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這些行爲都和安全感有關

孩子這些行爲都和安全感有關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父母們操心的大多數問題,不真是“問題”,而是孩子成長必須要面對的一道道關卡。所以,這篇稿子,我站在寶寶們的角度,講了一次故事,以便父母更輕鬆地讀懂孩子的世界。因爲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同樣是安全感缺失,有的孩子表現爲退縮,而有的孩子則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

吃手口脣依戀我叫甜甜。快一歲了。幾乎要學會走路,但我還不想太快學會。我更喜歡吐舌頭和吃手指。奶奶說,我的指頭上有蜜。

我一直認爲,媽媽的奶頭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斷奶那天,我的心裏空空的。連續幾天,大人都給我塞替代奶嘴,我才發現,我真的要與媽媽的奶頭告別了。我的嘴脣不會再有媽媽帶來的柔軟和溫暖的感覺,我怎麼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我經常感到,即使不餓,也會突然想允吸。我想告訴媽媽,但我不知道怎麼表達。我把自己的半個拳頭塞進嘴裏。但每次這樣做,都會被媽媽制止。我不明白媽媽爲什麼要這樣做,我只是覺得吃手指心裏很舒服。我希望媽媽理解我。

吃手這個行爲,第一次出現一般是在孩子3個月前後。吃手是寶寶智力飛速發展的表現。因爲通過吃手,孩子學習和感知到:原來,“嘴”裏吸吮的那個東西是自己的“手”,而“手”也感覺到那個正在吸吮的是“嘴”。

如果此時寶寶被禁止吃手,口的行爲慾望就會被壓抑下來。不但可能會在寶寶長大一點後出現“吃手”的復潮,甚至會導致寶寶成年後出現“口脣期固着”的問題。很多成年人抽菸、不停嚼口香糖、愛吃零食等問題都和口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有關。

所以,父母不要太擔心小寶寶吃手。如果寶寶的口脣慾望得不到及時滿足,口脣的敏感期就會延長,從而妨礙安全感的建立。

在甜甜的意識裏,她或許不明白手髒與生病的聯繫,但是媽媽的語氣會讓她無所適從,甚至會讓她不喜歡自己的身體。而媽媽強行制止甜甜吃手的行爲,可能造成寶寶的逆反心理,強化這一行爲,延長持續時間。事實上,寶寶吃手反而還有一些好處:鍛鍊手眼協調能力、培養自我認知能力和運動能力等。

兩歲以前,寶寶吃手,父母只需注意寶寶的手部衛生。兩歲以後,寶寶仍然手不離口,就需要找一找原因。內向、自卑的寶寶可能因爲抒發內心的壓抑情緒,或者由於寶寶體內缺鋅。對於寶寶的心理需要,父母需要花時間多陪寶寶,講故事、做遊戲等,將寶寶的注意力從手上轉移開去。同時,父母要多表達自己的愛,多抱多親寶寶,讓寶寶從身心上感受到親人的愛,從而幫助寶寶對周圍世界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認生陌生人焦慮我是胖胖,男生。我剛學會走路。所以最近,爸爸媽媽經常帶我出門遛彎兒。但是,我並不喜歡出去,尤其不喜歡和爸爸一起出去。一路上,他不但不抱我,還讓我叫這個叔叔,那個阿姨。那些陌生的臉,總讓我感到害怕。

有一次,一個大鬍子叔叔,看見我特興奮,我稍不留意就被抱在他懷裏了。頓時,我又踢又鬧。後果很嚴重,爸爸揍我了。我呼天搶地地哭。雖然大鬍子叔叔勸說爸爸住手了,但我還是不喜歡陌生的叔叔抱我。我討厭他們。

父母們常說的認生,學名叫“陌生人焦慮”。隨着孩子運動範圍擴大,開始接觸到外界後,一般是在7個月後,陌生人焦慮就開始了。陌生人焦慮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正常現象,媽媽不要將“認生”和膽小、內向等性格特點掛鉤。隨着寶寶的成長,到1歲半左右,認生的情況就會好轉了。

寶寶的“陌生人焦慮”,可謂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首先說明寶寶已經形成了對親人的依戀,第二說明他已經能夠區分熟人與生人,自我保護意識開始萌芽,能夠避免從不友好的陌生人那裏受到傷害。這也是寶寶認知能力發展的一種表現。見到家人就高興和興奮,因爲寶寶知道親人能帶給他歡樂和安全,而陌生人是未知數,寶寶當然會擔心、害怕和焦慮。

當孩子處於“陌生人焦慮”的敏感期,家長需要科學處理。故事中的爸爸打胖胖,可能導致消極結果,甚至阻礙到孩子以後的社會交往活動。其實,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需要強求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只需給孩子呈現出禮貌的交往方式,讓孩子逐漸感受到他人的友好,這樣,孩子就會記住並模仿,建立起對他人以及未知世界的信任感。

只要媽媽分離焦慮媽媽要上班了。這是前幾天我得到的消息。姥姥告訴我的。我隱約地感覺到有不好的事情要發生。媽媽要離開我?媽媽要到哪裏去?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媽媽走了我怎麼辦?

