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別做這4種毀壞孩子安全感的事,切記!

別做這4種毀壞孩子安全感的事,切記!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好的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孩子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礎。其中,0-2歲爲養成關鍵期,0-7歲則都是安全感建構的重要時期。

如果孩子見到陌生人會哭泣,害怕與媽媽分開,過分黏人,膽小害羞,那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這樣的孩子,他們多半沒有得到持續而穩定的陪伴,以及合理的愛的迴應。

其實,孩子比大人更懂得離別的痛苦,和對於不安定的憂懼。別以爲他們哭過後就忘記。在以後的時光裏,他們會拿成長的傷疤去驗證。

要確保孩子建構好的安全感,父母該如何做?

下面分享幾個最常見的,又最易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行爲,文章內容選自我的《讀懂孩子敏感期》一書。

別做這4種毀壞孩子安全感的事,切記!

▌孩子吃手,不可粗暴阻攔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會吃手。但是吃手問題是靜觀育兒微信後臺收到的高頻問題,尤其是家有小寶寶的父母問得多。

一般來說,1歲前,寶寶吃手多是單純的吸吮動作鍛鍊、以及認知發展方面的需求;一歲以後,更多是出於一種自我安慰了。因此,若1歲以後,孩子仍然頻繁吃手,更該考慮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建構是否遇到了問題。

此階段的寶寶在情感上比較脆弱,因爲他逐步發現,原來我和媽媽不是同一個人,媽媽有可能離開自己。他害怕離開父母和身邊熟悉的人,對親人特別依戀,所以常常會在疲勞、緊張、情緒低落、脫離最親近的人時,出現吸吮手指的行爲,利用吸吮手指來使自己得到安慰。

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媽媽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建議媽媽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另外,媽媽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改善孩子吃手的行爲,比如當孩子吃手或想要吃手的時候,媽媽可以找一些他喜歡的活動或話題,以分散其注意力,比如和寶寶玩一些動手操作的遊戲,把小手佔用起來。

切忌用粗魯或簡單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這會造成孩子在口欲期過後仍然吃手,吃指甲,啃腳丫,長大後出現貪吃、抽菸、喝酒、饒舌、嘮叨等現象。

當然,最根本的方法是多給孩子關注、關愛和陪伴,多陪寶寶做一些動手的遊戲,讓寶寶的小手動起來,這樣既可以減少寶寶吃手的機會,又能增進親子情感。

▌孩子“無理取鬧”,或者“故意撒謊、稱病”,不要隨意貼標籤

常會有父母困惑地問我:

羅老師,近來孩子總是鬧情緒,動不動就哭哭啼啼的,以前也不這樣啊。

或者是:

羅老師,我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生病,帶去醫院就又好了,或者一回家整個人就活了。是不是孩子故意在撒謊?

其實,不是孩子要任性,或者故意欺騙,而是他們真的遇到了問題。孩子的情緒問題,以及由情緒而起的軀體化反應,都源自安全感缺乏。

孩子不僅會在某些階段情緒顯得更脆弱,還會愈發粘大人,愛哭,甚至生病。這時大人越是打罵、或者講道理,孩子越是容易情緒失控,纏人的行爲也會越重。因爲孩子要的不是批評、道理,而是你的關注和愛。

所以,面對孩子們的這些表現,父母最該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感到委屈”諸如此類理解孩子的話語,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發泄情緒。此時,大人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恰恰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待孩子情緒平復,再逐步詢問、引導,即使孩子遇到了些困難或問題,也都能很快迎刃而解了。

還有一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許情緒和言語上沒有多少表達,卻總愛生病。這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心因性疾病《5種寶寶常見的心因性疾病,爸媽知道多少?》,簡單說,就是孩子情緒上生病了。“病”在這裏成爲了一種表達方式,是孩子們想要引起父母關注的另一種方法。

▌孩子“瞬間翻臉”、“太執拗”,不要批評指責

一位媽媽曾很苦惱地問我:

羅老師,我兒子三歲三個月了,總是動不動就哭,愛發脾氣,扔東西,比如,吃飯的時候突然就發起火來,不知是吃的菜和第一次吃菜的形狀,還是大小不一樣了就大發雷霆,或者跟他讀絵本的時候可能是這次讀的方式或者語氣或音量和以往不同也發脾氣,情緒波動很大,不知是我破壞了他的秩序感還是在試探我的底線,天天這樣折騰很苦惱,面對他發脾氣,打人,扔東西,我們應該怎麼辦?謝謝!

