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們發生爭搶如何處理

孩子們發生爭搶如何處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們發生爭搶如何處理?小朋友們之間很容易發生爭搶玩具的情況,家裏有兩個小朋友,特別容易發生爭搶,即使已經給他們買了一屋子的玩具,他們也總喜歡玩對方手裏的那一個。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而且,遇到這種情況時,成人的處理方式特別容易出現幾大誤區。

誤區一:要求大寶讓着小寶。

「你是姐姐,所以你要讓着弟弟!」

「你是哥哥,你怎麼能打妹妹呢?」

「弟弟不懂事,你讓着他唄,讓他玩兒一會兒唄!」

「妹妹還小,他下手沒輕重,你怎麼能還手呢?」

誤區二:嚴懲大寶,放過小寶。

懲罰的時候,大人容易對大寶下重手,對於小寶則秉持縱容或和稀泥的態度,這種做法對大寶並不公平,而且很容易激化大寶和小寶之間的矛盾。

誤區三:拿另一方當榜樣

大人在教育一個寶寶的時候,常常會拿另一個寶寶作爲正面的例子:「姐姐你就讓着弟弟吧,上次,弟弟不就讓着你,把他的玩具分給你了嗎?」

這種做法,很容易將孩子從對事件的關注,引到對人的關注,將發泄的出口對準人。

用不了幾次,總被批評的一方面就容易對總被表揚的一方產生本能的厭惡和防禦。

孩子們發生爭搶如何處理

誤區四:貼標籤和誇大其詞

父母尤其是老人,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常常容易貼標籤。

「你這樣做,就不是好孩子了!」

「你怎麼這麼壞,能對自己的親弟弟下手?」

「你怎麼能對妹妹這麼重地拳打腳踢呢?」

這些說法非常容易強化孩子不良的行爲。

有的孩子會因此自暴自棄,認爲反正都不是好孩子,也就沒必要表現好了,反正自己壞,乾脆就做個壞人;大多數孩子會覺得自己受了冤枉,當他認爲成人並不瞭解自己的時候,心裏自然產生了隔閡,不想和成人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因此接下來的話也聽不進去了。

這也是爲什麼總有父母抱怨,什麼都跟孩子說了,爲什麼孩子就是不聽呢?

雖說忠言逆耳利於行,但事實上,很難有人能聽得進去直接的批評。

作爲成人,我們尚且會因爲被批評了,就認爲對方不理解自己,從而豎起心防,拒絕採納建議;孩子更是如此。

誤區五:帶着情緒處理孩子的問題

經常有媽媽吐槽,本來正在跟孩子溝通,但因爲孩子的一兩句頂嘴或者沉默,就導致屋外的爸爸突然衝進來,對孩子大打出手。

孩子確實是做錯了,但是爸爸的大打出手可能僅僅來自對幾分鐘前和媽媽吵架的怨氣,或者事業受挫的難受,甚至僅僅是因爲上一局遊戲輸了。

父母可以懲罰孩子,但前提是合理的度,而不是將懲罰作爲家長自己的負面情緒的出口。

那麼,當兩個孩子玩玩具時爭搶起來了,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呢?

結合美國0-5歲育兒課所學,我發現在實踐中,這些方法很有用:

積極暫停

我家的積極暫停,其實就是要求孩子「罰」站——但並不是真正的懲罰,只是爲了讓家長和孩子都冷靜下來。

很多家長也會讓孩子罰站,但是在罰站的過程中對孩子的要求太過嚴厲。例如需要站得筆直,貼緊牆壁,一動不能動,這種要求反而背離了罰站的初衷——積極暫停。

當你對孩子罰站姿勢和小動作也過於嚴格要求的時候,就更容易激發自己的怒火。而家長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很容易產生踢貓效應,也就是在接下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帶着情緒。

所以利用積極暫停時間,讓孩子們分開坐/站在不同角落,家長也藉此機會通過深呼吸等方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再來處理問題。

搞清原因

孩子搶玩具的行爲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有時候,孩子爭搶的通常是新玩具。因爲玩具很新奇,而是帶來了新鮮的刺激和誘惑,所以都想去玩。

有時候,孩子爭搶的是有明確物權歸屬的玩具。一方意識到玩具只屬於自己,有權不予分享,也容易發生爭搶。

有時候,孩子爭搶的是對方玩得正好的玩具。看到對方玩的很開心,自己想去試着玩一下。這時候,爭搶就容易發生了。

有時候,孩子爭搶玩具僅僅是想和對方一起玩。三歲以前的孩子通常習慣自己玩,即使兩人待在同一個環境中,也是自己玩自己的,這種現象是受限於自己社交能力的。當孩子想和對方一起玩時,會直接去搶對方的玩具,因爲這樣能引起對方的注意。

有時候,孩子是想要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孩子們也許一開始溝通好了交換玩,但時間到了,一方玩的停不下來,另一方也想要回屬於自己的東西,也容易發生爭搶。

……

處理問題

現在,父母可以開始對症下藥,處理問題了!

