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我來吧”這三個字是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我來吧”這三個字是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能對孩子說出“我來吧”?常對孩子說“我來吧”是否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作爲父母一定要知道“我來吧”會是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家長的一點細微改變

就能重塑孩子的個性

甚至影響孩子今後的人生

在咖啡館和朋友聊天,這時身邊來了一位帶着孫子的老人,孫子大概四五歲。

本來我並沒有注意他們,和朋友聊着聊着,聽見隔壁桌的小男孩提高了聲音,不高興地說:“我自己來!”

我這才注意觀察了一陣,原來大概是老人剛給孫子買了一套迷你拼插積木,看盒子的圖片,應該可以組裝成一輛小坦克。

孩子正迫不及待地拆袋玩,而老人則一個勁在旁邊指導孩子:

你應該先把不同顏色的積木分類……哎呀不對,我幫你……你看看圖,應該是這個……

到底是孩子玩還是老人玩嘛。老人如此“熱心幫忙”,難怪孩子不開心。

然而這樣的家長還真不少。

常有朋友和我抱怨,自己家的孩子玩玩具,稍微複雜點就會不耐煩,比如搭積木搭不好就把積木嘩啦一推、玩拼圖玩不好就乾脆氣呼呼走開等等。

除了玩稍有挑戰的玩具沒啥耐心,一些日常小事做起來也沒耐心。

比如鈕釦扣兩下就放棄了、自己拿勺吃飯吃不好就生氣亂扔飯菜,有的甚至翻不好書都不耐煩,乾脆就把書扔了玩別的去了……

這些場景熟悉嗎?那麼接下來的場景你可能更熟悉:

孩子擰不開瓶蓋了,大人說“我來吧”,順手就拿過來輕鬆擰開遞給孩子;

孩子剛拿到一個新玩具一時間不知道怎麼玩,大人說“我來吧”,立刻把每個功能都演示了一遍;

孩子磨磨蹭蹭扣不好鈕釦,大人不耐煩地說“我來吧”,於是把孩子抱過來三下五除二就扣完……

“我來吧”這三個字,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塊巨大的絆腳石!

“我來吧”這三個字是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意識到,不能對孩子說這三個字的。

女兒小蘑菇剛學穿鞋子的時候,大概一歲七八個月吧。

當時女兒對於穿鞋這件事熱情高漲,出門的時候都要自己穿。

雖然在我看來那種粘貼扣的童鞋簡直好穿的不能再好穿了,她自己卻搞個十幾分鍾還穿不好。

每到這時我就心急如焚(儘管並不是總趕時間),嘴巴里說着“算了算了我來”,迅速就幫女兒把鞋子穿好出門了。

直到後來的某一天,我突然發現,出門的時候蘑菇都會呆呆坐在門口小板凳上,等着我穿鞋,自己乾脆就不嘗試了。

這時我才意識到,我的“熱心幫助”,完全磨滅了蘑菇學穿鞋的熱情。

而孩子對做某件事的敏感期就那一陣子,假如家長沒有把握好機會,錯過了這一陣,這個技能也許就得滯後很久才學會。

最典型的就是學吃飯。

和各種親戚朋友聚餐時,發現身邊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兩三歲了還在理所當然的讓大人餵飯,家長還一邊喂一邊抱怨:

“你家女兒吃飯吃得真好,我家的怎麼也不肯自己吃,非要喂。”

那肯定啊,孩子對拿勺子往自己嘴巴里送食物的敏感期從1歲前就開始了。

假如你強行剝奪了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利,待這段“熱情勁兒”過去,孩子就會認爲吃飯就該是大人喂,自己是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的。

到了兩三歲,你再不停“教導”孩子“你應該要自己吃飯了”,可惜爲時已晚,你只能用更多的耐心,等待孩子重新對自己吃飯提起興趣。

也許你會說,孩子兩歲不會吃飯,三四歲總會了吧。孩子三歲玩不好拼圖,四五歲總會了吧?

話是沒錯,隨着成長,孩子終會學會所有的技能,可我們想要的,難道僅僅是孩子能自己走路、吃飯、穿衣、玩玩具那麼簡單?

