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最觸動父母的警醒:別以爲當過孩子就懂孩子

最觸動父母的警醒:別以爲當過孩子就懂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時候我在外婆家,帶過3個弟弟妹妹。

我一般採取懷柔政策,給他們編故事,創造遊戲,分配角色。

如果是王子公主的故事,我總演公主——看,制定遊戲規則的人總是會佔得好處;把王子的戲份分給我妹妹——典型的裙帶關係;然後讓表弟演一匹馬;而我表妹,總是被分到反角:大灰狼,或者妖怪。

或許,是因爲表妹長得比較胖,脾氣又不夠好吧。

胡蘿蔔用多了,當然也要配上大棒。爲此,我發掘了他們最害怕的東西。

我表妹害怕大灰狼。我表弟害怕白鬍子老爺爺。我妹妹害怕“大腦袋”——一個想象中的妖怪。

反正,這3樣東西很管用,在很多時候,甚至比“我們不帶你玩了”這句話更有威懾力。

當我對着妹妹說出“大腦袋”,表妹說出“大灰狼”,表弟說出“白鬍子老爺爺”時,就像在哈利·波特面前放出了攝魂怪,恐懼籠罩大地,他們立馬乖乖就範——大哭大鬧的立刻停止了,不服管理的也像被施了催眠術。

後來,我學習了一點兒童心理學,發現,對某些情景、某些事物、某些特殊對象的恐懼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

由於認識水平低,對客觀環境的適應能力差,適應方式簡單,控制及調節情緒能力差,害怕和恐懼是孩子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正常反應方式。

同時恐懼還是一種有益的工具,比如,對黑暗、火和高度的恐懼,有助於他們規避風險。

一般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的恐懼情緒會逐漸消失的。因此,父母不必爲孩子的恐懼心理過分擔心。

最觸動父母的警醒:別以爲當過孩子就懂孩子

但是,假如孩子總是爲一種東西長期存在恐懼情緒,或者孩子終日爲害怕所左右,或者當孩子害怕該年齡階段的孩子所不該害怕的事物,則說明孩子心理的發展出現了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有時,老人帶孩子,責任比較重,害怕孩子出事,會傾向於過分誇張危險的情形。比如說,

?狗要咬你的,你離它遠一點;

?煤氣會爆炸的,你不能進廚房

?剪刀很危險,千萬不要拿。

這容易造成孩子畏縮的心理,讓他們逐漸喪失嘗試和探索的勇氣,對孩子的成長是有一定危害的。

最觸動父母的警醒:別以爲當過孩子就懂孩子 第2張

所以,恐懼可以成爲一種工具,但如果運用不當,恐懼也可以成爲一種心病。

其實,老人可能並不懂你孩子。

兒子3歲時,進入了一個別扭期。

極其厭惡不完整的東西,也不能接受規律和秩序被改變。

每次,遞給他食物都要異常小心,如果麪包不小心掉了一個角,他就會大哭大鬧讓我恢復原狀。

開始我很頭痛,後來我乾脆多準備幾個食物的“副本”,比如多個麪包片,如果他鬧,就偷偷摸摸把另外一塊完整的變出來給他——爲了配合他極端的完美主義,還要表演魔術,這容易嗎?

就這樣,他還是經常能辨認出這塊麪包,不是剛纔那塊麪包,繼續大哭大鬧。如果安撫他,他也要哭個15分鐘,但是,如果罵他,那可了不得,至少半個鐘頭停不下來。

還有吃餅的時候,小心翼翼地問他,要不要掰一塊給他?經常是他同意了,但是當我掰開了,他又馬上不認賬了,讓我恢復原狀。

不光是他,我自己也要哭暈在地上。不帶說話這麼不算數的好嗎?

晚上,喝奶,洗澡,刷牙,睡覺,一旦中間某個環節的次序或細節和平時不一樣,比如說,刷完牙沒有把牙刷按正確方向放回到杯子裏,兒子也要哭鬧不休,半天也不睡。害得我恨不得寫一個標準流程操作手冊。我上班還沒這麼認真和緊張,拜託!

後來,我讀了蒙臺梭利的關於兒童敏感期的著作,根據她的理論,2-4歲正好是兒童的秩序敏感期——原來不叫彆扭期啊。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蒙臺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爲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爲明顯的一種敏感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爲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

當孩子從環境裏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最觸動父母的警醒:別以爲當過孩子就懂孩子 第3張

原來,我的兒子也沒什麼特別的。我一度還以爲他很獨特呢。

其實,我也並不都懂我孩子。

在央視的《朗讀者》節目“選擇”這一集裏,有一個嘉賓讓我印象很深,不是因爲在片中宣傳他的成就,而是因爲袒露了他的痛苦和軟弱。

他就是著名作家,中國諜戰小說之父麥家。整個節目裏,他都在回顧他兒子的青春叛逆期給他帶來的巨大痛苦。

“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難弄的一面。面對這種有問題的青春,父母應該怎麼辦?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忍耐還是放任?”

以父親的身份,麥家分享了自己與兒子的“悲慘戰爭”。

“我的兒子青春期可以說是特別的作、特別的叛逆。” 麥家直言,青春期來了就是“鬼敲門”。

高中開始,兒子就把自己封閉了起來,學也不去上,3年全部待在家裏,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打遊戲、上網、聊天、惡作劇。

對於兒子,麥家無數次想放棄,因爲忍無可忍,但是最後又無可奈何。“我們始終不放棄,每天把老師請到家裏來,但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後就勸我,麥家,還是算了。”

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卻仍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可以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爲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然而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最觸動父母的警醒:別以爲當過孩子就懂孩子 第4張

好在,麥家一直未停止對兒子的陪伴,他說:

年輕人,或者說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爲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也或多或少地經歷了或正經歷着孩子的叛逆期。有的是兒子,逃課打架鬼混談戀愛;有的是女兒,從原來的聽話乖巧變得桀驁不馴像個刺頭。他們都很痛苦,但也都默默忍耐,扛過這段難熬的日子。

其實,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是他自我的覺醒,要證明自己的意志和力量,而因爲不成熟,採取了一種極其激烈和決絕的方式。

想想我的孩子也快進入青春期了,再想想我以前青春期的叛逆行爲,真是不寒而慄呢。當年,我和父母之間也有過很多對抗衝突。

其實,我的父母也不是真的懂他們的孩子。

幸好,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是信息時代,以前是靠感性去摸索和實驗,現在的親子教育,卻可以通過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去裝備自己——有這麼多現成的案例、理論、書本、專家,讓我們去學習如何懂得孩子的心理,去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