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擋不住別人說你的嘴,但可以在心裏織一張有力量的網!

擋不住別人說你的嘴,但可以在心裏織一張有力量的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我被邀請作爲嘉賓去女兒幼兒園大班分享中國飲食文化,作爲吃貨的我肯定義不容辭啊。瞭解了受邀由頭後,我覺得這個故事挺有意思的,想分享給大家。

事情是這樣的,小D的幼兒園是需要家長自己給孩子帶飯的。大班孩子都是4、5歲的了,班級裏有個中國男孩,有一天帶了一份勾芡的蘑菇魚片,坐在他旁邊的幾個同學看到後都大聲地說,This looks like a shit, so yucky!(這個看上去像屎一樣,太噁心了)。這個5歲的男孩聽完後,當時眼淚就啪嗒啪嗒地往下掉了。

這幾個同學的行爲在美國這邊幼兒園已經構成了語言霸凌,老師第一時間干預了,也有了整改的方案。邀請我去做中國美食分享,也是這件事的後續跟進活動之一,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更加多元的文化理解,能夠尊重不同。

當天老師們也邀請了班級孩子的家長們出席,那個中國男孩的媽媽也在場。我分享完後,她主動邀請我和她一起喝咖啡,和我分享了我所不知道的另一半故事。

那天班主任打電話給她,告訴她剛剛發生的這件事。她當時第一反應就是立馬道歉,然後告訴老師,她兒子的確有點“說不起”,總是容易哭。班主任是這麼回覆她,你的兒子沒有錯,你不需要道歉,但是我們需要共同努力,讓孩子明白,別人的評價不能定義他,遇到不喜歡的評價,他有權利說不。

說到這,她停了下來,然後問我,你說這是不是中西方文化差異,我的道歉,你能理解嗎?

擋不住別人說你的嘴,但可以在心裏織一張有力量的網!

我完全能理解,還非常有共鳴。我記得自己小時候是班級裏最瘦小的,而且頭還很大,小學一年級時班級裏好幾個同學看到我就會唱,“大頭,大頭,下雨不愁”,唱完後還會指着我說,大頭好可笑,走路都不穩。

我當時特別不喜歡,但是也不知道該怎麼迴應,經常漲紅臉半天,拼命忍着不哭。然後等着放學回家,第一時間和媽媽說。沒想到她第一反應是,你同學和你開玩笑的,我們做人要大氣一點,別做“碰哭精”(上海話,意思是一碰就哭的人)

我至今還記得自己整個一年級是我最不開心的,當時一心就等着期末可以換班級,可以早點離開這個“鬼地方”。但如果現在讓我回想,最最壞的結果是,之後我似乎再也不願意和母親說自己的事情了,之後的初中高中大學都沒有過。每次她問起,我都是淡淡地說,“蠻好的”。

談到“霸凌”,很多家長想到的都是動手打人,其實很多時候語言的霸凌更傷人。我們每個人仔細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肯定都有被起綽號,因爲衣服難看、長相身材等而被嘲笑孤立,我也相信,很多父母都像我的媽媽,或者像那個中國男孩的媽媽一樣,覺得並沒有什麼啊,幹嗎大驚小怪,做人要大氣。這個是我們非常典型的教育價值觀。

自己當了母親後,我發現孩子就像是熒光筆,把我們父母的優點缺點全部清晰地劃了出來。很多被評價不大氣、說不起的孩子,歸根到底父母也許就是這樣。我的母親就是一個非常在意他人說法的人,記憶裏有時鄰居一句無心的話都能讓她回味好幾天,反覆在家裏叨叨。

我現在特別能理解她當時對我這麼說,因爲她自己意識到這樣活着很累,所她希望我可以不要像她這樣,希望我可以改變。但是她沒有意識到的是,改變不只是喊口號,改變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全新看待事物的角度,需要父母幫助孩子滋生出內心的力量。

這就不禁讓我想到我的一位教授曾經分享的一個故事。她兒子小的時候堅持要穿一雙粉紅蕾絲邊的女式鞋子上幼兒園。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遇到這個情況肯定會告訴孩子,“這樣穿你是娘娘腔,去學校要被同學老師笑的”。