當然不是。

孩子如果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成功的做好了某件事,纔會建立起自信心。

每多克服一個困難,孩子就會對自己多一點自信,也多了一點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耐心。

這對孩子個性的塑造,是至關重要的。

這個時候,如果大人從“結果”幫助孩子——直接幫孩子完成這件事,等於是扼殺了孩子探索的心理需求,也殘酷地奪走了孩子的一次“成功體驗”。

在孩子看來,當他們在蹣跚學步,大人卻二話不說抱起就走,等於在說“你走不好的”;

當他們在牙牙學語,你卻急於糾正他們的發音,等於在說“你說錯了”;

當他們在嘗試自己穿衣洗手,你趕緊衝過去幫他們做好,等於在說:“你不行”。

這種時候,孩子不會感到你是在幫助他們,他們感到的是大人對他們滿滿的不信任。

大人的這種做法,會對孩子造成這幾個負面影響:

孩子慢慢停止了探索,依賴心重,懶於思考,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

孩子變得缺乏自信,和人交往總是膽怯,更別提大方地與陌生人交流了;

孩子可能變得性格暴躁,一點事做不好就亂髮脾氣——因爲他們從未被真正耐心對待。

那在孩子的成長中,大人就乾脆袖手旁觀,完全不幫助他們?

當然不是啦,我們要幫,不過是從“過程上”幫助孩子。

自從我意識到我不該從“結果上”幫女兒穿好鞋子以後,我就格外注意對蘑菇的幫助方式——只教方法,不幫結果。

孩子到了兩歲,獨立意識開始變得超強,無論做什麼都大呼“我來”。

這個階段,女兒會要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自己衝奶粉、自己上廁所……

這可真讓老母親頭疼啊。

要知道,笨手笨腳的小傢伙,洗個手就可能把袖子全弄溼外加來場小水災、衝個奶粉可能一半都撒在外面、自己穿衣服則可能十幾分鍾還在和褲腿兒大戰呢。

可我還是儘量做到,不抹殺女兒“自己來”的熱情——

女兒要自己吃飯,我給她戴好圍兜,就不再管她。

當看到她成功喂自己吃了一口兩口,我就會誠懇地鼓勵她繼續。

這件事必須要克服家長的心魔——怕孩子吃不飽、吃冷飯,我們的孩子沒有那麼脆弱。

比起吃一口冷飯,一頓飯沒吃飽,我認爲一次次抹殺孩子探索和學習的熱情,才更令人痛心。

女兒想自己穿衣服,我會用“慢動作”和簡單的語言爲她演示加講解,我是怎麼穿衣服的,然後鼓勵她自己試試看,她想自己來的話再慢我都不催,她向我求助我纔會稍微幫一下;

這樣半個多月後,某一天午睡後,她突然自己打開房門跑了出來,興奮異常地對我說:“媽媽你看!我自己把衣服褲子還有襪子穿好了,你看我厲不厲害?”

當日中午她穿了睡袋和尿布,需要脫睡袋脫尿布,再換上內褲和家居服。那一刻老母親簡直熱淚盈眶啊。

女兒想自己洗手,包括搬來小板凳、取洗手液、挽袖子、開水龍頭、洗手、關水擦乾手這一系列步驟。

當我發現她有這個強烈願望時,就不再“代勞”。

我先完整地演示和解說一遍,該如何洗乾淨小手。

從此就只站在她身後看着,哪怕她泡泡都沒完全衝乾淨,還搞得一地水,我也會給予肯定,而不會馬上幫她“返工”或抱怨她弄溼了地板。

因爲我知道如果我這麼做,等於就是否認了她的“成果”,挫傷了她下次再自己來的積極性,沒有下次,又何來進步呢?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一遇到困難就氣惱或者哭鬧怎麼辦呢?

那家長要做的有這兩件事:

第一是要立刻停止對孩子不必要的幫助,細心觀察孩子當下的熱情在哪裏。

無論是想自己吃飯還是自己洗澡、是想自己收拾碗筷還是僅僅只是對某個玩具着迷,你總能找到切入點,讓孩子在這件事中找到信心。

不過,孩子的性格是多日養成,想要改變,也需一件事一件事來——開始晚,也比永不開始好。

第二是家長要調整心態,允許孩子犯錯。

以孩子打破杯子爲例,千萬別怒氣衝衝的一邊埋怨孩子一邊迅速就掃好了碎片。

而是應該先平息心情,再和孩子分析打破杯子的原因,然後請孩子一起收拾好,也許,順便還能科普一下杯子的材質特性呢!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最終能成爲一個獨立又對世界充滿熱情的人,願望很宏大,教育卻很日常。

其實有時候,家長的一點細微改變,就能重塑孩子的個性,甚至影響孩子今後的人生。

不如從今天就開始試試看,再也不對孩子說——“我來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