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怎麼培養孩子健全的知識結構

父母怎麼培養孩子健全的知識結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基礎教育現狀,一位獨立教師的獨立觀察。只有懂得知識、學科和生活的關係並且知識結構健全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境界。

父母怎麼培養孩子健全的知識結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和我愛人相識了。她是一個十分善良、十分有愛心的人,尤其對孩子,有着天生的愛與同情。她對孩子的心靈和狀態特別能感同身受,也因此很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再難溝通的孩子在她面前也會表現出認真傾聽的神情。她讓我知道,一個老師,最基本的能力與品質是什麼,就是有一顆善良的心,愛孩子,能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她在某教育媒體做記者,接觸採訪過很多的教育界人士,上至教育部門、機構的領導,下至幼兒園的老師、保育員,能真正稱得上教育者的很少很少,他們多數只是在做着一件謀生的工作,並沒有情感與心靈的投入。她很明白這樣脫離孩子的所謂“教育”,對孩子將是多大的傷害,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

因爲感覺到現在的工作無法爲孩子、爲中國的教育做實事,我們商量決定,離開原單位,去教育第一線當老師。於是,我們開始在全國各地尋找合適的教育機構。

體制內教師,我們沒有考慮,因爲它太容易扼殺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儘管這裏面當然有我們認可的好老師,他們有學識、有品格、懂孩子,願意爲孩子的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開始搜尋體制外的學校。

海外不同模式、理念的私立學校怎麼樣?

搜尋的結果更爲讓人不安。如果說體制內的問題都有共識,體制外卻是亂象叢生、一言難盡。

首先是國際學校。這類學校雖脫離體制,但不少學校對孩子童年的剝奪甚至比體制內學校還要嚴重。很多孩子在這樣的學校,依然要面臨強大的課業壓力和殘酷的競爭,因爲留學的比率遠遠沒有國內升學的比率高。家長送孩子來這樣的學校,只有一個目的——出國。教育應該給到孩子的基本情感、道德,做人做事的道理,對知識、對世界的理解與欣賞,在大多數學校顯得並不重要。

然後是不同模式、理念的私立學校。最有名的是華德福學校和蒙臺梭利幼兒園。這兩種模式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蒙臺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醫生,博士畢業後開始智障兒童的診斷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發現,智障兒童雖然在智力、心理水平上比一般同齡孩子差,卻與低齡兒童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因此她相信,她設計的教育智障兒童的辦法也適用於正常兒童,並且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從此,蒙臺梭利開始專注於正常兒童的教育,開創了蒙臺梭利教育法。1907年她在羅馬成立了第一個兒童之家。蒙臺梭利教育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在歐洲引起轟動蒙臺梭利幼兒園也很快遍佈世界各地。

蒙臺梭利認爲兒童的心理髮展是兒童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幼兒從出生起便開始對環境保持着不斷的探索。在這種發自內心的內在驅動力影響下,兒童不斷的探索環境;在探索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將會被吸收併成爲日後進行更高階智能學習活動的基礎;探索中所獲得的喜悅與成就感,則會正向循環地支持兒童下一次的探索,並形成自信、積極、獨立、主動的正向性格特質。蒙特梭利主張要爲兒童準備一個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動的環境,這個環境需要能夠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與發展,在滋養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質的同時,爲其日後的學習賦予一個最基本的框架概念與基礎。

其實蒙臺梭利的教育觀,並沒有多少深奧之處,只是說明了一個人學習成長的自然過程。但是在20世紀初的意大利,盛行的是強制性的教育,兒童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蒙臺梭利最偉大的成就是發現了兒童,讓兒童能在一個於自己身心發展相適應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我們知道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一套“多元智能理論”,很流行。我相信如果蒙臺梭利還活着,或者這個理論早些提出,蒙臺梭利一定會將其引入自己的教育法中。因爲蒙臺梭利的教育本質上是專注於人類智能的教育。這之外的教育,比如情感、道德、價值判斷等等,都付之闕如。而這些,是一個人的根基,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比各種智能要重要得多。所以,蒙臺梭利教育法和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一樣,只是在兒童智能發展方面一種很成功有效的教育法,有着科學的依據,但遠遠不能涵蓋教育的全部。

華德福學校由魯道夫·施泰納創建。魯道夫·施泰納是一個非常博學多才的人,在學校任教時教授的課程包含文學、歷史、科學。他一生最爲重要的成就是創立了“人智學”的概念與理論。1919年一位德國企業家依米爾·默特邀請魯道夫·施泰納根據人智學的研究成果,爲他的香菸廠工人的子弟辦一所學校,並命名爲華德福學校。這所學校辦得很成功,被人們奉爲未來學校當遵循的楷模。

