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日,超市裏遇到一個媽媽帶着一個小男孩,看到我突然問,你是Tony的媽媽吧,你家孩子真是太懂事了。他經常在我家玩,是我見過最有分寸的小孩了。

作爲經常被投訴“淘氣鬼”的媽媽,暗爽很久。

這件事情上,我對這個淘氣包還是有信心的。

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們,千萬不要對號入座,我不針對任何一個孩子,只希望分享一下我的體會,和“小白鼠Tony”的成長。

★ 哦漏,熊孩子 ★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前幾日,跟一姐們兒聊天,說她兒子又闖禍了,去別人家做客用彩筆把人家白色的傢俱畫成了抽象派的“花傢俱”。

這已經是繼,掰斷小夥伴的娃娃,把薯片倒在被子裏之後,第三次弄得灰頭土臉,不歡而散了。

先不說賠償,兩家的情分算是畫上了一道不可彌合的裂痕。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怎麼安慰她。

因爲我也還記得,她兒子來我家,一個不留神就鑽進衣帽間,整個衣帽間就像被炸過一樣,所有的衣服扔滿地,讓我頓時有一種想掐死這孩子的衝動。

那一整天,她不停的在制止,不可以做這個,不能幹那個,把這個放下,把那個收好。甚至幾度要動手。

不僅是她累得夠嗆,連我都神經緊繃。

終於熬到吃完飯,她匆匆帶走了孩子。

我頓時鬆一大口氣。

在我們共同的圈子裏,她和她的孩子,已經被好幾個朋友拉入了“邀請”的黑名單。

她沮喪至極。

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可以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另一方面,她的孩子總是闖禍,以至於帶他去別人家,風險極大,提心吊膽。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第2張

我問她,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覺得你兒子沒教養?

猶豫了半天,其實我自己也這麼說過他。

那如果別人說,你兒子沒教養,你會怎樣?

她不假思索,我不允許別人這麼說他,我會怒,你纔沒教養,你們全家都沒教養。

她說,我真的很努力,卻不知道如何讓他變得懂事點。

? 撕掉“教養”的標籤

“熊孩子”缺教養的話題,在網上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從孩子的天性、教導的方式、到父母的言傳身教,甚至是“收拾”熊孩子要適度,都爭論得面紅耳赤。

我認爲,教養是個大課題,包括了生活方方面面的言行舉止。

成年人都很難拍着胸脯保證,事事有分寸,時時有教養,更何況孩子。

很多時候,大家變得言必提“教養”。看到不妥的行爲,脫口就是一句“沒教養”。

被貼“沒教養”標籤的孩子家長瞬間被激怒,即便真的覺得孩子行爲不妥,也會爲這句傷人的話奮起反抗;

而貼標籤者,則突然找到了合適的理由,把這個沒教養的標籤從孩子身上,繼而擴大到父母身上。

戰鬥一觸即發。

那,換一種說法。

做客也是一門學問,你兒子需要好好學到底怎麼去別人做客。

對這種說法,她欣然接受。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第3張

那2-6歲的孩子,怎樣才能成爲招人喜歡的小客人呢?

⊙ 需要一點儀式感 ⊙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第4張

在西方,去別人家做客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事情。

預約到訪時間,精心準備禮物,穿得體的衣服,甚至很多聚會都還會設置一些主題。

不管是主人,還是客人,都把去家裏做客看成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社交方式。家長會從小就教導孩子們做客的禮儀。

但,中國人對於串門通常定義的都是吃飯、好玩、侃大山,隨性的成分比較多。很少父母會,把“做客”作爲一個需要反覆練習的課題,教給孩子。

我們聽得最多的話,大概是,誰誰誰家有什麼好玩的,特別有趣,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就出發了。

也正是因爲家長的這種心態,讓孩子們也把做客簡單理解爲“去別人家玩”。

缺乏儀式感,就很難認真對待。

當你把“做客”當成一個重要的社交儀式來對待,孩子自然也會用認真和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它。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第5張

