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幼兒期的親子早教

幼兒期的親子早教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得好:家庭是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

幼兒期的親子早教

所謂早期教育,廣義的理解是用一種科學的教育方法,對0—6歲的孩子和0—6歲孩子的家長進行教育環境的影響;狹義的解釋呢,就是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根據身心特點對0—3歲的嬰幼兒進行環境的影響和教育。

通俗點兒講,“天狗吃月亮”的故事聽說過吧?蒙氏教育的要決就是,兒童都具備“有吸收力的心靈”。家長不小心製造了髒、亂、差、醜惡、齷齪的環境,或者無意中表露出不好的修養與品行,放心吧,孩子們就會像“天狗吃月亮”一樣全盤吞掉的!

(一)今天,一歲兩個月的禾禾會走了!

木木呢,小腿兒老是踢蹬,喜歡自顧自地拽着大人的手轉呀轉的,頗像個小小運動員呢。這孩子天生敏感,膽子卻有點兒小,早就讓大人捉住一條胳膊學習走路了,卻遲遲不讓撒開手。

我鼓勵木木,用一盒黃桃味兒酸奶在前面逗引着。

眼看就要開步走了,臨了,卻一個人慢慢地蹲下,生怕摔着了自己。哎,沒想到小東西的安全意識挺強哩!

母親在旁邊囑咐道:“別太着急了,他膽子小哩!”

我趕緊衝着母親掩嘴,意思是別當着木木的面說他膽子小。原因是聽了這樣的話,即便不膽小的孩子,也會變得膽小起來的。這就是我常常告誡家人的“心理暗示”作用。一定要以積極的、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寶寶們的點滴成長,可容不得半點兒忽視呀!

後來,我又仔細觀察了母親日常帶孩子的一些細節,終於發現了導致木木“膽小”的原因。原來母親有句口頭禪,比如她要阻止寶寶們去做某件事兒,就會說出一個字:“訓!”

我就嚴肅地對母親說:“媽,您以後儘量少說這個字吧!”

一開始,母親對我的所謂“理論”頗不以爲然,甚至覺得自己帶了孩子還不落好,真是有些冤枉老實人。在她看來,理論是理論,但理論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方能上升爲理論。哪個人不是自然而然地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吃飯的,要那麼多枯燥的“理論”幹什麼呀?!

我承認她老人家說的並非全無道理,而我的“理論”也常常在現實問題中受阻。比如,木木被母親喂得體健儀莊,而禾禾由於我的放任和撒手而明顯瘦一些。

但有一點兒不可迴避,那就是,一代人和一代人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爲此,我一口咬定胖瘦本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禾禾、木木的心理成長速度;母親卻說,你們這些年輕人哪,光知道親孩子,根本不懂得怎樣料理孩子!

無論如何,我一向主張,科學育兒不僅僅滿足於吃、喝、拉、撒、睡等方面,還有更深刻的個體、文化、心理、遺傳等方面的差異需要引起重視。我想,母親所謂的“自然而然”,也無非是根據這些綜合因素來下結論吧。

有好些父母因爲工作忙或者其它的什麼原因,將寶寶推給家裏的老人們了事,以爲這樣就省事兒了,其實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總有一天會後悔的。因爲有很多事實證明,大人們在童年時代欠了孩子的東西,等長大後也一定要償還的。所以,我是“家庭第一、事業第二”!

“五一黃金週”,我們去二姨家,打算給禾禾、木木斷奶。

可是,這些天我的乳房脹得生疼,像個大皮球似的,又硬又鼓。我覺得有些不對勁兒了。

二姨給我買來了“回奶藥”。

我沒有吃。

終於有一天,我實在不忍心了。便從保姆懷裏一把奪過禾禾,將他緊緊地抱在懷裏。頓時,眼淚不爭氣地流出來……斷奶暫時不成功。

母親和二姨勸我離開幾天,還說很多女人都是這麼做的。何況母乳餵養到14個月了,對哪個寶寶都不存在歉疚感了;我呢,作爲一個雙胞胎的媽媽,能夠堅持到現在也已經很不容易了!

老實說,我還在猶豫着。

國際母乳會、美國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強力推薦:母乳餵養至少到一歲,最好到兩歲!