當今華德福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學習人智學。他們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套很明確的理論,學校的年級與課程設計完全按照這套理論設計。因爲學習人智學,華德福學校十分重視身體與宇宙之間的感知與互動,因此,華德福學校從外部環境到教學方式,都崇尚藝術性。也正由於這種明確的理念與實施方式,華德福學校得以在全世界快速傳播複製。

在思想學術上,任何一種新的有着堅實基礎的理論都是有價值的。但是以某種理論來全面指導一個人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全面掌控一個孩子的學習與成長,這就有問題了。華德福學校的問題就在這裏。學校從外部環境到課程設置,從老師到學生,都要受人智學的統轄。作爲孩子,需要去適應,作爲老師,則是放棄了作爲鮮活個體生命對世界、對人生的獨特感知。而對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來說,這種影響至關重要。

不論是在蒙臺梭利幼兒園,還是在華德福學校,一個有着真正學識、品格和自己豐富精神生活的教師都會覺得被約束,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被限制、安排,師生教學與互動都會有太多的障礙和不自由,而這裏學習的孩子也就得不到這種來自優秀老師的自然影響。

當然還有夏山模式、杜威模式。夏山學校由英國教育家尼爾通同妻子1912年一起創辦,崇尚孩子的自由與快樂,宣稱“不是孩子適應學校,是學校要適應每一個孩子”。學校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長沒有強制的規劃,具體學習內容和進度由學生自己安排。同時,學校又有着十分詳盡的校規。

但這些校規不是老師制定的,而是由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決定並共同遵守的。夏山學校對培養孩子自由民主的意識與實踐很有幫助。但是具體的實施,需要教育者對自由民主這些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否則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會流於放任與荒蕪。日本巴學園也屬於這種模式。杜威模式即生活教育,中國最早的實踐者是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吸收了杜威的教育思想,結合當時的國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品位,改造社會的精神,並許多學校被作爲一種教育方式引入到具體教學中。

這些來自國外的各種模式既有不同到優勢,也有相應的侷限。比如蒙氏的教條刻板,華德福學校的過於注重形式,甚至近宗教化,夏山模式的混亂低效……而一個老師應該要做的,比如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情感、道德,愛孩子,要進入孩子心靈世界,瞭解他的需求與困難,幫助孩子解決生活、學習、成長方方面面的問題,以致帶他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係,還都未談及。

事實情況是,很多這類學校專注於鼓吹各種模式,以此招攬家長和社會關注,而這些教育最基本的東西,很多時候反而顯得稀缺而單薄。

徒有形式的本土體制外“傳統教育”

來自國外的教育有現成的模式,本土的體制外教育則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最爲普遍的是讀經班。現有本土體制外教育大多數都是讀經班。這是近年來國學熱的產物。先不說所讀經書的優劣,以讀經代替教育,其荒唐顯而易見。

讀經就可以懂道理,讀經就可以知天下,讀經就可以做聖賢,這些荒謬的論斷,卻真有人將其作爲教育的根基,且還真贏得了大批家長跟隨。再來說說“經”。最普遍讀的經是“蒙學十三篇”。

其實這是最偷懶的一種方式,識字者皆可爲。教育方式也極其簡單,帶着讀就好,也是識字者皆可爲。所以讀經班迅速花開神州大地。“蒙學十三篇”裏都是些什麼東西?有古代人物故事,有古代宗教禮法,有古代倫理道德,有古代社會秩序,有古代自然哲學,內容確實包羅萬象,但我們要知道,中國之所以在暮氣沉沉的封建帝國裏沉睡了這麼久,正是因爲這蒙學十三篇對一代代兒童的思想禁錮與摧殘,它用簡單的結論式語言一遍遍告訴你,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事是推崇的,哪些事是絕對不可以做的,做了後果會怎樣。

這種訓教式的語言與教學方式早在晚清民國時期就爲人們所批判和摒棄。且那諸多過時迂腐甚至可笑的觀點,如何能在現代社會推崇,又如何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高級一點的是讀儒釋道三家經典。其實也不算高級,因爲古時候的小孩讀完“蒙學十三篇”,就該讀“十三經”了,各家有什麼經典大家也都知道。這些確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孩子誦讀這些經典,未來肯定是有益處的。但因此佔用孩子大量的時間,就不應該了。其實就讀古書來說,古書裏有太多好的適合孩子的東西,只是需要教育者去學習、去發現、去研究。但是他們多數習慣想當然,沒有能力也沒有那個耐心去做這樣的實事。

