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怪誕育兒學》:波利尼西亞孩子爲什麼不用大人陪着玩

《怪誕育兒學》:波利尼西亞孩子爲什麼不用大人陪着玩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索菲婭出生開始,玩耍就是我和丈夫與女兒互動和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方式。到現在爲止,我們一起唱歌、跳舞、玩捉迷藏和堆沙堡的次數數也數不清。儘管許多心理學家、醫生、兒童發展專家以及育兒專家都認爲親子游戲不僅有用,而且對親密關係的建立和孩子的發育非常關鍵,但我們這麼做其實主要還是因爲我們喜歡。

《怪誕育兒學》:波利尼西亞孩子爲什麼不用大人陪着玩

只要稍作研究,你就會發現,在多數文化中,遊戲場是另一個兒童專屬的社交場所。實際上,西方的成年人最近才發現自己不僅僅需要照看孩子,還得兼備娛樂功能。

然而在波利尼西亞羣島、肯尼亞的克普斯基斯農場以及意大利的村落,消遣娛樂、教育和紀律一直以來都是孩子們自己的事兒。

在波利尼西亞羣島就能看到這方面的典型例子。那裏盛行 whanau,也就是“大家庭養育”。在那裏的社區,人與人之間關係親密,所有人 —包括親戚和鄰居都積極參與對孩子的照顧。即便如此,兄弟姐妹及同齡夥伴仍然在孩子的社交生活和玩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瑪麗·馬蒂尼教授對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馬克薩斯羣島的兒童活動進行了非常有意思的觀察。

馬克薩斯羣島位於太平洋,距離大溪地東北部 850英里(約1 368千米),距墨西哥西海岸 3 000英里(約 4 828千米)。

當地人稱這裏爲 Te Huenua Enata(“男子漢之地”,“男子漢”指他們自己)。14世紀,這裏的十幾個小島是熱鬧的波利尼西亞人聚居地。人口大約 10萬,酋長們之間征戰不休。但在 16世紀末,這裏被歐洲人“發現”並重新命名,人口因疾病、戰爭以及外遷而銳減,到了 20世紀早期,只剩下了 2 000人,之後又緩慢恢復。2007年,有大約 8 700人居住在這些岩石環繞的島嶼上,組成了小村落或小羣體。

若想去那裏旅行,只能搭乘客貨兩用船,一個多月纔在那裏停靠一次。因爲有衛星電視和互聯網,馬克薩斯人並不與世隔絕,但因爲相對獨立,他們的許多傳統和價值觀得以完好的保存。

1976年,馬蒂尼密切觀察了馬克薩斯第三大島 —烏阿珀上的 13個 2~5歲的孩子。前四個月,觀察是每日進行的,後兩個月則不那麼頻繁。這些孩子和家人居住在山谷的陡坡上。男人和年長的男孩負責乘獨木舟捕魚,女人負責照看家、做飯和洗洗涮涮。寶寶出生後,大人會抱他、哄他、逗他玩耍。一旦孩子學會了走路,媽媽就將他交給大孩子照顧。孩子們聚集成羣,大人會在遠處監護,但實際是孩子們自己做主。學齡前的孩子就會安撫小嬰兒,而兩三歲的孩子也頗能自控,因爲他們已經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跟大孩子一起玩。

馬蒂尼觀察發現,孩子們極少單獨活動。他們在一起玩“航海”、“捕魚”和“狩獵”的遊戲。他們假裝將船駛入港口,拋錨,裝卸當時被用作貨幣的椰子殼。他們捕獵山羊、烹飪、然後“吃”羊肉大餐。他們有時做遊戲,有時坐着聊天講故事。他們也互相打鬧、逗趣、爭奪地位。

有些場面相當混亂,孩子們互相朝對方扔檸檬、石頭和泥巴(不過通常打不中)。他們會因爲傷害或威脅到自己的安全而指責對方,有時也會傷害別人,會犯錯,會過分專橫。

“一架飛機從頭頂飛過,孩子們蹦着跳着,大喊:‘飛機,飛機。’兩歲半的斯特凡妮因爲過於激動,從牆頭摔了下來。孩子們停止叫喊,安靜地看着斯特凡妮坐起來,她開始哭。這時,他們開始指着她,笑着,唱着‘斯特凡-妮!斯特-凡-妮’她的姐姐下去,把她扶起來,給她拍身上的土。她 4歲的哥哥撿起一塊石頭,威脅要扔向她。她哭得更大聲了,並且想要蹲下來。她姐姐強迫她站着,有些厭煩地埋怨她‘tuitui’(太吵了),然後把她帶回了家。”這是馬蒂尼在一篇文章中的描述。

“在爭奪地位的衝突中,通常沒有真正的勝負。孩子們往往將它演變成一場遊戲或者玩笑,驅散了緊張的氣氛。”馬蒂尼說。她觀察發現,孩子們通常表現出的是同情、安慰、互相幫助,他們分享食物、互相幫忙整理衣服或梳頭、共同對付惡霸,也願意在一起玩。生活艱難且多波折,但馬蒂尼認爲這裏的孩子學會了以一種西方國家的孩子無法做到的方式生存。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