我突然意識到,這次回老家斷奶,並沒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再仔細想一想,別人的話也並非毫無道理。雖說最好是“自然斷奶”,但天氣越來越熱了,再接着喂下去,母子三人都受罪;何況我們家是雙胞胎,又早已“混合餵養”,奶水一直就不夠吃的,基本上也接近尾期了。有些書上還講過,斷奶最好是在氣候涼爽時,這樣寶寶們纔不易鬧病。現在正值春末,氣候宜人,斷奶對三個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這次我總結了經驗教訓,覺得問題出在“方法論”上,試想,從十月懷胎到母乳餵養,母子三人親密接觸了這麼長時間,突然一下子要分開了,別說禾禾、木木,就是換成大人們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會受不了的。進而言之,斷奶是走向獨立生活的第一步呀,如果斷奶不當的話,會影響禾禾、木木將來人格的發育。

於是,我改變了主意,打道回府。

回家後,在老公的配合下,又採取了一個辦法:逐漸減少每天餵奶的次數,由以前的三次改爲一次,其餘時間則用配方奶和正常的吃飯代替。

這樣,白天我就儘量避免與禾禾、木木見面,到規定好的時間再露露面。

一開始,禾禾、木木不太習慣。

我偷偷地觀察過幾次,能感覺出他們正在四處尋找我的身影。又有好幾次,我差點兒被小小的眼神捕捉到,但還是抑制住心頭的跳動,堅持了下來。

大約十多天之後,禾禾、木木不再尋找了,也不非鬧着吃媽媽奶不可了。

這時才發現,真正有失落感的是我這個當媽的。這會,是我自己嘲笑自己的時候啦!

爲了驗證禾禾、木木有沒有忘記吃奶的事情,有一次我故意錯開規定的時間出現了。

禾禾、木木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後來突然想起來了,高興得臉上樂開了花,一股勁兒地對着我看呀、笑呀、蹦呀……那一瞬間,我放心了。

(二)最近又在出牙。可能是感到疼痛和不適了,兩個寶寶都喜歡咬硬物。

老公特意買來了牙膠。可禾禾還是隨口咬了木木的胳膊、小手、後背。

無奈,只好採取“隔離政策”。把禾禾放在另一間屋子裏,由保姆暫時看管,並且給他指出“咬人”是不可以的。

偏偏兩個小傢伙又分不開,只要醒着就非到一起不可。等到“悲劇”發生,即便我狂呼亂叫或者將他們強制分開也晚了。

怎麼辦呢?我覺得有必要讓禾禾親自體驗一下“被咬”是什麼滋味的。於是,有幾次就抓起他的小胳膊輕輕地咬,然後問他疼不疼、以後還咬不咬木木。

可惜,我的辦法還是沒奏效。因爲這次教訓了禾禾,下次他早忘記了;反倒是我擔心禾禾會不會因此而變得膽小——這孩子天性機敏活躍,如果有一天變了樣兒可就慘了。

我又換了個法兒。每當木木被咬得青紫,我就把木木抱走,故意不理禾禾,讓他一個人待在屋子想一想。次數多了,倒也起了一定作用。

不過我也知道,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這一時期,我除了耐心、合理地餵養之外,比如添加顆粒稍粗、富含纖維、添加果粒的輔食,還選購了合適的磨牙產品,如蔬菜磨牙棒和魚形咬牙器等,以此緩解萌牙不適,鍛鍊咀嚼,並避免後天語遲、口吃、進食困難等現象的發生。

話又說回來,完全靠預防和制止是不可能的,因爲寶寶們出手特別快,往往不等大人們反應過來,早就打了對方的手和腦。關鍵是,“災難”發生後該如何收場呢?

後來,我又發明了一條“暫停”原則,是從老公帶領寶寶們玩“紅綠燈”受到啓發的。記得父母在我小時侯也常說一句話:“過馬路要小心,站在路邊多停一分鐘就沒有那麼多車了。”這個辦法後來被我屢試不爽,那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問題適當緩衝一下,很快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每當禾禾、木木爲某件東西爭得不可開交時,我就打個手勢,叫他們“暫停”一下,或者乾脆各到一個屋子裏去。果然,兩分鐘後他們便鬧騰着“找哥哥”、“找弟弟”啦。原先的紛爭煙消雲散。

從這件事情我還總結出:幼兒之間還不懂得怎樣正確地交往,大人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及時處理由於交往不當所造成的後果。時間長了,禾禾、木木從我的眼神和態度中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也學會了如何向對方道歉,也學會了愛、容忍和同情。

雙胞胎究竟有沒有心靈感應呢?

意大利羅馬市基因學與孿生學研究所所長季達博士認爲:“孿生同胞攜有相同的基因,而基因實際上就像是安裝在人體內部的時鐘,它駕御着身體生長髮育的全過程。”

他還指出,“基因鍾”在理論上的解釋是能夠幫助人們揭示爲何孿生者會同時患有頭痛的。

從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就特別細心地觀察禾禾、木木的一舉一動。比如,一個見另一個尿泡兒,自己馬上就蹲下來,好像尿尿兒都會傳染——尿個“螳螂”捉害蟲,尿只“藍貓”抓老鼠,尿個“恐龍”去孵蛋,尿條“小河”嘩啦啦;再比如,一個見另一個哭了,也會難過地跟着哭,或者走上前,用小指頭颳着對方的臉頰說道:“哥哥別哭,有我在!”還有呀,半夜裏做夢“找哥哥”、“找木木”,在兩個屋子裏卻經常同時醒來,就像無形中連了線似的,實際上是超感覺力的一種表現;一個遭到了大人的表揚,馬上美滋滋地反問道:“哥哥?”直到大人又說:“哥哥也是個好寶寶”,這才罷休……因此,季達博士所言在我們家就是明證。自從禾禾、木木出生後,幾乎每次生病都是一前一後、無一倖免的。這裏面當然包括互相傳染的問題,因爲每次所患病痛完全一致;但即便將兩個小寶寶隔離了,也還是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喲。

