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合格的父母都常常做“知易行難”的事

合格的父母都常常做“知易行難”的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那天去幼兒園接桐桐放學,聽班主任陳老師反映,他在排隊時故意推倒了前面一位小朋友,還好對方只是膝蓋碰紅了,沒什麼大礙。陳老師當時批評了桐桐,讓他跟那位小朋友道歉,桐桐當時不太樂意,最後勉強配合。

我聽完點點頭,儘量放鬆,蹲下看着桐桐問:知道錯了嗎?

他點點頭,一直看着地面,很不好意思。

我繼續說:“排隊是很嚴肅的事情,推人是很危險的動作,對方很容易被推倒。摔倒疼不疼?桐桐也很怕,對不對?”

桐桐這才望向老師,眨眨眼說:老師,我知道錯了,下次不推人了。

老師釋然地笑笑:沒關係,明天早些來上學。

回家的路上我們換了開心的話題,他牽着我的手蹦蹦跳跳。

後來我靜心琢磨了下:事件的主角應該是桐桐和那位被推的小朋友,而現在是我和老師幫桐桐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方式看似最省時省力,他貌似知道錯了,但是,好像沒有達到“吸取教訓”的效果,更別提“善後”。

晚飯後,我跟桐桐商量能不能以畫畫的形式做一個道歉卡送給那位小朋友(剛好桐桐最近也很喜歡塗鴉畫畫)他摩拳擦掌興奮地說:好啊,好啊。

我先問他的想法,比如小朋友喜歡什麼?你最想畫什麼?

他興致勃勃地說了好多:棒棒糖,小車車,汽球......

聽完了他的想法,最後我建議說:你還希望跟他做朋友,對吧,那我們封面畫拉拉手,好嗎?

就這樣,他來當設計師,我當助手,在樂滋滋,慢悠悠的你一筆我一畫中,致歉卡終於做好了。

致歉卡圖:

合格的父母都常常做“知易行難”的事

第二天,桐桐在老師的陪同下交給了那位小朋友。兩個小傢伙“重歸於好”。

經一事長一智,每件事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結果卻千差萬別。我謹記了父親以前常常說的那句:泥 水匠整(建)門,過得了自己,過得了別人。我希望孩子也漸漸能領會。

還有那次,照常接桐桐放學,我細心覺察到他有點不高興。我還是用習慣的口吻問他:今天有沒有什麼事想跟媽媽說。

他遲疑了一下說:“媽媽,有件不好的事想告訴你。”

我故意睜大眼望着他,假裝跟他一樣的心情。

他繼續說:“我今天把老師貼牆上的字畫撕壞了。”

我說:“哦,那你受批評了?”

他點點頭,嘟起嘴。

我說:“明天媽媽跟你一起跟老師道歉,然後你要學着把它粘回去。好嗎?”

第二天,我們一起找到老師,先跟她道歉,最後在老師的幫助下(其實桐桐就當了個小助手)把字畫重新貼回去。

真正讓孩子知錯,不僅僅說“對不起”不僅僅承認“我錯了,下次不這樣了”。的確,對於3歲小孩,他還理解不了我們的用心良苦,但起碼要讓他知道,傷害別人或者挑戰規矩後都要承擔後果,要學着去補救。

合格的父母都常常做“知易行難”的事 第2張

三字經裏:養不教,父之過。但不可否認,父母有時也缺“教育”。

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經常會在超市裏看到有的小孩私開包裝,偷嘗食品,或者隨意把東西亂放?我們通常皺皺眉頭就過去了,漸漸也都司空見慣,甚至有的大人都參與了其中(美其名曰“試一試再買才公道”),可這是商場,超市啊,你之所以選擇這裏,無非是喜歡它比市場“高級”一些,不是嗎?所以,既然選擇了,就請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

每個商超都有文明規定:

1)瀏覽商品時,保持安靜,不大聲說笑。

2)挑選物品時,輕拿輕放,看後放回遠處;如果手有污漬,應避免觸摸商品,尤其不可觸摸食品。

3)非試食區,禁私自拆封或者試吃食品。

4)使用商場手推車時,注意停放位置,避免堵塞通道,用完應停放到指定位置。

5)結賬時,自覺排隊。

這一直都是“隱規”,公道自在人心

試想,如果商場哪天用鮮紅的大字明文規定四處張貼,我想肯定會遭來大衆狂噴:當我們是小孩還是弱智?這些規矩誰不懂?

那麼請問這“明知故犯”的背後是上帝在給你撐腰嗎?(有句生意經叫“顧客是上帝”)

我們一邊在教孩子文明,自己卻在演示着“不文明”。還有部份家長覺得自己家的就是熊孩子,不聽教 ,就只能讓他“自生自滅”。試問,誰能比父母更懂自己的孩子,他不是不想聽,有時候是看着大人說一套做一套,不如不聽罷了。還有的家長會說那是孩子的天性,他只是玩玩而已,請問那個經典的故事裏“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也算玩嗎?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領路人,精神導師。他們的路,由 他們自己走,沒有錯,但我們不能眼睜睜看他掉坑也不拉一把吧。是不是能在他能力和經驗都尚淺時,給他提供幾個有用的錦囊,或者在跑偏時幫他扶正一下呢?

最後追根溯源:父母先得有良好的個人修養,還要有一顆不斷學習反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