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幼兒園教育 > 新生入園離不開依戀物,老師家長莫着急

新生入園離不開依戀物,老師家長莫着急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可見幼兒對它的依戀程度。所以,我們可以把剛剛提到的“寶貝”稱作“依戀物”。

“依戀物”是指在幼兒一歲左右,當身體離開母親時,繼續緊靠着象徵母親的一個替代物。通常是與他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品,如毯子、毛絨玩具等一些柔軟的物體。其實很多幼兒在一歲左右就有了自己的依戀物。

新生入園離不開依戀物,老師家長莫着急

理解幼兒

作爲教師,首先要明白孩子依戀某種物品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理解並接納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允許孩子帶喜愛的東西來園,認可他對物品的依戀。

其次教師可通過輕柔的肢體接觸、溫和的言語安撫、親切的表情交流,喚起孩子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讓孩子對教師產生依戀,進而逐步適應幼兒園生活,擺脫對物品的依戀。

逐步過渡

我見過一個剛入園的小男孩,他的依戀物是一條毛巾,名字叫“大毛毛”,在幼兒園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肯放下大毛毛。

有一次,他的媽媽忘了把“大毛毛”放進書包裏,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孩子情緒還好,因爲和媽媽在一起。但是到了幼兒園後,孩子發現沒有帶“大毛毛”,嘴裏一直唸叨着“大毛毛”並且伴隨着哭泣。

【詳細解說】

面對此種情況,相信老師們曾進行過干預,但都沒成功。原因是與孩子的情感聯結尚未建立好。在後來的接觸中,老師可嘗試着先與孩子一起抱抱他的依戀物,聊聊有關依戀物的故事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孩子及對孩子依戀物的喜歡和接納。

在建立的初步關係後再告訴他,依戀物需要清洗了,並邀請他一起參與清洗工作。這樣使孩子感到老師對他是接納的,對他的依戀物也是接受的,且能理解他對物體的依戀和心中的那份焦慮感。

新生入園離不開依戀物,老師家長莫着急 第2張

他物代替法

繼續前面的“大毛毛”事件,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天午睡前老師對孩子說:“大毛毛髒了,去清洗了,給你一個可愛的玩偶,讓他陪着你好麼?”

孩子勉強同意了,雖然讓老師拍着睡着了,但眼淚汪汪,睡得也不安穩。之後的一週,老師發現孩子有了吸手指的習慣。並且開學一個半月,就已生病兩次。

通過溝通交流,老師允許孩子暫時讓“大毛毛”陪他睡,孩子的午睡又正常了。

【詳細解說】

我們可以看出“大毛毛”是從小陪伴孩子睡覺的夥伴,尤其是在他入園焦慮時,依戀物的作用就顯得更爲突出,起到了安慰和陪伴作用,爲他帶來了安全感。

起初老師和孩子還沒建立起穩定的信賴關係。這使得孩子以吮吸手指來代替了對大毛毛的依戀模式。孩子的短暫接受只是因爲無奈,其實心裏是不樂意的,這從他吸吮手指的習慣中可看出來。他只是把對大毛毛的依戀改爲了對手指的依戀,其實是延續了之前的依戀模式,並沒有把戀物狀態轉化爲對幼兒園生活的投入狀態。

所以教師首先要知道孩子面對入園適應這一挑戰時,主要是依賴依戀物來完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分解了孩子入園的焦慮和恐懼。其次是在與孩子建立良好情感的基礎上,再以其他物體來代替原有的物體。

另外,家園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園所與家庭強強聯手,一定能讓孩子愛上幼兒園生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