或許是天生,禾禾這孩子特別乖巧和善解人意,屬於“情商”比較高的孩子。比如,每次一見我從外面回來,不用人吩咐,禾禾馬上從鞋架上拿來拖鞋遞給我,並主動把我脫下的鞋放回鞋架上;早晨見我起牀,則立刻去給我找襪子,有時還非要幫我穿上不可;玩具則從哪兒拿的放回哪兒去,有序的環境培養了低幼兒童的意志力……在機械、運動、組織等方面,木木顯然是禾禾的“跟屁蟲”,常常會搶了哥哥的東西,以致於禾禾非常惱火,一回頭咬了木木的胳膊。再比如,大人要幹什麼,木木偏不幹;說他“好寶寶”吧,非要糾正成“賴寶寶”不可;說他“聽話”吧,非說自己“不聽話”;早晨起來,總要蹬着小腿兒哭叫半天,“不要這個、不要這個”;光着屁溜兒就要穿鞋,還得穿舊鞋、不穿新鞋……不是因爲偏袒,在木木的身上,最有效地保存了22個月寶寶鮮明的個性特徵,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還有幾件事兒不得不記錄:木木做事時特別專注,喜歡看書,嘴皮子好使,大概也是與生俱來的。說話也比較早,基本上是木木說啥,禾禾也跟着“鸚鵡學舌”,不過流利程度比不上木木。這本無足掛齒,因爲說話早的孩子相對敏捷,反應能力、應變能力比較好;而說話晚的孩子,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我們不能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

(三)“餵你一條小蟲蟲。”

“用粘膠把你的嘴粘住。”

“小姨是個搬倉鼠。”

“給爸爸穿上開襠褲。”

“用蠟筆把媽媽塗紅。”

“把姥爺扔進黑水裏,把姥爺變黑!”

“把姥姥變成一塊兒冰糖,讓我‘咯蹦咯蹦’地吃了!”

…………這是禾禾、木木發明的帶有挑逗性和侮辱性的句子,用以表達他們那小小的憤怒和抗議。每每遇到不如意之事,禾禾、木木甚至會互相推一把、揪對方的頭髮、從背後摟住脖子之類,以此來渲泄內心不平衡的感覺。

跟很多家長一樣,我從來沒覺得禾禾、木木這樣說、這樣做有什麼不妥之處,所以也並不過多地加以指責和限制。因爲,在不到兩週歲寶寶們的心目中,已經有了最初的愛與恨、愁與苦,這說明他們正在試着表達對於世界的認知和情感;而學會“詆譭”,則是自我意識萌生的第一步棋。

特別是當禾禾、木木認識到語言的威力時,更會隨時隨地爆發出一些嚇人的詞兒:“開槍把你打死!”“必須把媽媽消滅掉!”“你走吧,我們不喜歡你!”“我把爸爸的腦袋擰下來!”……往往聽到這樣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孩子很頑劣,一定是大人教育不夠所致。其實不然,他們只是不會正確地進行人際交往罷了。

每當看着禾禾、木木咬牙跺腳,伸着手指頭對來人說出這樣的話時,我都得揪着心提請注意:這是幼兒心理成長中所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大人們沒必要爲此大動肝火,更不要以同樣的口氣和神態來嚇唬、威脅。

我相信,兩週歲左右的寶寶,無疑就是權威,敢於蔑視一切,否定一切的!如果大人們忽略或者錯誤引導了這種特殊的心理需求,很可能影響到寶寶將來的性格,嚴重的甚至受到扭曲。

事實上,童年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幸福和自由,寶寶們同樣會有很多不安和恐懼。比如對一個物體或者一個事件的理解能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不能夠理解爲什麼這個事物會出現在自己身邊,也不知道這種東西對自己有沒有威脅;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引起寶寶們害怕的東西還會更多,一定要隨時隨地消滅掉,儘量不要在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傷痕。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心靈直覺。比如我一直認爲,木木的內視角比較敏銳。有一回,看一套國外拍的動物光盤時,聲音、色彩、場景都十分逼真,禾禾表現得很鎮靜,木木則害怕得不得了。

再比如去博物館,禾禾拽着我一定要去二樓看皮影,木木則非要出去找爸爸不可。我便問木木:“有媽媽和哥哥陪着你不好嗎?”木木還是不能接受。我只好轉而勸說禾禾:“木木害怕了,我們把他帶出去吧?”禾禾乖乖地順從了。

作爲父母,應該及時瞭解並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恐慌感”,給寶寶們勇敢和健全的心魄。如果不加以重視,說不定會使其性格受到扭曲呢。

爲了從這小哥兒倆的字典裏消除這種“害怕”,我就有事沒事摟抱木木、親吻木木,多跟他進行感情交流,效果不錯。好幾次我出門,木木跟禾禾一樣大哭不止;夜裏做夢也常常喊“媽媽、媽媽”,直至哭醒。

我還專門買來一本《小小槍迷》,告訴禾禾、木木,要是覺得有什麼害怕的,就假裝拿槍去打死那些大怪物吧。

去超市的時候,我就抱着禾禾、木木走到服裝模特的跟前,看着它,一本正經地對它說:“你是假的,我纔不怕你呢!”

