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青春期被誤解的那些事

青春期被誤解的那些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春期被誤解的那些事

受訪專家:中國醫師協會青春期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 於泓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發育的必經階段,也是很多成長方面的內容被忽略了的時期。近日,中國醫師協會青春期醫學專業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中國兒童青少年健康體檢社會調查”發佈,結果表明,公衆對青春期的認知度還有待提升。針對一些青春期關鍵問題,中國醫師協會青春期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於泓進行了解讀。

問題1:青春期的年齡是多少歲?

正確答案:10~24歲。調查中,39.67%受調者認爲青春期是12~18歲,這是不正確的。於泓解釋說,個體發育包括生長和發育,前者是指大小,後者是指功能健全。腎上腺皮質幾乎是出生後最後一個完成發育的組織,通常在24歲左右完成。心理行爲發育在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下成熟度差異巨大,落後於軀體發育。青春期=生理(軀體)發育+心理行爲發育,其中性發育是主旋律,生長和心理行爲發育,與性激素、性發育密切相關。

問題2:性發育開始標誌是什麼?

正確答案:身高生長加速,女孩乳房發育,男孩睾丸發育。17.7%的人不知道性發育的標誌是什麼。於泓指出,總體而言,青春期前身高生長是相對勻速的線性生長,青春期身高生長是性激素參與下的變速生長。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直接影響軟骨細胞向成骨細胞的分化速度,干預骨骺的閉合,影響生長空間。男孩性發育開始的標誌之一是睾丸發育,過程較隱蔽,需要專業醫生藉助醫技檢查(超聲、檢驗)。女孩的標誌是乳房發育;小陰脣着色則需要專業醫生檢查;卵巢(性腺)發育必須藉助超聲、檢驗檢查。於泓強調,有些孩子存在青春期病理狀態發育過程,如13歲女孩出現月經失調伴宮血及貧血;12歲男孩出現乳房發育;8歲女孩出現月經等。家長最好定期(3~6個月)帶孩子見青春期保健門診、青春期醫學專科或內分泌醫生。

問題3:性發育影響成年後的哪些內容?

正確答案:性功能、生育能力、衰老、壽命。調查中,多數人不知道性發育會影響人的衰老和壽命。於泓說,性發育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遠比大家瞭解的大。無論男孩的睾丸還是女孩的卵巢,在出生後,性腺的儲備功能就結束了,剩下的就是花銷了。消耗得越快,或者被拿出來的越多,耗竭和衰老的過程就越早。而且性激素決定了骨骺的閉合速度,生長週期決定了壽命。如今,卵巢早衰的發生率約3%,這跟過早的性發育和性腺發育不良有關。如果青春期病理狀態及時被糾正,就能避免這些嚴重後果的發生。

問題4:兒童肥胖會影響什麼?

正確答案:性發育、身高、心理行爲等。生長髮育包括身高、體態,體態中最容易發生的是肥胖。孩子攝入過多膽固醇,就會造成肥胖。此時,肝臟對性激素的滅活作用下降,腎臟代謝性激素作用減弱,進而誘發脂肪肝,血糖、血脂、血壓、心腦血管異常,糖尿病,骨質疏鬆,膝內翻、膝外翻、八字腳、扁平足、股骨頭壞死等。男孩容易出現外露生殖器小、乳房發育、性發育落後或延遲;女孩容易出現性早熟或性發育超前。肥胖的兒童青少年容易出現內向、煩躁、易怒、不自信、遲鈍、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問題5:孩子的健康體檢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正確答案:除了現行的常規體檢內容,還應增加乳房發育、生殖器發育、骨齡、心理行爲發育等檢查。調查中,69.7%的人選了“心理行爲發育”這一項。於泓說,很多常規體檢中都遺漏了青春期生理問題。現行的體檢模式是從1985年開始實施的,至今內容變化不大,大多在學校完成,且羣體年度報告科學性不強,有月經初潮、遺精的問卷,卻無性發育查體。

0~6歲學齡前兒童健康體檢歸屬衛生計生委管轄的婦幼保健院完成;6~18歲學齡期兒童青少年健康體檢歸屬教育部行政管轄的中小學生健康保健所完成;18~24歲大學生健康體檢歸屬教育部所屬的各大院校校辦醫院完成。體檢遺漏了大量需要及時干預和治療的現代疾病患者,如性早熟、性發育延遲、矮小、肥胖、心理行爲異常等;臨牀專科醫生每天都要面對大量誤診誤治的患者,許多孩子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建議現行體檢增加乳房發育和生殖器發育、骨齡(評價生長髮育的指標)以及心理行爲發育。

問題6:青少年健康體檢應該在哪裏完成?

正確答案:專業醫院。調查中,不少人認爲應該在學校、保健所完成,還有部分人“不知道”。不過,可喜的是,75.42%的人希望在專業醫院體檢。於泓說,兒童青少年健康體檢是醫療行爲,應在醫院進行,特別是性器官檢查。首先,性器官檢查,即使專業醫生也需醫技的幫助。其次,性器官是絕對隱私部位,只有醫護人員可應邀服務。而涉及處女膜形態和包皮上翻情況,需要專業醫生檢查,防範生殖器損傷。再次,需要家長陪同檢查生殖器,避免青少年恐懼檢查甚至誤解,懷疑性猥褻或性傷害等。最後,性器官檢查需要無菌隔離環境,防止感染甚至性傳播疾病。▲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