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對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對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注意這4個小細節,娃突然就聽話了。正面引導孩子纔是正道,不能總是着急,發火也是毫無用處的,很多父母其實都有這方面的疑問

下午去咖啡店,看見一位身着薑黃色廓形大衣的潮媽帶着大概2歲的女兒坐在一旁的沙發上,看樣子像是在等閨蜜約下午茶。桌上擺着一杯滾燙的焦糖瑪奇朵,裝在敞口的馬克杯裏。

小女孩大概嘗過甜甜的奶油,伸手就去抓杯子。


對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不要動!」媽媽一邊看着手機,一邊輕聲說道。但小女孩對媽媽的要求無動於衷,繼續動着扭着,想吃杯子裏的奶油。

「不要用手去抓!」媽媽的聲音大了一點。話音剛落,小女孩就用手去抓杯麪上的奶油,然後將蘸滿焦糖奶油的手往嘴裏塞,還促狹地看着媽媽。

「都跟你說了不要用手去抓,不要用手去抓,你怎麼非不聽話?」媽媽有點惱怒,呆在座位上生氣地說:「手那麼髒,到時候你肚子痛可別怪我。聽到沒?不要用手去抓!」誰知,小女孩又一次探手去抓。

這時,媽媽突然暴怒起來,她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一把抓住小女孩的手,將她手掌捋平,伸手啪啪打了好幾下,小女孩「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不要用手去抓!不要用手去抓!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孩子怎麼就是不聽話?

從建議到勸阻再到打手的懲罰,這位媽媽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的疑問。那麼,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幾個細節。

細節一:否定命令句


對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第2張

稍微留意一下成人的禁令就會發現,這些句式都是「否定詞+要求」的,但這種句式恰恰不用於5歲以前的孩子——他們只會get到最後幾個詞,做出完全相反的事。也就是說:

【不要用手抓】->【用手抓】

【不許再看動畫了】->【看動畫了】

【別亂扔玩具】->【亂扔玩具】

【不能吃巧克力】->【吃巧克力】

看起來是不是很傻?但寶寶真的會忽略最前面的否定詞。

有時候,寶寶真的不是故意和你對着幹,他只是太容易忽略最前面的那個否定詞罷了。

細節二:動作先於大腦


對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第3張

孩子的動作是先於大腦的——當他從一個完全未開化的小野人漸漸成長爲文明社會的一員時,也許理解了接下來要學習的規則,但動作卻總是停留在前一個階段。

最初的時候,孩子的腦回路是【我想吃奶油】->【直接用手拿吧】;隨後,他們慢慢了解到應該洗手、應該用工具、不要直接用手抓,這時他們的腦回路變成了:

【我想吃奶油】-> 應該先洗手?->【直接用手拿吧】

【我想吃奶油】-> 應該用勺子?->【直接用手拿吧】

【我想吃奶油】->不能用手抓?->【直接用手拿吧】

雖然這時他們的小腦瓜裏已經開始有了文明的思考,但身體動作還是沿襲了以前的習慣,直接用手去拿了。他確實聽見了你的話、也隱約能記得相關的規則和約束,但身體本能的動作還是更快了一步。

細節三:僅靠語言制止


對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第4張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口頭教育」小朋友,因爲我們相信孩子是「能講明白道理的人」。

可是,很多時候即使是成人之間溝通也存在很多問題,更別提只用語言和孩子溝通了。

雖然語言上勸阻了,但身體卻一動不動——孩子是很敏銳的,他會感到你並沒有真的很在意這件事,他的行爲除了獲得一些語言反應外,並未受到其他阻礙。因此,他就會繼續之前正在做的事。

細節四:未好好闡明規則


對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第5張

一開始闡明規則的時候,這位媽媽只是輕聲勸阻,孩子可能都沒注意聽到具體的內容,更不認爲媽媽是在和自己說話——畢竟媽媽的眼睛看着手機,只用餘光瞄着女兒,然後嘴邊帶出了幾句話。

雖然她確實向女兒規定了要求和邊界,但這種完全不正式、沒有儀式感的溝通,孩子也不會放在心上。

既然找到了問題,「怎麼說孩子纔會聽」也就有了答案:

1. 「該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例如,可以告訴孩子「拿勺子舀奶油」、「先洗手再抓東西」,而不是「不要用手」。

2. 語言引導,動作也要跟上。例如,可以告訴孩子「去洗手」的同時,握住孩子的手,用行動去制止他直接拿髒手抓東西的行爲。

3. 有儀式感地闡明規則。例如,可以蹲下來,將孩子摟在懷裏,平視着孩子的雙眼,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尤其是要在不良行爲發生之前,就提前劃定邊界。

4. 平時養成好習慣。例如,在平時就要制止孩子用髒手拿東西的行爲,這些好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家長持之以恆地付出努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