還有一本書《我的身體》,裏面詳細介紹了人體結構。我就教育他們,打呼嚕是怎麼、怎麼回事。至於那張“可怕”的光盤,既然木木害怕,我就乾脆收了起來……有一次,禾禾竟然害怕黑着燈的書房。看到這種情況後,我沒有立刻打開燈,而是抓着他的手,摸黑告訴他:“這不是我們的電腦桌嗎?這是書櫃、書桌、單人牀……”

每當禾禾、木木假想出一種危險來,告訴我“媽媽,如果……了,我該怎麼辦?”那我就教給他們:“去,對着身邊那個人說:‘你走開,我是最厲害的!’”或者,我把他們帶到一面鏡子前,嚴肅地說:“鏡子呀,你知道誰最厲害嗎?是我!”

後來看了美國電視劇《小鬼當家》之後,禾禾跟劇中主人公學了一句話,面對壞蛋和邪惡勢力說道:“‘快滾開,不然我把你的屁股打開花’!”

我趕緊拍手稱快。

慶幸的是,禾禾、木木都是心理健康、活潑可愛的寶寶,因爲我總是及時瞭解並防患於未然。我依稀感到,他們那小小的身上有一種力量正在一天天蓬勃壯大。

(四)“東方愛嬰”的活動課。

教室裏,木木說什麼也不脫鞋,不跟小朋友們一起踩小蘋果“走線”。

沒辦法,母親只好抱着他旁聽。

輪到“唱名字”時,老師和小朋友們全都扭着臉兒,衝着木木拍手錶示歡迎。

木木不好意思了,乾脆也扭着臉兒、閉着眼兒,假裝沒聽見。這下可把大夥兒逗壞了……從這件事情我明白了,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我們大人沒有必要強迫他非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

再比如,在外頭遇見鄰居或熟人,如果寶寶們不願意喊“叔叔”、“阿姨”、“姐姐”等,我也不會去強迫他們。因爲我看到,每當讓他們說“再見”或“byebye”時,他們都表現得很積極,這就說明孩子不是不懂禮貌,而是在禮貌的稱謂或者場合上有所選擇,而我們大人難道不應該去尊重一下孩子的意願嗎?

著名幼教專家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一書中講道:“對於兒童來說,順從是一種榮耀,一種快樂。想一想熱戀的戀人,她請他做點什麼時,他是何等的榮耀!順從的人就是自我實現的人。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一旦他具備了能力,就可能聽從成人的指示去做什麼,以便檢驗自己。最後,兒童會渴望順從,因爲他順從的是真理。”

當然,我對禾禾、木木的情緒發展和社交行爲也存在一定的擔憂。他們從小就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吃着相同的飯菜,穿着相同的衣服,過着相同規律的生活,甚至於接受着同樣的外來刺激,時間長了自然就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爲習慣。

我很擔憂。我怕禾禾、木木早就成爲一體,或者形成一種固定的交往模式,反過來會影響他們與外界的交往能力。事實上我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鄰家小男孩主動跑來找禾禾、木木玩。可他們玩得正起勁兒哪,似乎沒有發現那個小孩子的熱情。結果,那個小男孩挺沒意思地跑了……這件事情對我觸動挺大。我不知該如何把握這個度,一方面要考慮到特定的年齡,另一方面又必須意識到雙胞胎成長中的特殊之處。

蒙臺梭利認爲,孩子性格的發展與他的人際交往是同等的。在所有人際關係中,家庭關係和小夥伴的友誼對他的影響非常深遠。特別是在兩三歲左右,基本上是“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把一起玩或是離得較近的孩子當成“最好朋友”;而交往的目的,也不過是爲了得到喜歡的玩具或自己不具備的能力。

爲了鼓勵禾禾、木木與外界交往,我和老公商量好了,一有空就帶出去串門、做客,並有意識地爲他們設計一些活動。

冬天到了,擔心室溫不夠暖,我和母親便帶着兩個寶寶去“華清池”洗澡。

我給了寶寶們一個大盆,讓他們盡情地玩兒個痛快。

後來,禾禾非要幫我洗澡,一邊洗一邊小嘴兒嘟嘟囔囔着:“先洗一下媽媽奶,再洗一下媽媽肚肚,最後洗洗媽媽的‘小雞雞’,咦?……”

