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瞭解這些幫助爸媽防止掉坑,還孩子一個正確的敏感期

瞭解這些幫助爸媽防止掉坑,還孩子一個正確的敏感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我的孩子是不是進入了書寫敏感期、認字敏感期、畫畫敏感期等。媽媽們的私信裏傳遞出深深的焦慮,不是擔心錯過敏感期,就是詢問錯過了該怎麼彌補。

漸漸地,我發現目前有關敏感期的概念在國內的傳播和使用過於寬泛了,已經偏離了敏感期最初的定義,並且引起了很多父母毫無必要的焦慮。有很多父母認爲孩子在嬰幼兒期間有很多敏感期,生怕寶寶錯過了,所以小心翼翼的,寶寶一對什麼感興趣,就覺得是敏感期到了,於是上心“培養”。
比如,一歲多的寶寶用手探索世界,手的精細動作正在發展,吃飯的時候,他們喜歡抓握勺子或者食物。媽媽們覺得這是吃飯敏感期。到了兩歲多,寶寶的興趣會變,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更多了,某段時間可能不喜歡自己吃了。這個時候很多媽媽會很焦慮,覺得自己錯過了吃飯敏感期,沒把孩子培養好。這都是沒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對敏感期的誤解可能會帶來消極態度。因爲覺得反正有“吃飯敏感期”,有些媽媽看到自己的寶寶不愛吃飯,就想着肯定是吃飯敏感期沒到,於是就消極等待。寶寶不愛吃飯並不一定是沒到吃飯敏感期,原因可能多種多樣。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去尋找原因, 對症下藥,這才能夠幫到孩子。

所以不管走向哪個極端,對寶寶的發展都沒有好處。爲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什麼是敏感期,它又是從何而來的。

瞭解這些幫助爸媽防止掉坑,還孩子一個正確的敏感期

發展心理學提出了更爲靈活的概念——“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的定義是,某一時期就生理上來說是最優發展期,因爲生理上已經準備好,以便一些能力的產生和發展,這個時候外界對個體的影響最爲敏感。如果這個時期環境給個體提供了恰當的影響,某些方面的發育和發展就能以最優方式發生
敏感期並沒有關鍵期那麼極端敏感期和關鍵期不同的是,敏感期並沒有嚴格的邊界定義。如果在敏感期環境沒有給予恰當的影響,發育和發展仍然有可能發生,只不過,很可能達不到最佳的效果。
這就是發展心理學中敏感期的定義。必須承認,當孩子處於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時,如果外界給孩子提供了合適的發展環境和刺激,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正是家長們擔心錯過孩子發展敏感期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我們要科學解讀敏感期的概念。下面就讓我們從三方面來深入地瞭解敏感期。
第一,敏感期不像關鍵期那麼極端,它沒有嚴格的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的邊界定義。即使錯過了,可能達不到最佳發展,也並不意味着“要麼發展,要麼無法彌補”。
第二,在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敏感期的“窗口”遠比我們想象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幾個月或一年的時間”。孩子的發展期沒有那麼容易就錯過了,更不是稍縱即逝。
第三,發展心理學中的敏感期,並不是像字面理解的那樣——寶寶喜歡什麼,就是對什麼敏感,就是“××敏感期”。孩子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有的規律和特點,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並不是每一階段都可以籠統稱爲“××敏感期”。
我們以寶寶學說話爲例。研究表明,學會母語有敏感期。正常的寶寶一出生就具備了學會語言的生理條件。不過要想學會語言,還必須生活在一定的語言環境裏,因爲在人生最早的幾年寶寶對語言的輸入很敏感。所以說在人生的頭幾年,周圍的環境必須給他們提供學習語言的環境。但是,這並不表明,錯過了人生的頭幾年,孩子就永遠無法學會說話了。即使在嬰兒時被剝奪了語言環境,到六七歲時才生活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他們也依然能學會說話。7歲之後,兒童學不會母語的概率纔會逐漸增加,這和“7歲以後,就再也不能學會母語”的論斷是有差別的。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學習母語的敏感期非常長。
所以,一個生活在正常環境裏的寶寶,他們能夠和周圍的人正常互動,能夠獲得足夠的語言刺激,錯過語言敏感期的可能性是相當微小的。只有像狼孩那樣,或者是被關在壁櫥裏的孩子,完全與人類社會隔絕才有可能無法彌補。
自從敏感期這個概念開始流行,很多人泛化、誇大了這個概念,又自創了很多相關概念,比如,婚姻敏感期、寫字敏感期、畫畫敏感期,甚至還有吃飯敏感期等。這些概念很多都沒有什麼意義,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所以父母們沒必要對“敏感期”草木皆兵。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解釋,相信你們已經理解“敏感期”的本來含義,並且在自我審視中有所收穫——把敏感期當成一個萬能筐,什麼問題都往裏面裝,對促進孩子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我們警惕不要掉進“敏感期”的坑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