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放下對錯批判,軟化“刺蝟小孩”

放下對錯批判,軟化“刺蝟小孩”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爸媽很頭大】

青少年轉大人症狀:就愛唱反調

我只是想法跟你們不一樣,想做自己難道也錯了嗎?“兒子一向跟我們很親,上初中後,就不怎麼願意跟我們出門了。我預測親子相處的時間會愈來愈少,就想明年他初中畢業,我和太太請兩個月假,全家一起去環遊世界一週。我很興奮的跟他講這個完美計劃,沒想到他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我不要去’??”

“感覺女兒只要是我和她爸爸建議、講的話,她就是要反對,即使她自己也提不出更好的計劃或建議,她就是不願意採用我們的。我很挫折,也很受傷,我從來不是很權威的媽媽,也沒有要她一定接受我的意見,只是想跟她討論,但看到她像刺蝟一樣,我真不知要如何跟她相處?”

“目前最大的困擾,就是初三的兒子非常叛逆,與長輩講話很大聲,理直氣壯覺得自己都沒錯,都是別人的錯。我軟硬兼施,都無法讓他心平氣和與我對談、接受我的建言。每每母子倆溝通到最後都是不歡而散,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女兒初三老愛頂嘴。有一次她耳朵上掛着一條長墜子,我說,那好像掛一條狗鏈一樣有夠難看,她竟然回嘴說:‘我覺得很好看!’我很生氣,快考試了,她還有心情搞東搞西,問她學校怎麼會準她這身打扮?她竟然甩門跑進房間去??”

“兒子從小都是我親自接送上下學,一星期最少親自下廚三次,也常一起吃飯、聊天。我一直以爲滿足所有他的需求,除了因他成績不理想送他去補習之外。但他從高年級起就不服輸、不交功課,現在初二更變本加厲,態度不屑,我已經忍無可忍,感覺快瘋了??”

放下對錯批判,軟化“刺蝟小孩”

【專家來解惑】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在急速抽長、心靈強烈震盪的過程,性情、看法與言行都會和孩提時期明顯不同,因此“青春期”這個名詞有其特別的標記。反映在言行上,常讓父母不知如何面對。看到孩子大剌剌、吊兒郎當的樣子,大人就想糾正;看到孩子的不足,慣性的就想幫助他;想跟孩子談,他就有防衛感。該怎麼做纔好呢?

叛逆,只是想證明自己長大

當孩子強烈說“不”,或是以行動表達意見,其實是一種掙脫權威宰制的訊息,是爭取獨立的面貌。這樣說並非允許孩子的行爲,只是先理解孩子,知道這是獨立的某種表達,便不會被挑起情緒,一味想否定或壓制孩子。

我邀請父母們回憶,自己當年經歷青春期,男女第二性徵初次出現時,心靈有哪些變化?是否尷尬?是否困惑?是否總有一股莫名的情緒竄流?

我再邀請父母思索,這些所謂的叛逆言行,是否在自己青春期時也發生過?那時,如何表達與父母師長不同的意見,又如何堅持與放棄己見?心靈也有忐忑不安、忿忿不平的經驗嗎?當時哪些人迴應的方式是受用的?哪些人的迴應卻是讓人受傷的?

回想我的青春期,來得很緩慢,不像同儕一般狂飆。當同儕抽菸、打架、蹺家與交女朋友,我只是在家裏和父親吵架、關起門來將音樂放得很大聲、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彷佛想證明自己長大了,莫名有想叛逆的衝動。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便不愛和家人一起旅行,每當全家出遊數天,我堅持一人留在家中,如今查看旅遊舊照片,全家福都獨缺我一人。並非我不愛家人,而是青春期特別想要“自由”與“孤獨”的空間,對於家人的集體行動感到束縛。獨處於家中,我反而會想念家人,也想試着和他們一同出遊。

如今想來,那種潛藏體內的騷動,有時來得莫名所以。比如我會要求買奢侈品,因爲被拒絕而忿忿不平;對某些話題顯得激動,情緒很難平復,面對親近的家人尤其如此;特別關注朋友的動向,情緒受朋友影響甚大。

我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家人分食水果,我認爲爸爸不公允,將較好的部分分給弟弟。我因此和家人嘔氣,爸爸徵得弟弟同意,讓我們互換水果,我卻因此更憤怒的向爸爸與弟弟嗆聲。其實,我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如今回頭審視這段過程,覺得自己脾氣不好,尤其是青春期情緒更是浮躁。但爸爸並未指責我的情緒,他自己也不停留在那個情緒之中,讓我內在有機會發生轉化。這也讓我思索,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重要的不是對與錯,或者解決問題,而是讓孩子心中莫名的情緒沉澱。

外表叛逆,其實內在渴望連結

很多青少年外表叛逆,其實他內在很受傷、很渴望情感上有連結。我在新加坡、臺灣演講,不少青少年來求助,他們在家叛逆、在學校跟老師嗆聲,有時找不到出口,內在常會感到缺乏自我價值。

小安就是這樣的女孩,重心轉移到朋友身上,一旦和朋友出現裂痕,任何的說理與安撫都幫不了她,因爲她在獨立與尋求慰藉間困惑,看不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我沉靜的問她:“你會和小安當朋友嗎?”她停頓一下說:“不會,因爲她很不OK。”因此,我常滋養青少年的內在,讓他感覺被認同、接納與被愛,我要他記得那種溫暖、被支持的感覺。

青春期的孩子,從意識上開始獨立,在調適意識與言行時,會變得比較尷尬,彷佛是不協調的鐘擺,有時候疏離、有時候叛逆、有時候又顯得一如往常。看在父母眼裏,孩子可能不再是乖乖牌,也不再如過去親暱,語氣經常帶着憤怒,言行有時不能爲人理解。

要陪着孩子成長,父母需要轉換思維,以一種獨立的眼光、接納的態度,看待孩子的發展。

因此父母過去對待孩子的方式:給予建議、訓話式教養、單向命令,或是以獎懲回饋孩子的方式,可能收不到以往的效果,反而會遭到孩子回以頂嘴、不在乎,甚至情緒性的表達。孩子頂嘴時,父母不妨視爲成長中的“必然”,視爲孩子表達意見的練習,因爲孩子不再仰着頭聽令,他們長大了。父母在迴應時最好停頓一下,嘗試探索較好的迴應方式,也會幫孩子學會沉澱情緒,學習獨立。

先包容情緒,再傾聽他的想法

我常引導青少年,但我不常說教,常傾聽、探索他們的意見,同理他們情緒之後,再簡單告訴他們想法或規則,並不爭論對錯,言談中不與孩子們功課掛勾,通常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和長輩說話大聲,我通常會深呼吸,讓自己內在穩定平靜,靜氣的對他說:“我知道你很生氣。”說完以後,停頓久一點,不跟隨他的迴應與否起舞,此舉便是同理情緒的做法。若是狀況許可,再問他生氣的原因。此時傾聽與探索必須同時進行,避免灌輸他觀念,因爲灌輸收不到父母要的效果,往往淪於爭辯對錯,而且孩子大概聽過很多次了,也不會改變。

傾聽完之後,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不過你對長輩的態度,我並不認同。但我欣賞你願意說出來。”請父母的對話,停留在這兒,其餘留給孩子內在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