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關於三的成語有哪些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關於三的成語有哪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tuì bì sān shè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爲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用法】動補短語

【近義詞】委曲求全、遠而避之

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周旋到底

【例句】晉楚兩國在城濮交戰時,晉文公重耳命令晉軍~。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退避三舍點評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說明我們信守承諾,不能輕易許諾,答應的就必須做到,這是一種信用度。雖然楚國和晉國打仗,但是重耳沒有忘記曾經答應要避退三舍,並且說到做到,但最後楚國被自己的弱點給擊敗了。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關於三的成語有哪些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白璧三獻

春秋時期,楚國珠寶匠卞和從山中發現一塊璞玉原料,興高采烈跑到宮裏去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認爲這根本就是石頭,就命人砍了他的左腳。

楚國珠寶匠卞和不甘心,他篤定這是一塊上等的玉,於是他又把這璞玉原料進獻給楚武王,楚武王也同樣砍了他的右腳。

最後只有楚文王識貨,命人加工成爲有名的和氏璧。

白璧三獻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bái bì sān xiàn

【出處】《韓非子·和氏》

【解釋】楚人和氏得玉璞,兩獻楚王,兩遭刖足。 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爲璧,世稱“和氏璧”。比喻不識良材或懷才不遇。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懷才不遇

【近義詞】懷才不遇

【反義詞】將遇良才

【押韻詞】逐機應變、百聞不如一見、豕分蛇斷、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筆墨紙硯、條修葉貫、千呼萬喚、長吁短嘆、高雅閒淡、天真爛漫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白璧三獻點評

我們都希望天下的統治者和管理者能夠學會善於識別人才,不要讓千里馬懷才不遇伯樂的慘劇屢屢重現。我們要相信在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馬常有,伯樂也一樣常有!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關於三的成語有哪些 第2張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爲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

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去南陽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

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sān gù máo l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爲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真心誠意邀請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後語】劉備訪賢

【燈謎】劉備請孔明

【例句】我住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三顧茅廬點評

劉備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小朋友們,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是多麼泥濘,任務有多麼艱鉅,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恆心,最終一定會成功。從故事中也能看出劉備是個懂得尊重人才的人,善於團結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大家各自發揮所長,努力提升自己,使得整的團隊的戰鬥力都得到了提升。聯繫到我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關於三的成語有哪些 第3張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實,這句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它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而僅就亡秦這一事實,這句名言還有着雙重應驗。首先,亡秦大業雖成於天下民衆,但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陳勝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爲“張楚”,率江東子弟渡江,成爲抗秦主力的項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爲“西楚”。總領羣雄,收拾河山,建立一個空前統一的大漢王朝的劉邦秦統一前雖是魏人,卻做過楚將。劉邦的衆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其次,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以下即根據歷史記載,考察這句名言的應驗情況。

楚國地大物博,民風強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楚人都很恨秦國,所以有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chǔ suī sān hù,wáng qín bì chǔ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解釋】秦:秦國。雖:即使。三戶:指楚國的三大氏族屈、景、昭。亡:滅亡,消亡。全文意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點評

即使楚國只剩到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楚王族姓羋,本支爲熊氏,另分爲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並非後世所指的只是幾戶人家,幾個人。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關於三的成語有哪些 第4張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此地無銀三百兩

古時候,有個很窮的人,他的全部家當差不多都裝在他的腰包裏,而他的腰包裏從來就沒有過銀子。

有一回,他意外地得到三百兩銀子。這可讓他又喜又憂,放在自己家裏吧,這個窮家只有四壁,哪兒也不是存放的地方;要是放在人家那裏,人家一耍賴,誰會相信他這個窮漢子有三百兩銀子?要是整天帶在身上,別說不方便,萬一被人發現,輕則被偷被搶,重則性命難保。

