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這麼做,比打罵更傷害孩子!

這麼做,比打罵更傷害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晚在家,都會聽到對面樓一個女人的打罵聲,罵的是她兒子,罵的是我小時候常聽到的那些話。“你看人家誰誰,多好多好,向人家學學……”

每晚在家,都會聽到對面樓一個女人的打罵聲,罵的是她兒子,罵的是我小時候常聽到的那些話。“你看人家誰誰,多好多好,向人家學學……”

我想,拿自己孩子跟別人比的父母,每個樓層都有,只是有些人沒大聲喊出來。小時候,表姐每次被罵,就會跟跑來跟我媽訴苦:他們爲什麼總喜歡拿我和別人比?老說別人好,我難道一點優點都沒有嗎?我媽開導她說:做父母都望子成龍,看別人好是希望你在那方面也好……

可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這麼做,比打罵更傷害孩子!

- 01 -

一個女友讀了博士,相貌出色,溫婉有禮,在我眼裏是個出色的人。接觸久了才發現,她極怕做錯事,一點失誤都緊張得不行。有次聚會,她因爲堵車遲到,很正常,我們都沒覺得什麼,可她過不去,一個勁道歉,好像欠了我們幾百萬。一頓飯下來,搞得大家都很難受。

她生在高知家庭,從小考過無數第一。沒想到這無數的第一,卻成了她自卑的根源。她爸是高校教授,架子端得很高。從小,無論她取得再好的成績,她爸也絕不表揚,而是批評。她考了全校第一,他爸潑冷水:“得意什麼?你比全市第一的某某差遠了…… ”她考了全市第一,他爸又說:“山外有山,這次考第一,能保證永遠都第一? ”就連脾氣溫和的媽媽,也會爲了考卷上寫錯一個字狠狠批評她,怕她驕傲。

這種方式漸漸內化成她對待自己的方式。做事一不完美,她都習慣性自我懷疑與自我攻擊。長期這樣,她也最終變成了一個外表看來優秀、內心脆弱的人。遇到問題,自己先惶恐,不停檢討,別人自然樂得都往她身上推。這樣一來,單位升職老沒她份……現在,她爸總罵她“窩囊廢”,要她強勢一點,因爲強勢了別人纔不敢欺負。殊不知,女友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難道和父母沒有直接的關係嗎?

中國教育普遍缺少鼓勵,批評氾濫。一位專家談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對中國與外國的孩子一起進行某項測驗,讓孩子拿分數回家給父母,結果中國父母看了,80%表示不滿意,而外國父母則有80%表示滿意。實際上,外國孩子的成績遠不如中國孩子。這事說明,外國父母習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中國父母習慣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培養一個自信獨立的孩子,是父母的美好願望,但這些塑造的行爲卻適得其反,讓孩子的自信大受傷害。

這麼做,比打罵更傷害孩子! 第2張

- 02 -

我大姨最近老跟我媽嘮叨一個事:爲什麼我家那丫頭總怪我這不好那不好?養她那麼大,根本不懂感恩!這話似曾相識。想起多年前,大姨的女兒(我表姐)跟我抱怨說:“我跟我媽根本無法溝通,爲什麼她總喜歡把我和其他人比來比去?說話難聽極了,她根本不愛我!”

都說父母是原版,孩子是複印版,孩子有了問題,無非是原版有了問題。父母沒有支持、欣賞、鼓勵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不用心發現孩子的優點,一味批評、貶低、挑剔孩子,指責孩子這不好那不好,難怪孩子大了,也愛責備父母這不好那不好。

記得多年前在節目《法治在線》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玫瑾講了個故事,一罪犯搶劫後流亡多年,還是被捕。李教授問他:“流亡這些年,要是你正當掙錢,也有了遠超過你搶的這些錢,想過這點嗎?”罪犯似有覺悟,淚流滿面。

有些人做錯事,不是因爲他們蠢、笨,不是因爲他們做人沒底線沒良知,不是因爲他們對社會的感受有障礙,而是成長過程中,他們從父母那裏學來了一種看待世界錯誤的方式,以致把關注點都放在不好的地方,從此帶着一種消極、懷着仇恨的有色眼鏡。

比如,你習慣拿李四對比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拿張三來對比自己孩子的自理能力,拿王六的勤勞來對比自己孩子的無所事事……比來比去,孩子會覺得自己完全成了一個失敗者、低能兒。可,這哪裏有可比性呢?李四學習成績好,但他沒你家孩子體育成績好;張三生活自理能力強,但他沒你孩子在畫畫方面有天賦;王六彈琴厲害,但他沒你家孩子善解人意……

這種成長環境中,孩子得不到公正評價的指導,就會陷入失敗的線性思維陷阱而不得自拔。他們其實也惱火、不甘心,質疑爲什麼我的優點你看不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麼糟糕……他們也不爽,可跳不出這種思維的怪圈,就會覺得生而爲人太憋屈,因而對社會、世界充滿仇恨。這種仇恨情緒非常可怕,如果它變成炸彈,爆炸時不僅他人受到傷害,自己也遭到懲罰。

這麼做,比打罵更傷害孩子! 第3張

- 03 -

公共場合,一對母子吵得正凶,兒子當衆問他媽:“既然你覺得別人的孩子好就讓他做你孩子啊……很奇怪,你總說我不給你爭氣,爲什麼你不想想你做了什麼?人家孩子的父母做了什麼?”

當媽的聽了後頓時目瞪口呆。是呀,既然誇別人家孩子好,爲何不看看別人的父母是如何與孩子相處的?究竟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因爲你內心的盲點,從而看不到希望?

有時閒下來,回憶人生,我常覺得自己是條漏網之魚。因爲在小學、中學,我都不是拔尖生,可我居然考了重點。是什麼給了我力量?記得小學期末考試,我數學考了72分。拿成績單回家,做好被打的準備。不料,我爸看了後,對我說:“不錯,再努力點,以後一定能考個好學校。”

我常想,自己很幸運,有疼愛自己的父母,無論怎樣,他們都一如既往理解我,給我最有力的支持。他們總是爲我取得的一點點成績而高興。如果我考上大學,他們會說:我女兒有出息!如果我考不上大學,他們也會說:有女兒陪在身邊,真好!對他們而言,我是他們的最愛,我爲此受到鼓舞。有時,我覺得自己是隻越飛越高的笨鳥,是父母,給了我飛翔的空間和後備的力量。

印度思想家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別去比較,每個孩子都是上帝送給父母獨一無二的禮物。是的,每個人生來就在不同的生活軌道——性格、背景和技能水平完全不同,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首先必須承認孩子天生有差別,然後,再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幫助他進步。

用比較的方式幫助孩子保持自己的人生軌道,並讓他們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軌道上不斷前進,這纔是與他人作比較唯一的作用。

別人孩子在學習上很棒,把他的方法作爲一種資源,看他是如何做到的,看他的方式是否適用於你的孩子的人生軌道,教你的孩子怎麼去實踐,而不是用來說說,只拿嘴巴幹出一口氣而已。

要知道,一個人這輩子只有這麼多的精力去完成他的夢想,我們要幫助孩子的,是使他的這些精力更有價值,促進他們人生目標的實現,而不是讓他們整天浪費在“我不如別人” “我如何才能趕上別人”這樣一些無趣的事情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