這其實是個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通常表現爲執拗、倔強,往往令父母頭疼不已。案例中媽媽所說的,寶寶“吃的菜和第一次吃菜的形狀不一樣”,“讀繪本的時候語氣、音量不一樣”都可能刺激到孩子,這並非孩子成心和家長做對,而是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比如一直都是媽媽坐在孩子左邊吃飯,某一天爸爸跟媽媽換了座位,孩子就可能大哭,要求爸爸媽媽換回來;再比如有的孩子每天喝水必須用同一個杯子,洗手時必須用同一種顏色的香皂一樣。我還曾收到有媽媽抱怨,孩子要求媽媽必須穿同一件睡衣睡覺,換了其他的衣服孩子就會哭鬧。

這種對秩序的執拗,其實是孩子們在建構安全感時的必經階段。對孩子而言,只有事物都保持在他們所熟悉的地方,穩妥地安放在他們已經確認過的位置,一切纔是完整的、好的、讓他們心裏踏實的。

所以,尊重是父母最該做的。一方面我們需要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爲某樣秩序被打亂而失控,那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把情緒哭出去,然後孩子自己就會接納發生的事實。

孩子從出生幾個月一直到6歲,秩序的敏感期是螺旋狀的。整個過程中,最好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秩序的成長環境,固定的撫養人,設定有規律的日程安排(包括吃飯、散步、聽音樂講故事、如廁、睡覺等等)。總之,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需求,而這樣有秩序的環境,漸漸地就會使孩子產生安全感。

▌孩子總離不開某件物品,或者有些小癖好,不要剝奪他們“戀物”的權力

要理解孩子戀物,需要先解釋下“過渡性客體”。

何謂“過渡性客體”呢?對孩子而言,它是第一個“非我”所有物,最早出現在孩童的玩耍中,它不是母親所給予的,而是孩子自己發現或創造的。它甚至比母親重要,是孩子“幾乎無法切割的一部份”。常被用來代表過渡性客體的物品包括:一條毯子、一件舊衣服、柔軟的玩偶,還可能是不斷重複的動作,或是呀呀兒語等(有些孩子甚至會創造旁人無法理解,但對其有特殊意義的話語)。

對嬰兒而言,過渡性客體有令他感到舒適安慰的作用,能對抗焦慮、寂寞,且能幫助他安然入睡。這就是有些媽媽感到很困惑的事情,比如爲什麼孩子睡覺要揪着媽媽的耳朵,抱緊媽媽的胳膊;或者抱着小時候的一條被子;或者是握着一件很早時候的玩具……

當寶寶有上述表現,同時也提醒着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注是否少了些,或者陪伴質量不佳。因此有必要提高對於孩子的有效陪伴,多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多撫摸親吻孩子,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來源。而對孩子戀物的習慣,要接受,並且要通過陪孩子玩遊戲、做其他更有意思的活動等,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幫他們逐步減輕對其他物品的依賴。

▌跟孩子交流,切忌不要說下面這幾句話

孩子安全感的建構很難,要破壞,卻很容易。譬如下面這幾句話,就非常有殺傷力:

破壞力NO.1——“再鬧,媽媽不要你了!”

幼兒對成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往往是通過對成人面部表情和外部行爲的認知,去感受成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有很大傷害,用過的,最好別再用了。

破壞力NO.2——“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裏撿來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裏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爲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悶悶不樂。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增強,也開始對生命的起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破壞力NO.3——“再不聽話,我揍你!”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恐嚇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或者引起孩子模仿,讓他們學會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