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幼兒園教育 > 寶寶入園,用盡洪荒之力哭鬧,你該怎麼辦?

寶寶入園,用盡洪荒之力哭鬧,你該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怎麼一下子不見了?

鼓勵孩子說再見

嗚嗚,我不想去幼兒園,老師直接就把我給抱進去了。而且,媽媽怎麼一下子就不見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呀?

不少幼兒園規定家長只能送孩子到園門口。有些小朋友不願意進去,是被老師或阿姨強行抱進去的,我目睹過好幾次孩子被抱着一路掙扎哭喊的場景,真是讓人心顫。有些家長沒有和孩子正式告別,他們往往趁孩子剛進幼兒園新鮮好奇四處張望時,趕緊離開,以爲「長痛不如短痛」,會讓孩子更快適應環境。沒想到孩子回頭找不到媽媽,彷彿被騙來幼兒園不要他了一樣,哭的厲害,「以後再也不相信」媽媽了。

家長離開時要對孩子說「再見」後才離開,也鼓勵孩子對父母說「再見」,這能增加孩子的掌控感(他知道媽媽什麼時候離開,而且是他和媽媽說再見的!),促進他爲自己行爲負責,更有勇氣地去面對新環境。

強行把孩子抱進園極不可取,輕則讓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信任,彷彿他們是合謀把他騙到園裏,以後對上學更加警覺和抗拒;重則造成一定心理創傷,我所知的案例,有孩子入園三個月後還一直哭喊抗拒,持續很長時間都不願上幼兒園,甚至影響到小學。

寶寶入園,用盡洪荒之力哭鬧,你該怎麼辦?

這個地方跟家裏不一樣,我害怕

提前帶孩子熟悉環境

這些人我都不認識,怎麼有這麼多小孩子呀?這裏連小馬桶都沒有,我怎麼尿尿呢?嗚嗚嗚。

孩子剛入園還不熟悉班級的幼兒園老師,也不熟悉身邊的小朋友。有需要時不知道如何表達,容易有受挫感。有些園內設施也和家裏不同(如幼兒園衛生間有些是蹲式的,和家裏不同),孩子不知道怎麼用,也不知道怎麼請求幫助,有時會急得哭。

如果條件許可,家長在入園前可以帶孩子去熟悉教室的環境,試着使用教室設施(桌椅、洗手檯、衛生間等)。家長當着孩子的面和老師親切聊天,孩子會憑藉社會參照從而更信賴老師。拍張媽媽和孩子在教室的照片,放在教室的相片牆上或小牀上,也能增加孩子對陌生環境的信任。

另外,平時在家裏讓孩子多表達自己感受和需求,孩子在幼兒園有什麼需求也更容易向老師和阿姨求助;平時多創造些機會和小朋友接觸和交往,孩子在陌生的幼兒園環境下也會更容易適應。

中午睡不着,想媽媽

讓玩偶陪伴孩子午睡

這個牀沒有我的小牀舒服,旁邊的小朋友我都不認識,有一個小朋友在哭,嗚嗚,我也想媽媽呀。

午睡是孩子另一個脆弱時刻。孩子平時在自己熟悉的牀上,聽媽媽講故事唱兒歌,抱着小玩偶入睡。現在躺在陌生的小牀上,身邊是不熟悉的小朋友和老師,感到有些害怕和脆弱,特別容易想媽媽。

建議去幼兒園時,帶上孩子最喜歡的玩偶或小毯子。在陌生的環境下有了熟悉的玩偶和毯子陪伴,孩子午間入睡會容易很多。我兒子上幼兒園的第二天,帶着他心愛的小熊,就可以入睡了。

有些家長會擔心男孩抱着玩偶不夠陽剛氣,其實多少有些誤解,玩偶或小毯子既是想象的玩伴,又凝聚着愛(平時媽媽抱着孩子,孩子抱着玩偶),可以幫助孩子減輕與照料者分離時的焦慮。

媽媽怎麼還不來接我?

幫孩子確立清晰的時間觀念

以前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天天都陪着我,可今天他們把我送到幼兒園門口就走了。雖然他們說下午來接,但下午是什麼時候?媽媽怎麼還不來?