俗話說:“童言無忌。”我聽了禾禾的話,笑着抱起他,親了又親。然後,我認真地告訴他:“媽媽是女人,沒有小雞雞,但是有媽媽奶;你是男孩兒,有小雞雞。”

關於性教育,一開始我也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傳統些好呢,還是按照某些書上說的:“性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偶然有一次,我沒有去廁所解手,而是蹲在寶寶們的坐便器上方便了一下。不料,禾禾立刻向我發問:“媽媽,你怎麼跟我一樣尿泡兒啊?”我恍然明白,原來孩子對這個問題是非常敏感的,根本不像我們大人想像的那樣什麼都不懂。從那以後,我特別注意教給他們,大小便是自己的事情,不要隨便亂用便盆。

後來我又覺得,應該讓兩個小男生對媽媽和爸爸的身體祕密加以區別。於是,當我上廁所時被強行撞開門的時候,我不再阻攔他們,而是親切地告訴他們:“尿泡兒是自己的事情,請你們出去等待。”

而當老公教習怎樣站着小便或者怎樣蹲在廁所里拉把把時,儘管禾禾、木木嘴裏嚷嚷着:“媽媽進來跟我一塊兒拉把把!”我還是堅持讓老公陪他們做完這些事情。

再有,夏夜孩子要洗澡,一般都由老公給洗。這樣一來,禾禾、木木不理解了,每次洗澡前都要叫喊一遍:“媽媽給我洗!媽媽進來!”每當這時候,我都會親親小臉蛋兒,告訴他們:“爸爸洗,不也很好嗎?”老公早已調好水溫,在澡盆裏放進了小鴨子、小帆船、小汽艇等。禾禾、木木很快就轉移注意力了。

當無意中撫摸或者玩弄生殖器時,我會告訴他們:“小雞雞是很重要的地方,可不要讓小手弄髒了它呀。”禾禾、木木立刻停止去摸。

只有一次,禾禾奇怪地反問我:“媽媽,我剛洗了手,小手不髒呀!”

我告訴他:“手上有許多細菌我們看不見,要放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

禾禾、木木週歲半就穿上了滿襠褲,這樣既避免了病菌傳播,也培養了最初的羞恥心。大小便也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禾禾、木木也學會去衛生間解手啦。

有幾次,木木偏要往地上撒尿,都遭到了母親的嚴厲訓斥。

我覺得沒有必要這麼嚴厲。小孩子膀胱的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正值心理反抗期,於是就故意以此來試探大人們的態度;如果遭到反覆的訓教,說不定更強化了往地上撒尿的意識呢。

我還特意安排保姆,一切順其自然。小寶寶們尿溼了褲子,自己也會覺得不舒服的。事實上,禾禾、木木早就不尿褲子啦;而且在撒尿的時候,還學會了充分地享受排泄的快感。小身子一抖一抖的,一邊還笑呵呵地互相觀望。而這,大概就是最初的性意識吧。

(五)從嬰兒期開始,我就有意識地對禾禾、木木進行過“注意力訓練”。

比如,把非常鮮豔的綵球或玩具放在眼前;左右搖擺響環,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來;根據視線左右上下移動玩具,觀察寶寶們的眼睛是否在追逐;手裏拿着一本彩色布書突然出現,再把布書往下移動,看一看視力的定向如何等。

再比如,說話、說話、再說話。小嬰兒們非常喜歡聽媽媽說話,也很容易集中起注意力來。心理學家們指出,語言的培養對促進早期智能成功地發揮作用非常重要。同時,集中注意力,培養專注性,對於改變幼兒普遍散漫的性格也大有裨益。

還有,及至月齡稍大些了,我就逐步延長其看書和看電視的時間,由每次五分鐘延長到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再如,提醒禾禾、木木“注意”和“回憶”某些生活細節;以及“反覆”看同一張光盤,“重複”講述某個故事情節等;到外面的時候告訴“方向”,提醒他們注意“路標”之類……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表明,三歲前兒童的記憶之所以不能永久地保持而出現“幼年健忘”,一方面是因爲大腦皮質細胞的反應性高,較容易識記觀察對象的全部細節;另一方面則是因爲腦皮質的各個區域還沒有完全成熟,所識記的材料雖然促使了大腦的發育,但後發育的腦區的結構又控制了先發育的腦區,以致妨礙了原先記憶的東西,使三歲前兒童回憶更早發生的事情時比較困難。

經過訓練和強化,禾禾、木木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非常好。有幾次甚至回憶起了幾件嬰兒期的事情,諸如“我小時侯還沒長牙的時候……”等,令我大爲驚訝不說,有時看着這兩個活蹦亂跳的小人兒,竟至懷疑是不是先前從自己肚子裏騰空而出的。