我剛1歲半。我想媽媽不上班。

媽媽上班第一天,我就抱着她的腿不放開。媽媽說上班掙銀子,給果果買洋娃娃。我說不要洋娃娃,我不花錢,我只要媽媽。媽媽緊緊地抱着我,我哭溼了媽媽整個後背。

終於,媽媽還是去上班了。走之前,媽媽說她愛我,一下班馬上就回家。媽媽平時一貫信守承諾,我覺得應該相信她。

孩子這些行爲都和安全感有關

剛出生的小寶寶覺得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隨着寶寶逐漸開始意識到媽媽和我是兩個人,因爲媽媽離開而出現的分離焦慮也就隨之而來。出現分離焦慮是正常的,說明寶寶的心智發展又進了一步。

第一次分離焦慮大都出現在媽媽結束產假去上班的時候。通常到寶寶10個月左右就會自行緩解。但有些寶寶由於從小就是媽媽一個人帶,沒有其他看護人的參與。這樣的寶寶往往更加依戀媽媽,分離焦慮的問題會更嚴重,有時甚至會持續到1歲左右。

故事中的果果正處於典型的“分離焦慮”階段。故事裏的媽媽對寶寶說明了離開的理由,並且說到做到,這讓果果的心理有一種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從而能夠有效幫助寶寶降低焦慮。如果媽媽在離開期間,爲寶寶提供一個充實而有規律的環境,會更有利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

“分離焦慮”的產生由依戀引起。寶寶對媽媽的依戀,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正是有了依戀,與媽媽分離纔會焦慮。因此,滿足依戀,正確引導寶寶獨立,才能幫助寶寶順利走出“分離焦慮”。

首先,媽媽最好親自撫養寶寶,讓寶寶充分感受到媽媽愛自己,願意時刻陪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其次,媽媽對寶寶的承諾,一定要盡力兌現。實在不能兌現的承諾,要真誠道歉和及時彌補。另外,媽媽與寶寶在一起,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的心態,放慢節奏,不要催促寶寶。還有一點很重要,媽媽要勇於放手,鼓勵寶寶獨立完成事情。一個自信有安全感的寶寶,一定有一位仁愛又智慧的母親。

我怕媽媽不要我遺棄感

媽媽生氣了。在大街上,媽媽對我說,你不走,我走了,你這麼不聽話,我都不想要你了。我使勁哭着,緊緊追趕在媽媽身後。

我擔心媽媽真的不要我了。

我很害怕。雖然後來媽媽不生氣了,可能媽媽是假裝生氣。但是媽媽的那些話,在以後的很多天裏,我還能清楚地記得。

一天晚上,我睡不着。我聽見爸爸和媽媽在說話,說得很快,聲音很大。我聽見媽媽在哭。我覺得很緊張,四肢發抖。我也忍不住哭了。

我害怕爸爸和媽媽這樣說話。他們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是不是想把我送人?媽媽不要我該怎麼辦呢?我怕媽媽不要我。

故事中的孩子時常出現“被遺棄感”。顯然,這樣長期處於一種焦慮狀態的孩子,難以發展出良好的安全感。這位媽媽與寶寶的交流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難發現。我們原本只是想震懾一下寶寶,卻忽略了寶寶的心理感受。孩子卻會因此長期生活在驚恐當中。這種“被遺棄感”的危害,絕對不亞於真正的遺棄。

孩子的遺棄感一方面來自於母親的輕率,還有一方面來自於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關係不睦的家庭,孩子的情緒勢必受到不良氛圍的影響。父母的不融洽,會讓寶寶失去方向一致的周密照顧和關愛,其中的分歧,讓寶寶無所適從,從而失卻安全感以及對外界的信任感。這樣的孩子容易焦慮、緊張、害怕,長大後心理也會留下陰影。在社會交往中,孩子顯得自卑、孤僻、悲觀,難以駕馭人際關係等等。

因此,爲寶寶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是父母們最大的責任。媽媽對寶寶保持完全的耐心,無論寶寶做錯什麼,都要讓寶寶知道,即使我做錯了事,媽媽也是愛我的,不會嫌棄我,更不會把我送人。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避免爭吵。當孩子想知道“我從哪裏來”,不要隨意告訴孩子是撿來的,而是以一種巧妙有趣的形式告訴他。當然,更不要使用遺棄、送人等字眼去嚇唬寶寶,這種玩笑真的會讓寶寶很受傷。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淨的。作爲家長,我們需要更加細緻而智慧地呵護他們的心靈成長,以科學的方式培養孩子心理能力的全面發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