這樣的情況挺普遍的吧,但仔細琢磨這句話背後我們傳遞給孩子的就是單一價值觀,“因爲別人要說你,所以你不能做”。

教授沒這麼做,她和小兒子說,“嗯,你可以穿這雙鞋去幼兒園,但大部分男孩都不穿這樣粉紅色的鞋子,如果你的同學們笑你,你會怎麼辦呢?” 這個5歲多的男孩對媽媽說,“沒事啊,我會告訴他們,這只是一雙鞋子而已,又不代表我的性格”。

這樣的男孩是不是很大氣?一定是的,但我相信這樣的男孩一定不是父母一味地說“別在意,要大氣”可以養成的。

不要使用評判性語言

這其中第一條原則就是對事不對人。娘娘腔、很淘氣、不聽話、沒禮貌、沒見過世面,很多時候我們在育兒過程中就是會不假思索地使用這樣的評判性語言。

我們現在越來越多地理解了這樣“貼標籤”不利於孩子成長,其實細究下去,這樣的批判性語言也是在反覆傳遞給孩子一個單一的價值觀,“和我標準不一樣的就是錯的”。

長久以往,孩子的觀念裏就只有絕對簡單的“對或者錯”,於是他們的價值觀就變成了“和他人不一樣,就是我的錯”,於是他們就會很在意他人的說法。教授那個5歲男孩所說的,“我穿的鞋子只是和你們不同,這沒有對錯”。一個真正大氣的人,是需要理解,很多事情並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當一個孩子越早可以理解這點,就越能直面他人的評價。

可以隨時說“不”的家庭氛圍

敢於對這些評價說“不”,歸根到底就是這個孩子對於自己的認可有多大。很多時候,我們都愛用“聽話”來表揚孩子,我經常看到很多父母掛在嘴上的就是,“你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但卻從未真正讓孩子明白,父母希望你這麼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會有一個概念的混淆,聽話等同於聽“某個人/某羣人”的話,而不是因爲我認可這個道理所以我遵守。

試想,一個孩子在家這樣最安全的環境下,都沒被給予機會思考“我可以不同意嗎?我爲什麼不同意?”,都沒被賦予勇氣去說“不”,那走上社會,遇到不那麼熟的人,他怎麼能有這樣的能力和底氣去反駁呢?

同理心聆聽

越想養出一個“大氣”的孩子,就越要把孩子的事當回事。同理心聆聽給了孩子一個覆盤的機會,當孩子願意複述整件事,他自己其實在選擇“面對”這個痛苦,然後他在嘗試用自己的邏輯理解這件事。

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他們任何情緒都是被接納的,家是安全的傾訴地方。更關鍵的是過程中簡單的啓發式提問(就像教授問他兒子的話),“如果再發生,你可以怎麼做呢?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對你呢?我們可以如何避免呢?”,都是我們用自己的智慧去啓發他們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時,的確是會出現孩子“大驚小怪”的情況,但這個過程是孩子自己打開了這個心結,那他接下來也就更明白自己界限在哪裏了,更重要的是,親子關係更緊密了。

我真正走出自己“大頭”陰影,是當年爸爸對我說的一段話。他問我,你在意他們這些評價嗎?我說,我在意的。他說,那就告訴他們,你不喜歡這樣的評價。再告訴他們,光看外表就評價一個人是多麼膚淺啊。

後來,我真的這麼去說了,還額外加了一段話,頭大說明我腦子大啊,裏面可以裝的知識多,我就是頭大,但我挺喜歡這樣的自己的。我至今記得那一天,一直嘲笑我的幾個女生愣住了,估計她們沒想到這麼瘦小的我敢這樣和他們說話。

我的父親不像我們現在學過那麼多育兒道理,但相比我母親的處理方法,父親就是同理心聆聽了我的話,用他的態度讓我滋生出了內心的力量,讓我覺得有靠山,我可以勇敢地去說不。

大氣不是假裝不在意,真正的大氣就是發自內心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別人說的不能定義我,我可以非常有力量地告訴他人,我不喜歡你這麼評價我!

擋不住別人說你的嘴,但我們都可以在心裏織一張有力量的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