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長該如何對孩子的情緒管理進行教育?

家長該如何對孩子的情緒管理進行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熱鬧嘈雜的餐廳裏,鄰桌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不斷地用湯勺敲擊着盤碗,奶奶和他說:“寶寶不要敲了,會吵到別人。”爸爸不耐煩地說:“你能消停會兒嗎!”說着就奪過了兒子手裏的湯勺。

小男孩一愣,隨後馬上變臉,一聲拔尖的哭嚎穿透了鬧哄哄的空氣,引來了絕大多數人的側目。有人擡頭看看,又低下頭繼續吃飯,有人臉上露出不耐煩的神色。

媽媽趕緊哄他:“好了好了不哭了,大家都看着呢,多丟臉啊,你看旁邊的小姐姐——”說着指了指我女兒:“小姐姐多乖啊,來我們吃雞翅。”

“我不要!我不要!”小男孩嚎叫着,甚至抓起媽媽夾過來的雞翅扔下了地。這下激怒了爸爸,夾起兒子就往外面走,奶奶忙不迭跟上說:“別嚇着孩子。”

小男孩到了門口剛被放下,馬上躺倒在地上又踢又叫,奶奶蹲在一邊哄着去拉他,爸爸和自己的母親吵着:“這都是慣出來的!不管教一點禮貌都沒有”“孩子還小能懂什麼?你小時候還不是這樣……”

戰役最後結束於奶奶的各種條件交換,媽媽把他帶回座位吃飯,小男孩顯然對於自己戰勝爸爸的結果很是滿意,搖頭晃腦地啃着雞翅。

家長該如何對孩子的情緒管理進行教育?

二、“好像是稍微懂事之後,動不動就生氣了,怎麼說都不聽,一點小事一點小挫折就爆發了,撒潑打諢的,怎麼講道理安撫都不行,都不知道是爲什麼。”父母們頭疼不已。

逛商城的時候吵着要某個玩具,只要說不買,就開始大哭大鬧,賴着不走。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特別容易出狀況,要麼吵要麼發脾氣,影響別人又讓父母尷尬。

在外面玩耍的時間到了,怎麼說都不願意回家,一定要再三發火威脅纔回家……

對於孩子這種行爲,通常我們都會解讀爲 “不懂事”,有的父母加以制止和約束,甚至是斥責毆打;有的父母縱容溺愛,讓孩子變成了大家詬病的“熊孩子”。

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從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角度來說,他們的大腦結構尚未發育完全,在幼兒時期大多數是由情緒控制了對事物的反應。體察共情,是非觀念,自我控制等這些高級的處理能力,才處於剛剛開始起步的階段。

隨着活動能力和自我意識的大大增強,對於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表現出極大的實踐願望。至於後果是怎麼樣,對他人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不是孩子能夠考慮的層級,一旦行爲被打斷或者阻止,情緒就會佔據了主導地位。

這就是爲什麼,小孩子總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不講道理又情緒化的印象。

三、然而不管家長是斥責打罵,還是縱容溺愛孩子這個階段的行爲,處理不當,都是對孩子的一種無形的傷害,也錯過了對孩子情緒管理教育的黃金階段。

1、接納孩子,利用共情術安撫情緒

孩子貌似無理的取鬧,其實是在尋求理解和關注,如果沒有及時得到,他就會用負面的行爲來獲得最大程度的關注,比如哭鬧、扔東西甚至打人。

有時候孩子也已經知道錯了,內疚感和痛苦使他感到不好意思,但爲了保護自己的面子避免父母的責罵,也會做出故意頂嘴和滿不在乎的樣子。

有的父母會試圖和孩子講道理,有的責罵禁止孩子哭鬧行爲,這都是對孩子情緒不接納的態度,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情緒淤積下來,然後在下一次爆發,重新淤積。

在孩子哭鬧的第一時間,可以在他宣泄情緒的時候,稍微安靜下來之後,慢慢地講出他的感受。比如“弟弟搶你玩具了很不高興是嗎?”“東西丟了是不是很着急?”“爸爸這樣做讓你很生氣對不對?”“摔倒了很疼是不是?”“積木倒了好傷心啊”等等。

如果實在不能理解他的想法,就安靜地陪孩子一會兒,抱抱,親一下,等待他的平靜。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注。

共情術能夠幫助孩子的情緒迅速得到引流,讓孩子迅速感覺自己是被理解感知,也是幫助孩子以後能夠正確表達自己感覺,逐漸能夠對他人產生同理心的一種最好的方法。

2、介入轉移注意力

即使孩子哭鬧得很厲害,也會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特別是非常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很容易就會找到能夠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

介入轉移的時機要及時恰當,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獎勵孩子糖果或者空頭許諾的方式,要麼會讓孩子錯覺,哭鬧是能夠獲取糖果的方式,要麼會使父母逐漸失去了威信力。

是出門去兜一圈,還是順勢玩一場遊戲,陪孩子找到東西,再陪孩子搭好積木……只要你認真陪伴,你會發現孩子很快就會重新投入,做另外的一件事,而因爲有了你的理解和溫情陪伴,他纔會懂得什麼是最好的情緒處理方式。

3、堅持原則,統一家庭教育理念

在向孩子表達理解和愛的同時,需要父母堅持自己的原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爲是不好、不允許的,即使大哭大鬧也是沒用的。

改變孩子撒潑行爲的最重要一點,是讓他知道,撒潑耍賴的行爲不會得到任何結果,纔不會頻頻使用這種方式。當孩子經常賴在地上打滾的行爲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不再對他的行爲有驚訝激動或者憤怒的情緒反應。

冷處理並不是把孩子晾在一邊不管不問,照顧孩子的感受,保持關注和始終冷靜的情緒,語氣溫和態度堅定,讓孩子最終明白這種手段無法得到結果,這種溝通方式是錯誤的。

在執行教育方針之前,一定要反覆和家人講清楚利弊,統一戰線。

小孩子是非常聰明的,會察言觀色,會選擇對自己最爲有利的人甚至周邊環境來支持自己的行爲。當一家人教育理念不一致,最容易產生的後果就是:縱容了孩子的脾氣,孩子不能夠正確認知自己的行爲,父母的權威感下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孩子的行爲問題,基本都應該從家庭裏面找到原因,從我們自己身上找到問題。對孩子的情緒教育管理,是一個需要父母有愛教育,而且隨着你的引導,孩子逐漸就會學會如何接納、理解現實規律

父母對孩子的愛都很深,但決定愛的質量高低,就在對孩子的理解,接納和無聲的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