1. 瞭解情況,酌情處理

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複述事情的原委,例如他們是不是都想去玩那個玩具。

正常情況下兩個孩子都會點頭,並且都認爲你理解他的想法,和他是同一戰線上的。

此時再讓兩個孩子分述事情的原委。注意一個孩子說話的時候,另一個不能打斷他,我等他說完了,再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描述。

這一步也是很考驗家長的,需要在兩個孩子不同的說法,找到事情的真相。

不過即使兩個孩子的說法互相矛盾,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法——只需要讓他們兩個站在同一戰線上即可。

例如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再次發生爭吵,兩個人就不能在一起玩玩具了;要麼去看書,要麼幫家長做事,要麼去睡覺,總之就是不讓玩玩具。

會讓兩個孩子試着自己去溝通和協調問題,而不是爭吵打鬧。

2. 重申規則:交換、排隊、分享、等待、玩別的玩具等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相信很多家長也提前建立過規則,那麼現在就是重申規則,並且教孩子如何運用的時候了。

孩子都想玩同一個玩具,其實有好幾種處理方法。

例如可以交換玩,但是後玩的小朋友可以多玩一分鐘。

例如需要排隊,先拿到的小朋友先玩五分鐘,拿到了小朋友後玩5分鐘,然後繼續排隊,輪流玩。

如果玩具有明確的物權歸屬,例如屬於大寶,可以引導大寶分享,但並不是由大人來說,而是由大人來教小寶,拿大寶喜歡的東西和他交換。工作的好處是向孩子真正示範瞭如何去溝通交換,而不是由大人代勞。

……

3. 學會溝通:不能動手,語言溝通,求助成人

在重申規則之後,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了。在鼓勵的過程中,需要以哥哥作爲榜樣,去引導整個事態的發展。

大寶不用讓着小寶,但是年齡擺在那裏,大寶的社交技能,語言能力等等都是遠強於小寶的,我們在教導規則的時候,記憶也是比小寶更加深刻的,所以要引導大寶進行溝通。

這個溝通的過程可能會很漫長,也充滿了曲折,大人在一旁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給予鼓勵,但是絕不代勞。

即使並建立了規則,也已經有多次處理問題的經驗,但是孩子們還是難免發生衝突。

今天下午,大寶和小寶又開始爭搶玩具,於是我錄製了下面一段真實的視頻,問明緣由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可以看到,當哥哥開始語言溝通以後,弟弟也從原本的哭鬧,變成了開始用語言來表達。

哥哥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是,弟弟明確的想要電話,於是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在後來的交換中,不斷將其他的東西都比作是電話,例如自己創造的雞蛋電話,城堡電話和子彈電話等,來滿足弟弟的需求。

當然,視頻裏的小萌已經4歲半了——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就可以開始讓自己嘗試獨立解決問題了。

首先積極暫停,然後重申原則,最後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在問題解決以後,還可以鼓勵他們互相表達對對方的關心和建立牢固的友誼,這樣即使有爭執,也不會影響孩子之間的感情。

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給孩子建立物權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整個家庭賴以良好運行的原則和邊界。

有時候小朋友會搗亂,把媽媽的口紅弄的一塌糊塗(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哭),大人就會告訴小朋友哪些東西是隻能大人碰到小朋友不能碰的,同樣,一些玩具也需要在孩子之間明確物權。

有一些東西只屬於大寶的,一些東西是屬於孩子們的,還有一些東西是全家可以公用的。

這一過程肯定會很繁瑣,但是一旦清晰的規定了邊界和規則,執行起來就會有所依據,也令人信服。

如果孩子們實在不能自己去解決問題,大人可以一開始的時候多介入引導,但是也要遵循以上的規則,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的鼓勵孩子們試着互相溝通和解決問題。

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容易二字,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

孩子不可能永遠在家長的看護下,讓家長來解決問題——教會他們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鼓勵他們不斷嘗試,即使家長不在場,他們能用平時學到的社交和溝通技能,去獨立處理問題。

難怪很多研究認爲,同胞手足關係就像是社會關係的「試驗田」,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社交技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