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行爲有哪些

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行爲有哪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次送孩子到幼兒園,孩子都哭鬧不止”小美說,剛開始的時候以爲孩子習慣就好了,結果過去一個月了還那樣,有時候她也會跟着哭,但更多時候都是被哭煩了,忍不住就把孩子拽過來打兩下屁股。

小美說:“爲什麼,比他小的孩子三天都能適應,他適應起來就這麼難?!”

其實,小美兒子這種表現就是典型的安全感缺失。類似的表現還有很多,如依戀安撫奶嘴;特別粘人,無論照顧者做什麼都要跟着;喜歡安慰物,做什麼都要帶着,陌生人的地方,喜歡玩弄自己的手指,不善於交際,不善於去說話等等。

什麼是安全感?

所謂的安全感就是讓人感到穩定和可控的感覺。安全感建立好的孩子通常都是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安全感好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則會經常擔心自己遭到拒絕,所以容易焦慮,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

一般說來,孩子0-3歲期間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在此期間,父母尤其是媽媽對孩子的安全感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學上更是認爲,孩子3歲之前,其心理上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在3歲後孩子纔會漸漸區別看自己和媽媽是分別的個體。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而通常情況下,父母以下的幾個行爲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感情不和甚至吵架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無論是吵架還是冷戰,孩子都不知道。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孩子雖小,但是心思敏感。他們對於父母感情之間的細微變化都會有所察覺,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察言觀色”,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將父母的茅盾歸結在自己身上,變得自卑、焦慮、緊張不安。

之前帶過一個小徒弟W,我們在生活中感情也很好,平時相處中瞭解了她很多事情。

W是一個特別青春靚麗的女孩子,畢業於985名牌大學家庭條件也很好,唯一的不足就是沒有安全感——給男友打電話對方沒接,她就會開始胡思亂想。十分鐘不給她回電話或者信息,她就覺得對方不愛她了,一個小時不回她,她就會猜測對方是不是和其他女生在一起。。。。。。而這種不安,完全來自於她小時候的父母關係。

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行爲有哪些

“我記事兒時起,我爸媽就就總吵架。那會兒,我爸總出差,每次回來沒幾天就又走了。我媽一個人,既要照顧我,又要照顧生病的奶奶,然後我奶奶還總不滿意她。只能在我爸回來時和他說,但是他還覺得是我媽亂說。然後倆人就吵,最後我爸回家次數更少了”W說,她始終覺得在她爸爸心裏,媽媽的地位不如奶奶重要。

所以,她“立志”於一定要找一個能夠把她放在心尖上的男友。

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甚至苛刻

可能對於我們很多父母來說,都已經不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了。但是,仍然會有很多父母,會覺得“嚴父”或者“嚴母”更有利於孩子成長或“成才”。

但是,這個“嚴”的程度不知道是否把握得當呢?

動媽之前碰到過一件事——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想和爸爸要一輛小汽車作爲禮物。

結果,爸爸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並且特別嚴肅的訓斥了他,理由是“你這麼大了,不應該玩玩具了,你今天的畫畫了麼?!”孩子特別失落的低着頭看着自己的腳尖,嘟囔着說:“你明明答應過我,生日給我一輛小汽車的”。

孩子爸爸特別果斷地說:“鄰居小朋友不是給你一個了,而且都說了你這麼大了,心思該用在學習上”

最後,那個男孩哭了,眼淚吧嗒吧嗒的掉在地上。但知道改變不了爸爸的決定,用袖子擦擦眼淚什麼也沒說就回屋了。

這個男孩是動媽的一個遠房親戚,論輩分他應該稱呼我爲“姑奶”。後來,他告訴我說,他爸爸從沒給他買過屬於自己的玩具。因爲他在親戚中年齡比較小,可以“撿剩”(別人不玩、不喜歡的玩具給他),所以他一直想有一個自己的玩具,但是爸爸從不滿足他。

他說:“我爸說我大了不能總想着玩兒~”

其實,不僅是給他買玩具的事情。他爸爸心情不好時,也會拿他當出氣筒,發作他的緣由不是“你這畫的是什麼鬼?”,就是“你多大了還琢磨玩?能不能要點臉?”

埃立克森說過,幼兒需要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貫的、可靠的愛,纔會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是,在這個孩子這裏,他爸爸就是主要照顧者,他能得到的最多的就是嚴厲。

對孩子說謊

這個是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也是最容易出現的行爲。比如說,孩子怕打針,有的父母爲了先穩住孩子就會對孩子說“我們是去公園玩,不去打針”或者說“打針不疼,一點都沒感覺”等等。然後到了醫院、打了針,孩子會知道“原來你們是騙我的”、“原來打針是疼的”。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最信任的父母也是不可信的。而正常來說,一個孩子對社會或者說對世界的第一感受就是來自於父母的。一旦他們對父母的信任感產生懷疑,就會影響他們對社會的安全感和自身安全感的建立。

強迫孩子適應“分離”

心理學認爲,孩子在6~8個月左右時會出現分離焦慮,到1歲半時達到高峯。這是因爲,孩子沒有“客體永恆性”的意識。

所謂“客體永恆性”,即兒童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

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內,孩子會特別恐慌和媽媽的“分離”,因爲媽媽“不見了”對他們來說意味着媽媽“永遠消失”了。

而這個階段,也正是媽媽們產後迴歸職場的階段。所以,孩子在發現媽媽出門上班時,都會嚎啕大哭,不讓媽媽走。而媽媽們爲了保證上班不遲到,也爲了避免孩子哭鬧,都會偷偷的走掉。

這樣一來,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就會被,對分離就會有恐懼。以後的每一次分離,對於孩子來說都會是一場噩夢。而這也正是小美的兒子每天上幼兒園必哭的原因。

如果孩子安全感已經被打破,怎麼修復?

雖然說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但是並不代表錯過了這個時間孩子的安全感就不能被重建恢復。所以,有上述行爲的父母也不必太過擔心。

父母應該先分析孩子現在的整體情況怎麼樣,是已經特別沒有安全感了,還是剛剛有些自我懷疑呢?

如果孩子只是略微沒有安全感,缺乏信任,父母可以通過積極的迴應孩子的感受和心情,來彌補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積極的,“只要你需要,我就在”的堅強後盾。

如果孩子是嚴重缺乏安全感,父母也不要焦慮,正常看待孩子,積極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不失爲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總之,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人格健全的保障。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安全感,積極爲孩子的安全感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