稍大些了,我就經常跟禾禾、木木玩“聽口令取物品”、“找鏡子”、“紅綠燈”等遊戲,跟他們一起看書、講故事、聽音樂、看光碟,進一步培養穩定的注意力和敏銳的思維能力。

我還買了大把大把的蠟筆和油畫棒,儘早讓禾禾、木木接觸到筆、墨、紙、硯等。我始終認爲,兒童喜歡美、追求美,是因爲他們身邊存在着美好的事物;否則的話,豈不是緣木求魚嗎?左右手並用,培養美感和空間感。

在這樣的環境薰染中,禾禾從6個多月起就能準確區別各種顏色,木木則對形狀的區別毫無差錯。他們小小年紀就具備了審美能力,很不簡單的。

一次去北京出差,我還從“宜家家居”購買了兩張小桌,一紅一黃,色彩對比鮮明。兒子們小的時候可以當遊戲桌,大了還可以當成學習桌。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固定的地方看書、遊戲、吃飯,並且聆聽到輕鬆優雅的音樂了。

我還把兒童圖書分門別類地放在窗臺上,讓禾禾、木木能夠自行存放拿取,培養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每當禾禾、木木外出時,保姆也抓緊時間把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把玩具擺放得很有秩序,以便小寶寶們隨時隨地把這些“內化”了。

還有,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先生說過:“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敏銳的感覺和優良的能力。”針對這個論斷,老公專門買了“鼓槌”、“小號”、“笛子”、“二胡”、“揚琴”、“琵琶”等CD;我則買了“迪士尼”的小喇叭、薩克斯、口琴,還有吉他等。

老公還經常與禾禾、木木合唱歌曲。據說,這樣能有效地改進孩子的時空推理能力;特別是在解決推理問題時,受到這方面訓練的孩子顯然比沒有受到訓練的要精確得多,速度也快得多。

慶幸的是,木木有一對“金耳朵”,嗓門特別洪亮,咬字清楚,快速反應能力強。禾禾呢,似乎更樂於鑽研,對細小事物的敏銳性較強,樂於對人與物進行觀察和琢磨。

除了用音樂喚醒對節奏和旋律的敏感,進一步培養幼兒的領導能力之外;我還創造條件,鼓勵禾禾、木木探索新世界,培養他們無窮的好奇心,並且時時地爲他們叫好。

木木的小嘴兒長得漂亮,尤其能言善道。

有一天,老公買來了一輛玩具消防車,母親指着上面的幾個數字念道:“119!”第二天,木木就說出了“誰不聽話打119用消防車拉走”這樣的句子,語序完全正確。

又有一次,在陽臺上看見一隻小燕子,木木也很快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媽媽,有一隻小燕子飛走啦。”我趕緊表揚。

每天早晨老公出門時,木木都要描述道:“爸爸穿着皮鞋、拿着揹包、坐着單位的大車車上班去啦!”

僅僅二十三個月的寶寶,已很少出現“電報句”,這是很不容易的。還有像“呀”、“哩”、“呢”等感嘆詞,最近也常常掛在禾禾、木木的嘴邊。基本上沒人教,是他們自己發明的。此外,還出現了一些典型的被動句,比如:“兩條魚讓木木給撈死啦”、“一大把玩具讓禾禾給扔啦”……語言訓練的關鍵是從幼兒期開始的。我就要求家人跟禾禾、木木說話時一律不許講“兒語”,不許打手勢,不許重複他們的錯誤發音,發現錯誤及時糾正等。從一開始,禾禾、木木在“語言訓練”方面就沒有走過彎路。

通過看書、讀圖培養最初的閱讀興趣,也是學習語言的一條捷徑。現在,禾禾、木木都迷上了看書。常常纏着大人要求“講書”,一講就是半個多鐘頭。

關於注意力集中的長短,我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具體的測驗方法。但相關的實驗表明,在教育環境良好的情況下,三歲幼兒的注意力可以連續集中三、五分鐘;四歲幼兒可集中十分鐘左右,五、六歲幼兒可以集中十五分鐘左右;如果教育得當的話,六歲幼兒可以保持二十分鐘的穩定注意力。

這樣一比較,禾禾、木木的專注力是非常好的。這跟早期閱讀有相當大的關係。不僅如此,圖書看得多了,詞彙量自然也就增加了。比如禾禾、木木最近常冒出些形容詞呀、副詞呀、連詞呀,讓我感到非常驚訝,不知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學會的。

我每天至少有兩次有感情地爲禾禾、木木“朗讀”,平均每次半個小時以上。在關鍵的時候還要適當“提問”,或者要求“複述”,並對其中的故事情節進行“接龍”比賽;有時甚至讓禾禾、木木直接“進入角色”,參與裏面的活動,盡情地“發揮想像力”。這樣一來,還適時地訓練了交往能力,可謂事半功倍。