“我的青天呀,我有錢了,怎麼還是不得安生呢!”這個人暗暗叫苦。 就這樣,他從白天考慮到晚上,又從晚上考慮到凌晨,這一夜,他在萬分緊張和焦慮中度過。門外大樹上傳來一聲“呀”的鳥叫,這個人的心差點被嚇得跳出來。他稍稍安定後,終於有了主意。他趁着夜色,扛着鐵鍬,拿着帶告示的木棍,腰間藏着三百兩銀子,來到大路口,一鍬一鍬地挖下去,挖了一個洞穴,然後將腰間藏着的三百兩銀子卸下來,輕輕地放進去,用土填埋壓實,最後把帶告示的木棍楔入埋銀子的地方,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第二天早晨,喜歡到處溜達的鄰居王二來到大路口,一見這情景,先是納悶,隨即他就笑了起來。他急忙跑回家,拿來鐵鍬,三下五除二,就挖到了銀子。他把銀子拎回家,心裏卻是一陣緊張。他想:我偷挖了人家這麼多銀子,人家必定要告官。官府來人查辦,萬一懷疑到我怎麼辦?對,爲了不讓人家懷疑到我,我可以——

於是,他拿起筆墨,奔向大路口,在木棍的另一側認真寫上:“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後他又把木棍小心地插回原處,放心地回家了。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出處】傳說古代某人將銀子埋在地裏;怕人知道;就在上面豎一塊木板;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里王二看見牌子;就把銀子偷走;也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隔壁王二不曾偷。”

【解釋】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分句。

【近義詞】欲蓋彌彰、不打自招

【年代】古代

【例句】他極力說這事與他無關,可臉卻紅紅的,這真是~。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此地無銀三百兩點評

王二這麼一寫,更加能證明這銀子是他偷的啦。故事中的兩個人是不是很可笑?愚蠢的謊話正好暴露了他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刻意隱瞞,反而暴露,這句話我們要銘記在心啊!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關於三的成語有哪些 第5張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狡兔三窟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田文,號孟嘗君,門下養了三千賓客,其中有一個門客叫馮諼(xuān),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一直沒有受到孟嘗君的重視。一天,孟嘗君召集賓客,問道:“我在薛地放了不少債,誰能爲我去收取本利?”別人還沒開口,馮諼搶着說:“我願意去。”孟嘗君點頭同意。馮諼又問道:“我收完了債,要給您買些什麼回來?”孟嘗君隨口說:“先生看我家中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帶着債券來到薛地,他召集老百姓,把債券覈對後,放火燒了。他對老百姓說:“孟嘗君體諒大家的苦處,命令我將所有的債券一概免除!”借債的百姓無不感激涕零。

馮諼見到孟嘗君後,訴說了一切,孟嘗君很不高興。一年後,齊王罷免了孟嘗君,三千賓客都跑了。馮諼勸他去薛地居住,孟嘗君的車子走到離薛地還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地的老百姓就前來迎接。孟嘗君嘆了口氣說:“先生爲我買了‘義’,我今天才算真正見到了。”

馮諼說:“狡兔三窟,方能免除一死,如今只有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讓我再爲您鑿兩個窟吧。”

馮諼來到魏國遊說,魏王派出使者帶着馬車一百輛和黃金千金,去薛地聘請孟嘗君。馮諼又勸孟嘗君拒絕他們的聘請。這樣,魏國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嘗君就是不肯到魏國去做相國。

齊王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恐怕孟嘗君爲別國賣力,連忙派大臣帶上千斤黃金和一柄有白玉佩帶的寶劍,到薛地去向孟嘗君謝罪,並恢復了他相國的職務。這就是馮諼爲孟嘗君鑿成的第二窟。

隨後,馮諼又要孟嘗君向齊王請賜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廟,供奉起來。宗廟建成後,派人去報告孟嘗君說:“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狡兔三窟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jiǎo tù sān kū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爲君復鑿二窟。”

【解釋】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移花接木、掩人耳目

【反義詞】甕中之鱉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狡兔三窟點評

馮諼爲了幫孟嘗君建造“狡兔三窟”,可沒少費心思,先是免了薛邑百姓的債務,讓他們對孟嘗君感激涕零,幫孟嘗君取得民心,接着在孟嘗君被革職後,說服梁惠王讓孟嘗君做丞相;最後迫使齊湣[mǐn]王又把孟嘗君請回來。孟嘗君能在齊國做幾十年的太平丞相,和馮諼“狡兔三窟”的計謀是分不開的。我們應該學習孟嘗君的寬容大度、齊湣王的知錯就改、馮諼的足智多謀。

【關於三的成語故事】關於三的成語有哪些 第6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