子說:“大。”那意思是“爸爸的大”,我告訴他:“你的也會長大的,你現在不就比以前長高了許多嗎?這是一回事。”

面對孩子的這類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回避,要以最平常的口氣像談論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談論。在這種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應該對涉性事物有一份平常心,而平常心纔會產生正確的性態度。要做到這一點,也許根本的問題是,家長自己要真正將性器官看做與其他器官一樣,將性看做是一種最平常的生理欲求與反應。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