學習 做客之道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第6張

2歲的做客禮儀

只能在客廳活動,不去臥室、衣帽間、書房。

東西輕拿輕放,不扔,不撕,不用力掰。

2歲孩子,主要是限制活動區域和減少無意識的破壞性行爲。

孩子太小,父母要做更多的準備工作。

比如,帶一個孩子喜歡的可以安靜玩的小玩具,這樣可以減少他沒東西可玩到處亂摸亂碰;

比如,帶上他吃飯的圍嘴,和他自己用習慣的小勺,吃飯的時候就不會弄得到處都是;

比如,在他忘記了跑到主人臥室去的時候,提醒他回到客廳。

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非常重,看到沒見過的東西都想摸一摸,擺弄擺弄。相信邀請你做客的朋友也能理解,作爲媽媽,跟他一起溫柔的研究那些孩子感興趣的小玩意兒就好了。

我記得,兒子兩歲的時候去他乾媽家,對一個很藝術的落地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阿鐵陪着他坐在地上從插頭到燈泡,從造型到顏色,仔仔細細研究了個遍,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不會像個搗亂鬼一樣。

他爲了擺弄牙籤盒,弄撒了滿地牙籤,又安安靜靜地一根一根的把它們撿起來,放進去。可能牙籤是弄髒了,但主人們並不會因此對這個孩子有太多苛責。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第7張

4歲的做客禮儀

餐桌禮儀,不挑、不剩、不灑。

禮貌用語,請、謝謝、不客氣。

不翻抽屜、櫃子、冰箱。

4歲的孩子,引導他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自我控制。

把基本要求和規則,明確的給孩子一條條的列出來。

可以在家玩情境帶入的遊戲,讓孩子輪換着扮演主人和客人,家長把正確和錯誤的示範,演示出來。

他會對“做客”這件事情,有更切身的體會,而不僅僅是父母再三叮囑的幾句話。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非常強,伴隨着牴觸的心理也很明顯。尤其在面對批評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的呈現出一種“越阻止越不合作”的行爲模式。

要儘量避免在做客過程中,頻繁地批評,阻止,甚至責怪。

給一些正面的激勵,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表現欲。

我和兒子,最初就有一個約定的小手勢,兩個人之間的祕密暗號,在不被其他人發現的情況下隨時給予他肯定和稱讚。對這一點,他非常受用,總是會時不時的看看我,在得到肯定之後,他對行爲的控制往往超常發揮。

久而久之,我們不再需要暗號,一個眼神就能達到效果。

實在是需要批評的時候,我會把他單獨的叫到角落裏,讓他冷靜一下,並重申出門前的幾個約定。

切記不要用過激的言語,不管是引起逆反,還是脆弱掉淚,都會影響聚會的愉快心情。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第8張

6歲的做客禮儀

用餐不吧嗒嘴,餐後收自己的餐具

愛惜玩具,結束收拾好;

耐心等待,不催促,不插嘴。

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體驗社會角色,需要遵守社會規則。

通過從2歲開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也完全能適應“客人”這個角色,並且也具有了最基本的行爲規範。

這個階段,主要鼓勵孩子在做客過程中,提高主動社交能力。

而父母最大的作用,就是在過程中,不經意的給他們創造一些展現自我修養的機會。比如,請他幫忙去拿一下餐具,比如,提醒他收拾好玩具等等,看起來輕描淡寫的一句,其實孩子如果做到了,會給人很好的教養的感受。

別忘了,事先跟孩子約定好。

孩子們會從這種看起來有點刻意的展示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繼而慢慢內化成自然而言的行爲習慣。

帶孩子做客是個技術活,無關教養! 第9張

教養實在是個複雜難懂抽象的問題。

就像tony曾經面對氣急敗壞的我,滿臉無辜的問,媽媽,到底什麼叫做教養,什麼叫做尊重?我被問得啞口無言。

但是如果把這些抽象的事情,具體成一個個行爲規範,也許孩子們還沒有理解什麼叫做教養,就已經能用行爲去詮釋了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