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作爲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清除內心情緒的髒東西

作爲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清除內心情緒的髒東西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的苦惱:孩子不說話,只是發脾氣,我該怎麼辦?我的孩子是一名小學生,好像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問他,他卻不說。詢問過老師,說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但孩子卻無端向弟弟發火。只因弟弟說要向媽媽告狀,孩子竟然把書扔掉了,真是話也不說就胡亂發火。

我只是問了一句“做完作業了嗎”,孩子便十分不耐煩,“咣”地摔門而去。問他什麼都不說,只是變得越來越粗暴,我不知該怎麼做了。孩子究竟爲什麼會這樣呢?

孩子爲何產生這種行爲?

如果在沒有發生特別事情的前提下感覺孩子的行爲出現異常,這就要考慮一下孩子的內心了。媽媽需要靜下心來,一點一點釐清孩子哪裏不適。也許是某些未被清理的、情緒上的髒東西正在折磨孩子的心靈。

如果孩子在心靈上是健康成長的,即便有不開心的事情也不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當然,發脾氣和大哭也是可能的。但他們會迅速一五一十地回答媽媽的問題,可以通過對話表達爲何難過和擔心。只要一點幫助,孩子就能進行自我安慰,也能成熟地表達自身感情和想法。若非如此,一定有什麼東西在內心深處藏起來折磨孩子從而引起了不愉快。

作爲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清除內心情緒的髒東西

隱藏在孩子心裏的那些東西

觀察孩子的心靈要從除去他們內心情緒的髒東西開始,先來確定孩子的內心世界究竟有什麼髒東西吧。心理治療這項工作正是通過直面過去的傷疤來進行治癒,使其不再疼痛,繼而用全新的幸福記憶重新把內心填滿。不要因爲發現是媽媽的錯就假裝不知而回避孩子的創傷,掩埋只會使創傷腐爛,加重孩子的病痛。充分露出創口並且給予醫治和照顧,孩子會從創傷中得到認識,繼續成長。

有一種情形是與朋友見面聊天,內心得到疏解。但還有一種情形是不快的情緒再次反覆,反而覺得痛苦或是白白交流。如果覺得內心確實暢快了、交流溝通做對了,那一定是有人原原本本地接受了自己的心靈,並且給予了安慰和共情。這一點十分重要。那位朋友扮演的正是心理商談師的角色,他所做的正是治療性的介入。

情緒上的髒東西必須靠治療性的介入才能盡數洗去。在這項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幫助對方在不知不覺間發現心裏已經被舒暢的情緒填滿。貿然突進會讓孩子在心裏建立更堅實的防禦牆。因此不要着急,不妨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裏充分逗留,幫他們乾乾淨淨地清理心靈的髒東西。

孩子期望的與媽媽應給予的

內心有積壓創傷的孩子期望的東西很簡單——即使不說,媽媽也能瞭解自己的內心。但這並非易事,不說又怎能瞭解呢?因此需要媽媽有共情能力。

共情大致可分爲情緒共情、認知共情與表達共情3大方面。情緒共情指的是理解他人情感並且感同身受的情緒性要素;認知共情指的是在某些情形中理解他人觀點、理解他人之所以那樣思考和感受的認知性狀態;表達共情指的是將內在的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用語言及行爲表達出來的交往能力。

簡單說來,共情能力就是:理解孩子感受到的情感和基本情緒,理解、包容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孩子產生感想的原因,再將理解消化過的情緒、認知共情表達給孩子的能力。有人也許只擅長情緒共情,也有人只擅長認知共情。

衆所周知,校園暴力的施暴兒童缺乏情緒共情能力,所以,施暴兒童會說自己不知道被打的孩子會疼,也會在折磨小動物和朋友時表現出快樂的神情。情緒共情能力缺失就會表現出支配和虐待他人的傾向。

由於大腦未發育成熟,孩子的認知共情能力尤其脆弱,所以會發生錯誤理解表情這類事情。他們可能將他人的一般注目視爲怒視而發火,也可能誤認爲朋友只討厭自己。這是認知共情能力不足,無法通過他人的表情、語氣、態度等理解其想法以及掌握情況。這容易導致朋友關係出現矛盾,也可能因不能對不同的社會環境採取正確態度而成爲集體排斥的對象。

媽媽通常認爲自己與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好地進行了共情。但有的媽媽雖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卻對孩子身處的環境與孩子的想法缺少感覺。有的媽媽可以很好地理解社會性狀況,卻不能及時反應過來孩子的情感和情緒狀態。還有的媽媽能做到情緒共情、認知共情,卻完全不向孩子表達,導致孩子非常孤獨和悲傷。同時,孩子很有可能照搬媽媽缺乏的那種共情能力。

媽媽應該瞭解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共情能力,並且加倍努力完善欠缺的部分。對於想要好好培養孩子的媽媽而言,共情能力是必要條件。有研究表明,在孩子的胎兒期和嬰兒期,媽媽表現出的共情能力對孩子的發育有重大影響,在給孩子開展心理治療前必須要先準備好媽媽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可以是與生俱來的,也可以在後天通過練習獲得。逐漸練習下來,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成了會共情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