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之間吵架了,聰明的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

孩子之間吵架了,聰明的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些人會不分青紅皁白的衝孩子亂吼一通,有些人會毫無猶豫的選擇護犢子的方式,但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合適的。
今天丁媽就跟大家分享幾招,教大家如何正確應對熊孩子打架。 平時常演練,碰到不慌張

人們常以負面的眼光看待「衝突」。其實,「衝突」也有積極正面的意義。許多時候,衝突是小孩子成長必經的歷程。

如果家長能理解孩子衝突背後的意義,並能隨時注意引導孩子成長的方向,孩子就能健康地發展。

但如果引導錯誤,將會干擾孩子的「自我認識」的發展,對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也有很大影響。試想誰願意和一個總是一言不合就出手打人的孩子玩耍做朋友呢?

既然衝突在所難免,家長平時就應該做好預案,讓孩子有所準備。

1. 模擬訓練

比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遊戲、講故事、讀繪本等方法幫助孩子發展自控力,也可準備一些與發生衝突的情境相似的「規範故事」,適時拿出來引導孩子。

舉個例子,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小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語言不是用來傷人的》等,在遊戲中和孩子商討小手可以用來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怎樣講話才尊重別人等等,從正向的角度來探索。

2. 堅決、反複製止不恰當行爲

給孩子樹立基本規則非常重要,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並要求TA任何時候都要遵守,這樣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禮貌和秩序。

例如,在危險的地方不打鬧,不能隨意碰別人的身體,不能打重要部位如眼睛等。

孩子之間吵架了,聰明的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

家長介入有原則

1. 不要輕易介入

孩子們發生衝突的時候,現實情況往往是家長馬上介入,這時事情的性質可能就變了:

家長維護孩子,孩子覺得自己可以更理直氣壯;

家長責怪孩子,孩子覺得家長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傷害自己。

其實,家長可以把衝突事件當作孩子練習社交機會,讓他們先自己處理。

但如果碰到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情況,要馬上制止。

例如,兩個小朋友在爭搶滑梯使用權,都站得很高,這時候小打小鬧也很危險,家長就要馬上制止。

2. 介入時放寬心態

要相信孩子會在摩擦和衝突中成長,在孩子主動提出請求時,家長才介入協助處理,而不是主動地替代幫辦。

在孩子向你求助時,要問孩子:「你希望我爲你做什麼?」

聽取孩子的請求後,家長應該提供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些積極的解決方案,例如「不打不成交」、「握手言和」、「懂得分享」等。千萬不要鼓動孩子「報復」。

孩子之間吵架了,聰明的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 第2張

衝突處理走流程

1. 首先安撫情緒

家長應該儘量理解孩子的感受,首先就要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因爲在這個時刻,孩子心裏其實也是不舒服的。

比如,孩子們爲了爭搶玩物而打鬧,這時家長不要批判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深呼吸,或和孩子一起去他喜歡的地方,讓孩子稍作冷靜。

2. 讓孩子表示歉意

等孩子的情緒稍微平靜,可以要求犯錯的孩子說「對不起」,並「安慰」對方,儘量取得對方原諒。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與這個過程,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爭取諒解。

如果對方孩子父母也在場,家長可以大方承認自己的錯誤,身體力行地去告訴孩子,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誠懇的道歉可以取得對方原諒。

這樣的經驗可以告訴孩子們,通過和諧溝通的方式是可以讓雙方滿意的。

編者按:但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怎麼也不肯道歉,那家長可以先爲代勞,回家再找機會溝通。

3. 和孩子探討解決方法

接下去,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同時讓他了解怎麼做才正確。

孩子們發生衝突,大多是爭取權利或表達情緒的行爲,如果處理得好還可以一起玩耍,但是表達不當則會變成互相攻擊。

我們要非常明確告訴孩子,之前沒有好好思考和溝通就「動手」肯定是錯的,要讓孩子想想下次可以怎麼講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搶了,他生氣了就打了對方,那可以告訴孩子,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時,可以先和對方說明「這是我的玩具,請還給我」,如果還是不奏效,可以求助於老師或者其他人。

如果不是緊急情況,等事情結束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回想下之前發生了什麼。

家長要把自己定位成孩子的朋友,而非裁判。幫助孩子一起探索發生了什麼,討論怎麼做可以更好。這樣孩子會更樂於接受家長的意見,並且學習到如何看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

孩子之間吵架了,聰明的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 第3張

人生中肯定會有摩擦和衝突,選擇恰當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學會既能爭取到自己的正當權益,又不會他人造成侵害。

孩子在處理衝突和矛盾的過程中,會逐漸領悟,發生衝突是正常的。家長應引導孩子用理解、坦然的態度去面對衝突,通過誠懇的交流和協商達到共贏。

這樣,才能讓孩子終身獲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