孩子無法預估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因爲他們還沒有清晰的時間概念:不知道下午5點還有多遠?但眼前媽媽的確不在!

爸爸媽媽平時可以跟孩子做一些小的練習,幫他理解時間。比如對孩子說:「媽媽要去外面買點東西,離開20分鐘好嗎?」離開一會兒後按約定時間回來,和孩子很高興地相聚。通過對話(「媽媽是不是按時回來了?」「嗯!」)和相聚儀式(比如擁抱),會增強孩子對媽媽離開後還會回來的確信。然後媽媽可逐步增加分離的時間,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半天乃至一天。

如果幼兒園允許家長在入園適應期間適當陪伴和過渡(如一週),建議家長陪伴孩子一段時間,但要逐步增加分離時間。

寶寶入園,用盡洪荒之力哭鬧,你該怎麼辦? 第2張

遊戲激發孩子自己的力量

親子通過遊戲扮演有助於孩子安撫分離的焦慮情緒。大家或許會注意到有趣的場景:孩子生病去醫院打針回來,有時會做些簡單的扮演,比如抱着小熊給它打針,安慰它「不痛不痛,很快就好了!」在醫生和生病的小熊兩種角色間,孩子總是希望扮演更有力量的角色(醫生),在遊戲中復現了打針的場景,在言語安撫小熊(病人)的同時其實它也是在對自己說,從而安撫了自身的焦慮情緒,內化了成人的期望表現。

依據同樣的原理,鼓勵孩子扮演家長,讓家長或玩偶扮演孩子,也有助於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內化扮演的角色,安撫分離時的焦慮情緒。下文是《遊戲力》譯者李巖老師的應用:

女兒是兩歲八個月上幼兒園的。頭三天的新鮮勁兒一過,第四天就在幼兒園門口上演了「生離死別」。這天晚上接她回家的路上,她就主動發起了「上幼兒園」的遊戲,並且要扮演爸爸,而要我扮演她。假如按照我以前的思維模式,我一定會扮演一個「懂事」的小孩,在幼兒園門口「主動與爸爸告別,然後高興地跟老師進去」。但是按照遊戲力的原則,我就該扮演一個哭鬧粘人的小孩,而且要演得比女兒的實際情況更誇張。這樣能行嗎?說實話,我當時心裏實在沒底。

我強忍着自己的擔心,呆板地「哭着不讓爸爸走」。相比之下,女兒的入戲能力真可以稱得上天賦,因爲她活靈活現地背出了臺詞—早晨我對她說的話:
「寶貝,我一定會來接你的。等你吃完晚飯,我就會站在門口等你,然後咱們一起去遊樂場。來,親一下,我去上班了。」
親完我,她轉身就走。

當然,遊戲力不是速效藥,並沒有在第二天產生神奇效果。之後的三天裏,這個主題不斷上演,女兒輪番扮演爸爸、媽媽、和老師,而我當然一直扮演着哭鬧的小孩。不過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之後的表演也就生動了很多。

第四天時,她突然決定扮演自己。我腦筋急轉着:「我是否該扮演一個成熟的大人,利用這個機會再對她強化一些道理呢?」顯然,遊戲力不這麼認爲。
「我不要去上班!我會很想你的。」我雖然這樣演,但心裏依然忐忑不安:這樣不是在加重她的焦慮嗎?
「爸爸,你要負責去上班,我要負責上幼兒園。」女兒一臉堅定地說。
我喜出望外,但此時必須忍住興奮,繼續不情願地說:「那我什麼時候能來接你呢?」
「我吃完晚飯,你就可以來接我。」
我假裝還是不放心:「真的嗎?那咱們拉鉤兒。」

第二天在幼兒園門口,真實上演了頭天的遊戲:我粘着她,而她給我講要上班的道理。最後,拉完鉤兒,親一親,她自己就大踏步地跟着老師進去了。反而是站在門外的我,心裏此時空蕩蕩的。

我再次對自己說:「要相信遊戲的力量。」

不,應該更準確地說:要相信孩子的力量。

寶寶入園,用盡洪荒之力哭鬧,你該怎麼辦? 第3張

除了上面的方法,你還可以跟孩子一起讀關於上幼兒園主題的繪本。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