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有許多不要讓孩子乾的事情,孩子總是與家長反其道而行之,越是不讓做的,越是要做。許多家長因此打罵教育孩子,然而卻收效甚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其實人內心的潛意識對於“不要”這樣的否定詞彙是無法接收的。例如,我們和孩子說“不要邊看書邊吃東西”,我們的大腦意識到了這句話的意思,然而更接近我們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卻是無法對否定詞的進行識別的,在我們的心裏,我們聽到的也就變成了“邊看書邊吃東西”了。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2張

除了潛意識以外,孩子在叛逆期對於否定的字眼,特別是“不要”這個兩字,是非常敏感的。這也會導致孩子,越是家長“不要”做的事,越是要做。
孩子的三個反叛時期
在孩子的一生中,會經歷三個“叛逆”的時期,這段時期深刻地影響到了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和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同時這段時期也表達了孩子對自由的迫切需求。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孩子叛逆行爲背後的心理需要,順應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就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第一逆反期:兩歲半到三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代表的其實就是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一般出現在兩歲半到3歲左右,也有提早到1歲左右。其實許多孩子孩子更早、更多的反抗父母舉動,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許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孩子說着“不要”,例如“寶貝,不要亂爬到沙發上!”,“寶貝,不要隨便到處亂跑!”等。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3張

從父母對孩子們說出的第一個“不要”開始,孩子也學反過來對父母說“不要”了。這是孩子意識上與父母的進行分離的最早時期。孩子在反抗父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並由此建立出自我意識。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4張

具體表現:

1.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
2.開始說“不”,什麼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
第二逆反期:7-9歲,準大人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不再是小孩了。孩子在校園生活中學到了很多知識,這些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很大的成長,他們迫切地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因此會對父母開始要求獨立,不想再受到父母的掌控。但同時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情緒性格還比較幼稚,常有不講道理,愛哭、嬌氣等情況發生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5張

家長如果對孩子常常說“不要”,管東管西的,會激起他們本能的反抗欲,這樣就導致了孩子明明並不是很牴觸的事,因爲對家長反抗的原因,而特地不同意,不去做了。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6張

具體表現:

1.說話做事老氣橫秋、獨立、有個性;
2.不願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
3.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着幹,大人說東,他偏往西;
第三逆反期:12-15歲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但心理髮育尚未成熟,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爲了證明自己不再依靠父母,可能會做一些不出自本意,但會讓自己朋友認同的事,比如抽菸、喝酒。這樣的行爲,會讓一些這個時期的孩子覺得這是自己成人的象徵。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7張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還經常對孩子說着“不要”的“命令”,那可能會引起孩子強烈地反彈,更有甚者會讓孩子因此而誤入歧途!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8張

具體表現:

1.好面子,自尊心強。
2.重視朋友,很容易被朋友影響。
3.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和麪臨一些危險,如網絡成癮、早孕、酗酒等。
不說“不要”又怎麼去制止孩子做不好的事呢?又怎麼給孩子制定規則呢?
把“不要”改爲“要”,育兒絕招輕鬆把握 第一逆反期:這個時期孩子的抗拒父母的“不要”,是因爲自我意識萌發,他不想要再被父母掌控。所以父母在管教這個時期的孩子時,所要做的是接納與引導。
家長可以管教孩子時,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自主權的。例如與其命令孩子“不要邊看電視邊寫作業”,替換爲可供孩子選擇的“你要先寫作業,還是要先看電視?”。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9張

第二逆反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抗拒父母的“不要”,是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是個大人了。父母對待孩子如果還是用老一套的方式方法,必定是會引起孩子反感和反抗的。
家長不能再隨意限制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如“不要孩子出去玩”,“不要孩子亂跑亂跳”。而要開始學會,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要多與孩子協商,要把自主權交逐步還給孩子。
你常常對孩子說“不要”? 第10張

第三逆反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抗拒父母的“不要”,是爲了尋求朋友的認同,是渴求獨立的嘗試。父母對待孩子時,反而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內心,做孩子最堅實的依靠和後盾。
家長這個時候反而不能總是控制孩子交友,“不要那個成績不好的做朋友”,“不要老是和這羣人一起玩”……而應該是要和孩子做朋友;要帶孩子多參加一些團體社交;要幫助和引導孩子建立健康向上的交友圈。
其實孩子教育並沒有那麼難,經常使用“不要”這樣的字眼,容易引起孩子排斥和模仿。直接告訴孩子自己的希望和覺得,反而更有利於孩子理解。直接正面的語言不僅能夠讓孩子知道究竟家長是想要孩子怎麼做,更有利於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做事依據和行爲規則。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儘快改變“不要”模式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教導。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