也有人在試圖探索一種基於中國文化的教育模式。他們對此有一種使命感:作爲有着悠久燦爛古文化的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教育體系。對古代經典的解讀,古代精緻生活藝術的復興,傳統運動遊戲的再現,都引入到學校的教育體系中來。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然而,所有的教育都是靠人撐起來的,如果沒有對古代經典有着深刻理解並自覺踐行的老師,古代經典將成爲又一說教或知識灌輸的工具,如果教師不能自然領悟古代的精緻生活,又怎能將這種高級生活品質的精髓傳遞給孩子,剩下的就只是形式了。

今天有多少人能真正達到這樣的境界?又有多少達到這樣境界的人願意投身面對孩子的基礎教育?而對孩子,不能領悟其中的精神,剩下的也是隻是知識的灌輸。

學校應該由懂教育的人來辦

教育的主體是教孩子基本的能力,培養基本的情感、道德,帶他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學習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係。這些,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有了它,可以錦上添花,沒有它,也無傷大雅。但是,以傳承發揚中國文化爲使命的辦學者,將其當作教育的根基。他要培養的不是一個現代社會擁有基本技能的身心健康的人,而是有着他心目中中國文化標籤的人。

這種努力是可貴的,但也是可惜的。其實,學校就應該由懂教育的人來辦,這個人不需要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不需要是有着強烈文化使命感的志士,甚至不需要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類有着深切憂患的思想者,他需要懂孩子、愛孩子,能引導孩子走向現實世界與人生。

世界的豐富多姿,文明的無涯浩瀚,人生的五味陳雜,他都要懂,而他要做的,是帶着孩子沿着這個方向走,一路上需要什麼,就給孩子什麼,自己給不了,請專家來給,請志士來給,請思想者來給。事實情況是,專家、志士、思想者做了辦學者,因此,學校有着鮮明的專家特色,志士特色,思想者特色。那真正的教育者在哪裏?難以尋覓。

作爲中國的教育者,在現有環境下,該怎樣堅持教育的根本,做一個於孩子、於社會、於國家有擔當的教育人?

各人有各人的方式,我想,不管怎樣,都不要脫離孩子,控制孩子,隨意對待孩子;要懂孩子,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心靈,詳細瞭解孩子成長方方面面的情況,瞭解他的實際需求與困難,和他一起去面對。

都不要迷信某種模式,教育是特定的個人在特定環境下的成長,是很複雜很個性化的,不是某種模式能概括得了。

都不要輕易相信流行的各種論斷。教育不能脫離每一個孩子,真正的教育者需要對孩子的成長做很多複雜細緻的瞭解工作,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和理性思考。

都要正直、善良,有同情心,只有這樣,才能在孩子心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面對假、醜、惡,孩子纔會有勇氣和力量。

都要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生活的世界,因爲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帶孩子去探索奇妙世界,思考五味人生。同時,要熱愛學習、善於思考,你的學識、視野、格局直接影響你給到孩子的是枯燥的死知識,還是世界的豐富多姿。

更進一步,要有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要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着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和機器,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家長應該怎麼做?

作爲家長,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

孩子的教育權在家長手中。對孩子來說,家長的每一個選擇都至關重要。家長對孩子基本情感、道德、生活的培養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社會浪潮的裹挾下,家長都有許許多多的迷茫和困惑。

但有一點我們都要明白,首先要教孩子做一個正直、有同情心的人,這些最基本的情感、道德是一個人的根本,無論選擇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這一點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

體制內的家長要儘量教孩子正確看待課本教給孩子的東西,要教孩子正確看待學習、分數、名次、班級榮譽,不要在課後給孩子施加學習壓力,多帶他去認識世界的豐富多彩,保持他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索,打開他的思維,呵護他的想象。不要給孩子報太多課外班,除非孩子自己真心願意,這種願意是發自內心的,不是羨慕、比較來的,也不是玩新鮮來的。

對課外班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只看外在宣傳,要看是不是真能給到孩子好的東西。孩子在學校就浪費了那麼多時間,課後的寶貴時間千萬不能再浪費。上浪費時間的課外班不如自己帶着孩子或讓孩子自己做些有意義的事。自己不能判斷就一定要諮詢信得過的人。

如果要給孩子選擇體制外教育,家長要把好孩子成長的舵,對學校能給到孩子的教育要十分清楚,要清楚哪些需要自己去彌補。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長成正直、有同情心的人。如此我們的世界纔會更加美好。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