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想對寶貝說“不可以”之前,請停頓半秒

想對寶貝說“不可以”之前,請停頓半秒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麥小麥
想對寶貝說“不可以”之前,請停頓半秒
饅頭一兩歲的時候,我在噹噹上買了一本童書叫《大衛,不可以》,是衝着這書獲得的各種獎項和無數讀者好評買的,第一次翻開,我簡直驚呆了,畫得這麼醜,而且都在講小朋友不可以做的事,不會把孩子教壞嗎?我當下將書塞進了書櫃的最裏面,不打算拿給他看。
三歲左右,他自己翻出那本《大衛,不可以》,第一次看便笑得嘎嘎嘎的,之後又經常拿着那本書要求我講給他聽。我擔心他會跟着書裏大衛學的壞事,他一件也沒有做過,相反,還會在恰當的時候想起大衛這個反面教材用作自我反省。比如吃飯的時候他會突然說:“大衛不可以玩食物。”洗澡的時候看到旁邊的香皂,他會說:“大衛不可以玩香皂。”其實這兩樣他根本沒有玩過。
這真是件有意思的事,他看書上大衛幹壞事看得哈哈笑,心裏卻並不認同他的行爲,這讓我開始對他的判斷能力和是非觀念有了新的認識。

好好想一想,當我們頻頻說不可以的時候,其實是有一個隱藏預設的,那就是:孩子不知道好壞、沒有控制能力,如果不趕緊制止他,他就會做壞事。但事實總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孩子內心對是非和分寸自有判斷,我們大可以相信他的判斷。退一步說,即使我們不相信,何不給他幾次機會讓他去試?
小男孩調皮,一到陌生的地方便興奮地爬高爬低,媽媽的第一反應當然是“不可以”,我們問過自己爲什麼覺得不可以嗎?我總結出兩個原因:一是不安全;二是沒教養。
先說安全問題。孩子在天性上最接近小動物,具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很多看似危險的動作,對孩子來說並不存在危險。我經常揪着心看孩子爬,渾身緊張地做好救駕準備,但總是白緊張一場,慢慢地我的標準便漸漸放寬了,便由他去玩,結果常常是周圍的人大呼小叫讓他下來,我卻像沒看見一樣。別人問:“不怕他摔着?”我說:“怕着怕着就習慣了。”其實,在長期的默契中我真的就不怕了。但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亂玩亂爬,關於安全,我的標準是:我感覺到危險的不能爬。這個標準是建立在我的人生經驗上的,他對我的標準也會有評估:這個地方我能不能爬?或者要不要先問過媽媽?有時我不讓他玩他又很想,我只要說:“你想想,如果可以讓你去,媽媽會不讓嗎?”他會老實作答:“不會。”我說:“對啊,所以我說不能的,就一定不能了。”一貫寬鬆的政策讓他相信這一點,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想對寶貝說“不可以”之前,請停頓半秒 第2張
其實仍然是有問題的,我的標準是:“我感覺到危險”,仍然是以我的眼光來看的。在親子關係中,當大人自覺用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一切都可以商量,這就是民主。但如果大人的觀念有偏差,親子關係是天生存在權力關係的,孩子就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偏差。比如安全問題,究竟是孩子的處境真的不安全,還是我們把自身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究的問題。

還有形象和教養問題,如果媽媽接受小孩子就是好奇與好動的,那麼就不會爲他在陌生地方到處去玩去看而感到窘迫了,當然,前提是不能有違公德、不能打擾別人。這仍然是一個標準問題。
有一次我獨自坐火車,正無聊,有個奶奶帶着和小饅頭差不多大的孫女上來,小女孩活潑可愛,迅速和我打得火熱。可是她的奶奶十分不安,不斷地把她抱回去,訓斥她,並向我道歉。看得出她並不是擔心我這個陌生人,是真心覺得孫女打擾到我。我一再表示沒關係,可那位奶奶還是不停地對孩子說這不可以、那不可以。事實上,小女孩沒有打擾到我,打擾我的是她的奶奶。奶奶也是以她的標準來要求孫女,可是她的標準像很多傳統的中國家長一樣,太過自律及自責,以致壓抑了孩子的天性。

大人對待孩子的標準,是自己全部人生經驗和三觀的綜合體現,如果真有偏差,很難有自我意識,所以家長的自我反省就變得非常重要。當我們想對孩子說“不可以”的時候,請停頓半秒,問一問自己,這聲“不可以”是不是一定要說?他正在做的事真的是原則性的“不可以”嗎?真的只要半秒,你也許就會發現,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不可以”。

家長以爲自己在講原則,在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教育孩子,事實上,有多少原則真的那麼重要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