我還有意多念一些歇後語和繞口令,培養禾禾、木木對語言的敏感性。我的理由是,整個幼年的記憶特點是形象性,孩子識記形象直觀的材料,要比識記抽象的原理和詞彙容易得多。而在識記詞彙的過程中,生動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讓孩子接受。

比如《北京童謠》,禾禾、木木聽得興趣可濃啦,常常笑得前仰後合,一邊聽一邊進行模仿:“快來看呀快來看,黑雞下了白雞蛋;快來瞧呀快來瞧,耗子長了一身毛。”“板凳寬扁擔長,板凳綁在扁擔上。扁擔不讓板凳綁在扁擔上,板凳偏要扁擔綁在板凳上。”“小耗子,上燈臺。偷油吃呀,下不來。叫媽媽,媽不來。嘰裏咕嚕滾下來。”“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作家賈平凹則認爲:“童心是一個作家創作的活力。童心是真摯,是想像力,人的基本要素。泯滅童心,創作將枯萎。”

所以,我沒有急於讓禾禾、木木學認漢字、背唐詩或英語單詞等。因爲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啓蒙,而不是知識或內容的簡單識記、機械學習。恰恰相反,三歲前幼兒的大腦基本上屬於無意識記憶狀態,還沒有形成永久性記憶能力。過早的識記,長大後也就忘了,所以一定要順其自然,不能夠強迫。

記住,給孩子鮮明、生動、有趣的事物,給他們形狀、色彩和空間,這些東西能夠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映,重複多次後就會毫不費力地記住,根本不必“拔苗助長”,犯急躁情緒。

很多書上講過,未滿三歲幼兒的頭腦,還在進行組織構造之中,所以就很容易地將本國語言和其他國家的語言同時裝進腦子裏,因而三歲前的幼兒說外語,就如同講本國話一樣毫不費力。

很多書上還講到,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機,想要學到三歲前輕輕鬆鬆就能學會的東西,就得耗費很大的心力與時間,而且所能得到的效果,還是微乎其微,甚至想要發音正確,以至於會說真正的英語,恐怕都不可能了。

基於這種理論,很多年輕的父母不吝重金,一定要送孩子到有外教的幼兒園。好像有那麼一、兩個外國教師,孩子就一定能夠學會說外語似的。結果怎麼樣呢?由於沒有更大的語言環境,大多數孩子頂多是提前學會幾個外語單詞罷了。

我自己的體會呢?第二語言的學習要在充分掌握了母語的基礎上,否則肯定是“事倍功半”。我在孩子8個月的時候,就買了整套的“洪恩?三隻小豬學英語”,到現在還鎖在抽屜裏,沒有派上太大的用場,因爲禾禾、木木害怕裏邊的“大灰狼”。後來,央視少兒頻道播放“洪恩?GOGO學英語”,可禾禾、木木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不長,基本上只對其中的卡通畫面感興趣,所以也存放起來。

我覺得,任何語言的學習都應着重於培養語感和悟性。至於那些鼓吹“雙語教學”的幼兒園,一方面是因爲收費驚人,家長們反而趨之若騖;另一方面到底能達到怎樣的培養目標,以我的周邊環境和有限的實踐經驗而言,我對此始終是抱有觀望態度的。

(六)從很小的月齡起,我就開始爲禾禾、木木進行朗讀。

每當這時候,他們都目光直視,隨着書頁的翻動而表情豐富起來。我堅信這能調動起嬰兒正在萌生的語言敏感,以及以後人生中語言的全部儲能。我驚訝地發現,緩慢柔美的“語調”果然能調動嬰兒學語的快感以及情緒、情感、理解力和好奇心等。

但我絕不把幼兒園該學的知識提前預習,也絕不把小學課本上的內容放在啓蒙階段來教育。因爲那絕不是什麼時髦的“超前教育”;而千方百計地結合實際情況,培養禾禾、木木的創造力纔是早期教育的關鍵。

爲了教會禾禾、木木數數,我先自個兒溫習了瑪麗亞?蒙臺梭利“育兒課程”,並把一些有關數字的遊戲引入到日常的遊戲中來。比如,每上一節樓梯,我就教禾禾、木木數一數:“1、2……9、10。”到屋裏後,我又問道:“10以後是多少呢?”禾禾誠實地回答:“不知道。”木木則根本不理我的茬兒。於是,我拿出一大把塑料小貓,從“10”之後接着數:“11、12……19、20。”數完後,我又問:“誰學會了?”木木跑開了,禾禾則胡亂接道:“14、17……”我看他們注意力不集中,乾脆作罷。

總之,我一向主張“寓教於樂”,比如“按物點數”和“按圖點數”,或者通過唱的形式進行記憶。但對於某些早教理念中有關“代數”、“幾何”之類的啓蒙並不相信。通常情況下,嬰幼兒喜歡的只不過是一些五顏六色的教具和玩具。

