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關於寵愛孩子,寵和愛的界限在哪裏?

關於寵愛孩子,寵和愛的界限在哪裏?

來源:育娃網    閱讀: 8.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是現代育兒都主張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不能寵嗎?那到底要怎麼做?寵和愛的界限在哪裏?”

|堅持寵和愛的界限,並沒有意義|

我自己曾有那麼一段時間對“寵”是有點敵意的。

OK一歲3個月的時候,有一回我帶他去小區物業取快遞。走回家的路上他非要我抱,站着原地不肯動。我一心想着明明已經會走路了卻非要抱,絕不能那麼寵他,就堅持讓他自己走回家,於是我就徑直管自己往前走,留他在原地,一走直到一個拐角處,拐角擋了他看到我的視線,於是隔着老遠我聽到OK放聲大哭。隨後他確實是自己走了,一路踩着小碎步哭着追我,直到他因爲跟得太急而摔了跤,我突然覺得自己對所謂界限的堅持很可笑:要一個剛學會走的人卻要努力跑着來追我。隨後的幾天,我都在思考,真的有必要這麼計較寵和愛的界限嗎?

後來我突然明白,何需太介意寵和愛的界限。在寶寶生命中的頭兩年,心理的成長、自信的建立就是靠着我們對他們的無條件回覆來確立的,寵也好愛也好,都是我們可以給寶寶未來情商和智力打下的基礎。

關於寵愛孩子,寵和愛的界限在哪裏?

放下對“寵”的敵意,盡情愛孩子

可能是目睹了太多老人帶娃的“沒底限”,也看到了太多被寵過度的熊孩子,如今媽媽們對“寵”尤爲敵視,一寵就怕寵上天,一寵就怕孩子熊。

不過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寵是更偏向於“寵幸”的意思,像是一種更高級別的愛。我有個小姑姑就是這樣在我小時特別寵着我。我要啥都竭盡所能滿足我,我要騎車玩她就幫我扶住後面的書包架跟着我的車速跑,我要寵物小狗她就真的買了一隻她自養着,每週我週末去爺奶家時她帶來給我玩。我不知道爲什麼我小姑這麼喜歡我,她說她就是喜歡小孩子,但爺奶家裏也有好幾個表姐妹們,明顯小姑更喜歡我,所以我特別享受“小姑最寵我”的優越感。

所以寵愛給到我的影響明顯是正面的、積極的,我打小起內心就是一想到小姑就泛起幸福和感激,我發誓長大要對她好。雖然在我十歲多學業重了以後一直到工作後交集都並不多,但直到現在,只要有家庭聚會遇見小姑,一看到她就想抱着她,心疼她臉上又多長了些皺紋,也對她的女兒格外照顧。

如果說小姑是外人,對我偶爾寵一下和家裏爸媽長期寵不一樣。但事實上,我從小就深深地感受到,我爸很寵我,沒錯,就是傻傻地寵,像個粗糙的大老爺們搞不懂女孩子細膩的心思於是瞎糊亂地寵,但我就是特別吃這套,也特別愛我爸。

我並沒有被寵成熊孩子,因爲我從小就比較有安全感,而我也是一個特別需要被愛的孩子。多一點的愛,甚至是寵,對我來說只會是心裏更滿。而如果我爸媽對我拿出一套什麼是寵、什麼是愛的原則,愛得過分一點就要收手,我估計現在的我回想起從小也會充滿辛酸的回憶。

生命之初,寶寶每天除了生長就是在建立基礎信任

那麼寵和愛的界限究竟在哪裏,在孩子的需求本身。我們得看看寶寶的需求是啥樣的。

事實上,寶寶剛出生時,他們的需求完全是我們無法預知的,我們不知道他們啥時候會哭、啥時候會餓、啥時候會尿、睡覺要睡多久。因爲我們不能預知小寶寶的需求,所以我們纔要無條件地迴應他們。

大多數時候,我們迴應了寶寶,發現他餓了就喂他吃、發現他煩燥了就抱起,這樣做了以後寶寶的神經系統會再次回到放鬆狀態。同時,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發生了,他們對外界的基礎信任得到了確認。

有時雖然我們盡力去迴應寶寶了,但並不是所有的時候他們都買賬,很多時候他們還是會哭鬧,但只要我們去盡力迴應,抱起來搖一搖,情況也會緩解一些,這也是寶寶健康發展的必要過程:從挫折到適度挫折。

無論如何,在不停重複的“提需求——被滿足”的過程中,寶寶漸漸開始相信自己的本能直覺是現實的一部分。

從內部需求(餓了、屎了、困了、煩了),到需求的交流(大哭),再到需求的滿足(爸媽去處理他了),這個循環圈讓寶寶產生了基礎信任。基礎信任是寶寶未來情緒和智力的根源,相信自己內心世界的需求和情緒,可以成功地引導孩子未來的一生。

在OK一歲多時有陣子總是在吃中飯時吃了兩口就開始鬧、要下餐椅,這當然讓我很生氣,堅持讓他吃好才能下餐椅,結果換來的是暴哭+拒食,一連三天沒有收到任何改進。後來發現問題是出在並覺上,那會兒OK剛開始從上午下午各一覺過度到一天一次下午覺時,所以剛好就是會在11點半到12點的飯點上犯困。隨後我一看到OK在吃飯時開始揉眼睛、目光呆滯,我就立馬將他從餐椅上抱下來,安撫他去睡覺。我及時地滿足OK睡覺的需求,讓他最終舒適地度過了這個並覺期,雖然那大半個月每頓中飯都吃得很不像樣,但因爲需求被滿足,OK對吃飯這件事完全沒有產生牴觸,他內心相信自己就是個小吃貨。

無條件的愛,纔會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

我們都知道,寶寶早期的認知發展是通過他們拼命地觀察世界來獲得信息的,他們通過觀察動作到聲音得出因果關係,通過觀察爸媽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判斷出他是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小傢伙,是不是可以保持自己的本性、可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如果我們對寶寶的表現總是反饋出“你的任何錯誤、任何行爲、任何失敗都不會使用我停止去愛你、關心你。不管你怎麼做,我都會在這裏陪着你。”寶寶會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當寶寶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時,他們就會放心地努力成爲最好的自己。

而相反,如果我們在給到寶寶的迴應時,總是用表情帶出這樣的信號:“只有你在甜美可愛、平靜安寧、不哭不鬧的時候我纔會理你”,這種有條件的愛會將他們推向恐懼和焦慮。被忽略、被控制的經歷,會導致寶寶形成脆弱的自我觀,用防禦性的行爲來取代真誠。當一個寶寶早期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性格,那麼往後再談什麼自律能力、對自己行爲負責,都是缺乏根基的。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以爲老人帶出來的娃好熊,是因爲太寵孩子了,其實根本不是寵的問題,而是很多老人(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都在無意識地用控制、威脅的方式和有條件地在愛寶寶。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