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7成父親淡出孩子的幼兒教育

7成父親淡出孩子的幼兒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兒教育,應該是父母兩人共同參與。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爸爸缺席孩子的成長,不懂教育孩子。親親寶貝小編提醒各位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愛很重要!

7成父親淡出孩子的幼兒教育

日前,湖南衛視父子親情秀《爸爸去哪兒》熱播。這個堪稱“80後育子樣本”的節目讓網絡上關於親情和爸爸的話題不斷髮酵。 有網友感嘆:“做了10年爸爸了,好像今天才懂得,兒子是這麼需要我,兒子到底在想什麼。”而幾個爸爸和孩子單獨相處遭遇的困境,以及他們的教育方式也在 家長中引發熱議和討論。

  【事件】

  親子節目引熱議 不少爸爸不懂育兒

節目中,沒有媽媽陪伴,爸爸和孩子要進行72小時的單獨出行挑戰,衆老爸直呼Hold不住。這種形式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父子間的親情互動,也讓人體會到爸爸們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這檔形式新穎的親子節目也在網上引起熱議和討論。已經是爸爸的微博網友反思:“整天忙着掙錢,從來都把教育孩子扔給他媽媽,以後一定不再缺 位。”更有網友感嘆:“做了10年爸爸了,好像今天才懂得,兒子是這麼需要我,兒子到底在想什麼。”還有網友在微博許下諾言:“明天,我會成爲更好的爸 爸。”

有網友說,這個節目不光讓人看到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衝突與矛盾,還看到了中國式教育背後種種讓人反思的地方。

網友“西米蘭”說:不難發現,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父親的性格能在一個孩子身上體現,愛心、獨立、樂觀。

“孩子是父母爲人以及教育方式的一面鏡子。”網友“日光傾橙”則說,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父母,爲人父母的都應該從這些教育方式中吸取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調查】

  近七成爸爸淡出幼兒教育

不少人通過這個節目發現,現在的爸爸很少和孩子單獨相處,也不參與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專家認爲,許多父親已經從家庭教育中“消失”。

鄭州一所幼兒園也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幼兒教育中,媽媽的參與程度遠遠超過了爸爸,有近七成爸爸基本淡出幼兒教育,只有33%的爸爸經 常和孩子共同閱讀、講故事。孩子病了,只有25%的爸爸會帶孩子上醫院,大多數時候都是媽媽帶孩子去。而在孩子們中形成的慣性是,遇到困難時69%的孩子 會選擇找媽媽,30%的孩子會找爸爸。

“我們一個月開一次家長會,中間還有觀摩課,但來的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家長。”鄭州一所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他們都給家長髮短信,希望爸爸也能參與到學校活動中,可惜收效不大。

爲什麼父親疏於教養孩子呢?“忙。”不少爸爸的回答都不約而同。

“我們早上七點上班,晚上八點纔回到家。”鄭州市民趙先生說,自己回到家,洗漱、吃飯,一般都九點多了,一般這時候孩子都準備睡覺或已經睡覺了,根本就沒時間和孩子多溝通。

  【專家】

  爸爸要多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中國文化有個誤區,總說‘男主外,女主內’,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總是當‘甩手掌櫃’,把孩子扔給媽媽管。”鄭州教育學會學習心理研究會諮詢師王 海勇說,現在九成的家庭裏,爸爸都是“有身份,沒位置”,和孩子的親子溝通不夠。“不少家庭裏,爸爸只是充當‘救火隊’職責,孩子出了問題父親才管,可管 時才發現因缺乏共同語言,想救火很難。”

王海勇認爲,如果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參與度不高,男孩子容易少了陽剛之氣,變得有點“娘”,女孩會在無形中承擔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像“女漢子”。

“父親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尤其是在孩子12歲之前。”王海勇建議,爸爸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每週至少和孩子溝通兩次,瞭解他們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父親也不妨適當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應酬,與家人每週運動或出行一次,增加與孩子和家人交流的機會

  鏈接

英國的研究人員以英國一些小學作爲試點,創造了許多將爸爸帶進課堂的方式。父親和子女一起野營、學習烹飪和縫紉,甚至一起製作母親節賀卡。他們發現,爸爸越是積極參加活動,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總體表現就提高得越快。

  育子建議

  方式一:

  放手讓孩子從愛哭鬼變身“女漢子”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前後變化最大的屬田亮的女兒cindy。她前半天一直在大哭,可當離開爸爸面對找食材任務時,cindy從“淚崩蘿莉”變身小“女漢子”,不僅照顧妹妹,還自己拎籃子。

“看到田亮女兒各種飆淚,我真是感同身受。”市民張琳說,她的女兒4歲半,和cindy開頭時一樣愛哭、嬌氣。怎麼能放手讓孩子膽大、獨立一點是她最頭疼的問題。

“這個例子說明,孩子的適應能力永遠超出家長的想象。”王海勇說,中國常規教育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敢放手,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下雨天怕淋着,颳風了怕凍着,總是不敢放手。

“教育本來就是一個放手的過程。”王海勇建議,家長可以把握緊的“手”鬆開一點,不要凡事都幫孩子做了,你做得越多他做得越少,他的動手能力越差。

  方式二:

  “爸爸式”正能量讓孩子更樂觀

節目中,林志穎的兒子小kimi抽到了環境最差的3號房,有點沮喪。但林志穎在最無奈的境遇中還能很樂觀,用“爸爸式”幽默的語言和行爲去鼓勵kimi,讓孩子很開心。

“我想,要是媽媽們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會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家長趙女士說,她最欣賞林志穎的這種教育方式,從頭到尾正能量,不抱怨不埋怨,充滿鼓勵。而且她注意到,林志穎每次和Kimi說話都會蹲下來,採用和孩子一般高的姿態,這一點也讓她覺得“應該學習”。

“爸爸在孩子有小脾氣時候,一般不是簡單哄勸讓孩子不哭,而是用更積極的對話模式來交談,這對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很重要。”王海勇說,家庭教育中,媽媽一般比較感性,很容易有負面情緒,而爸爸則更理性,更樂觀,這種影響對孩子很重要。

王海勇認爲,在孩子成長中,爸爸給予的正面引導非常重要,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何種處境下都要保持良好心態,心理素質的錘鍊勝過任何一項技能的培養。

  方式三:

  給孩子安全感讓他們不黏人

節目中田亮女兒Cindy對老爸的黏糊勁兒十足,kimi也因爲要離開老爸林志穎而鬧彆扭。“愛黏人”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之一。

王海勇認爲,孩子過於黏人,家長應該往自己身上找原因,根源可能在於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長應該多審視自己,平時陪孩子時間是否少;和孩子一起時,是否做到了真心陪伴?”王海勇表示,要改變孩子黏人的狀態,家長們就必須做到離開 孩子時,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自己回來的時間。而且,這個回來的承諾必須準確兌現,如果沒兌現,孩子會感到自己被騙,越來越沒安全感。另外,家長們不能遇事 驚慌,儘量給孩子創設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在心靈上能感到安全。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很重要。孩子越小,父親的教育參與越重要。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