迄今爲止,我已經逛遍了本市的各大書店和圖書俱樂部。每當新書上架的時候,我都會買回一大堆“0—3歲”幼兒圖書來。比如:《0歲book黑白世界》、“小小孩”系列叢書、“冠濱漫畫”系列叢書、“小嬰孩版”的經典童話和睡前故事、“親親寶貝”禮品叢書、“中華兒童背誦經典”、“最好看的天文百科”、“自然王國奧祕”、“兒童想像畫教程”、“楊紅纓親子繪本故事”、“洪恩兒童教育研究中心”開發的系列產品等等。

我還格外注重中西搭配,讓禾禾、木木涉獵一些從國外翻譯來的親子讀本,像捷克的暢銷書“鼴鼠的故事”、韓國的幼兒園創造性思維開發教材“智慧之樹”、日本的“小酷和小瑪的認知繪本”、英國的“聰明豆繪本系列”等。在看似天真簡單的故事中隱藏着深邃的哲學和美學向度,是嬰幼兒文學最基本的藝術智慧之一,也是當代外國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現在,我已徹底摒棄了那些商業色彩極濃的早教班,打算親自爲禾禾、木木開設一些啓蒙課程,包括音樂、繪畫、遊戲、故事等,結合每天的實際情況交替進行。這不是在拔苗助長,而是要抓住關鍵期和敏感期進行適當的教育和引導。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細心地觀察和捕捉禾禾、木木的興趣點,適時地買了“黑貓警長”、“世界地圖冊”、“識國旗?看天下”、“軍事知識”、“兵器知識”、“天文知識”、“軍歌”、“昆蟲記”、“鳥類奇觀”、“彩泥手工”、“嬰兒謎語”、“神奇的實驗”等圖書和光盤。

說真的,很難說清楚哪些書應該在什麼時候閱讀,看得早或看得晚並沒有固定的時間順序。但有一點我深信,禾禾、木木愛看的就一定是好書,這跟單純的知識性灌輸並不一樣;而某些好書,哪怕只看懂其中一、兩個故事呢,也算起到了一定的啓蒙作用,不是麼?

我早就發誓,不會過早地強迫禾禾、木木學鋼琴、練武術、背英語單詞、學奧數、學游泳等。自己年輕時沒接觸過、覺得頭疼、沒有興趣的乃至丟失的夢想,爲什麼非讓下一代去撿拾呢?把遊戲還給孩子們,把快樂還給孩子們吧,把童年還給孩子們!

(七)生平第一次打了禾禾的屁股。

禾禾詫異地回過頭兒,看了看我,竟淚眼迷濛地,張開小嘴兒,哭得稀里嘩啦……頓時,我嚇傻了。我沒想到會是這個樣子,一時半會兒竟忘了去喊他的名字。天知道自己是中了哪門子邪呀?

我昏昏沉沉地出了家門。心想自己真是蛇蠍心腸、是天底下最最失敗的媽媽!

哎,我想自己帶孩子也快帶到盡頭了,等明年秋天,就把禾禾、木木送到幼兒園去。這樣一來,既解放了母親,又解放了我自己。

事已至此,我只能用兜裏的一點零錢,去附近的超市買了平時不準吃的棒棒糖和巧克力,準備硬着頭皮回家去跟禾禾道歉。我必須挽回局面!

到家後,禾禾正在玩手槍。一見我,立刻衝着我開火。木木也跟着哥哥學。

我一把將禾禾攬在懷裏,一迭連聲地問:“寶貝,你還記得媽媽剛纔打你嗎?”

“不記得。”禾禾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手裏的好東西,高興地說:“這是我的,不是弟弟的!”

木木則撲到我懷裏,也爭着說:“這是我的,不是大哥哥的!”

我摸着兩個寶寶的頭和身子,心裏不知是什麼滋味。

擔心在禾禾的心裏留下陰影,我又三番五次地問道:“你還記得媽媽剛纔打你嗎?”

禾禾專心地吃着棒棒糖,絲毫不理會我的意圖。木木則仰着小臉兒,怪聲怪調地說了句:“媽媽,我可喜歡你啦!”

我一楞,既而又哈哈大笑。木木是模仿《黑貓警長》裏一隻喝醉了酒的小吃貓鼠的腔調說的,真是像極了。

可禾禾、木木越不把我的訓斥當成回事兒,我的心裏反而更不是滋味了。

於是,我狠狠地跟自己“約法三章”:第一,永遠不能把禾禾、木木當成盛放自己壞脾氣的垃圾筒,更不能隨便進行懲罰;第二,必要時要勇於說:“對不起,媽媽錯了”,“儘管如此,媽媽愛你們”;第三,跟自己約定好:“一分鐘後請息怒”!以上幾條絕對遵守。

需要注意的是,愛孩子應該是一種持久的行爲,終身的追求。父母們決不能高興時才“有條件”地愛一下,又親又啃的,恨不得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稍不如意了或者孩子偶爾犯了點錯誤,就開始打罵並乾脆當成一個“小出氣筒”……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進行自我修煉、自我完善。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