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一開始像一個闖入者,打亂了我們原有的生活節奏。

後來,孩子又像是一個施壓者,讓我們在爲人母的年紀,去不停地學習育兒知識,做更高效的信息篩選。

再後來,孩子變成了一個引導者,讓我們找到了堅持的方向。

你是否,也想對自己的寶寶說一聲感謝呢?

今天想要分享的文章,是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感謝信。

這位媽媽說:

人生就像甜甜圈,有圓又有缺。好在,一切是都甜的。

這是一封致我女兒的感謝信。

我前 1/3 的人生過得挺正常的,沒大富大貴也沒窮困潦倒,混吃混喝加啃老。

曾爲自己過於平庸而不服氣過,無奈心比天高命比臉皮薄,也沒抓住幾波牛市、房市賺到大錢。如果人生是場考試,這考題我就沒劃過重點。

好在我個人消費慾望不是特別強,所以,我也沒有因爲物質層面上與他人的巨大落差而太深痛。

基本想起來,就眼紅一會兒,然後就過了。

01、想給孩子更好的,內心卻是深深無力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我本來是一個消費慾望不濃的人,有了娃之後發現,全部都變了.......

有娃後,我不是對消費沒有慾望,只是對往自己身上貼的消費物沒很大欲望。

多少包包帖、口紅帖都沒有給我種下什麼大草,可是但凡是寶寶用的好物,則是見一個種一個,漸漸地,心裏長出了一大草原。

更要命的是我還愛逛,滿世界的電商網站逛遊,最討厭的是還長了一身海淘的本領,不買那真是虐心 plus。

錢不夠,那感覺真是太抓耳撓心。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2張

每次我閨女看到我幫人捎帶玩具,她沒有,看到她撅起小嘴的那可憐樣兒,真是心疼她徒有「公主病」沒有公主命。

我的理智跟我說「小孩子不能有太多玩具」,可內心真實的聲音卻是:

「我爲什麼沒有在生你之前,就擁有隨便 all in 你想要的一切的能力。」

我承認,有時候我用理智來掩飾自己的不夠富有。

類似的事情生娃頭兩年還間歇性發生

學區房買哪裏的呢?最好的學區買不起。

興趣班報哪些呢?太多種類報不起。

旅遊一年幾次呢?那機票酒店價兒還真做不到說走就走。

於是我開始有了無力感,我爲啥年輕那會兒不夠有野心不夠大膽呢?

這時候又看到朋友圈裏的閨蜜無娃一身輕,又去國外旅遊了,心紮成了草莓.......

02、金錢上不富餘,只好學習更多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3張

光扎心不行,最後還得動腦。

於是,我把陪娃之外的時間都用來研究這一類事:

怎麼用金錢之外的方法去搶奪資源。

說起來怪高大上的,其實就是找性價比更高的商品,以及鑑別更準確的資訊。

最好的學區房買不起,其實還有很多政策細節可以更輕鬆享受到次優選。

興趣班不能都報,我可以先去看書研究什麼年齡啓蒙、怎麼啓蒙等育兒知識,來尋找寶寶的興趣並劃出梯隊。

旅遊雖然做不到說走就走,但一年慢慢薅毛也夠玩個高品質行程。

我漸漸體會到,我們處於普通人隊列,能用來搶奪資源的只有金錢和時間——要麼付出時間去研究方法,以達到小錢小力辦大事的效果,要麼付出金錢去節約時間。

三年多過去了,微妙的事情發生了。

時間花久了,我變成了一個積極上進的人。

除開母嬰育兒知識,對其他知識的渴求也前所未有的高漲,習慣習慣,習久了就是慣性了吧。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4張

對於消費,我也思考了一下,我感興趣的都是日常用品,育兒用品啊家居啊文具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點,被撩騷起來的慾望點和自己找來的慾望點得到的滿足感是不同的。

漸漸的,別人的生活也不怎麼會扎我心窩窩了,啊不對,我還是不如人家活得靚麗,只是扎得不疼了。

客觀地說,畢竟在社會大浪中踩點精準的人,我認識的也只有一兩個。

絕大多數的朋友都跟我差不多,在失誤中前進,在摸索中生活。

漸漸地,我體會到了正視慾望、提升能力所帶來的內心上的正循環。

雖然我總愛在朋友圈黑娃,但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大閨女。

是她的到來,讓我變得更愛學習,變得凡事向好的方向思考,變得會自黑以及不抱怨。

03、養育女兒,讓我學會了有效篩選信息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5張

當然,我閨女其實什麼都沒做,只顧得自己逗比賣萌和懟我,但我還是從她身上得到了更多人生體驗,堪稱我人生導師。

少女時期的我,嘴上整天喊獨立思考,其實概念是模糊的。

我裝出一個故意特立獨行、專愛唱反調的樣子,那能叫做獨立思考?懟天懟地懟爸媽還不敢懟老師,那算啥獨立思考?

就說一點,選取可信知識的能力我就不行。

比如怎麼讓頭髮變多啊怎麼不痛經啊,我知道怎麼搜索,各種渠道搜來一堆信息。看來看去最後我居然決定相信天涯上的帖子,買亂七八糟的洗髮水和紅糖……

我覺得那是別人的經驗,肯定管用。

有了閨女之後我纔開始去認真鑑別信息源,因爲我體會到對另一個人負責比最自己負責更加任重!

不是說我偉大啊,這就跟有事業心的人在做重點項目時,就把其他事情都降低級別一個道理。

雖然我還沒有爲之奮鬥的事業,但當媽媽,確實產生了一種捨我其誰的事業感。

現在各種涉娃的知識名目繁多,簡直到了不去鑑別就肯定踩坑的地步。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6張

懂得怎麼去尋找信息源、怎麼在充滿噪音的信息流中找到自己的需要的、並且科學的育兒知識,是一個當媽的基本素養。

於是我性格又有了微妙的變化: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爲了反對而反對。

我會自己鑑別信息、自己分析,去下一個邏輯自洽的結論,要知道我當年論文就因爲結論沒下好而被導師打回返工了啊摔桌。

雖然我總愛在朋友圈黑娃,但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大閨女。

又是她的到來,讓我體會到獨立思考的意義和益處,因爲決策失誤而吃虧的事情這幾年反而變少了。

04、女兒讓我變得更有溫度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7張

記得小學的時候,跟小夥伴去電影院看《媽媽再愛我一次》,散場後大家都哭腫着眼往外走,我懵逼地看着我的小夥伴們:

真的需要哭成這樣?

我一直是個不太容易被感動的人,凡事都從理性方面去看,去按照「這事兒肯定是哪裏欠缺了才造成了這般悲劇」的模式生活。

說簡單點,就是沒啥濃厚的同理心,很難被共情,說再難聽點就是冷漠。

我閨女出生之後,準確地說是跟她爸倆人一手把這個「小寵物」養到幾個月大之後,我的世界突然就變了。

看到一張很美的風景照,我哇好美,然後就哭了!當然我還是那個愛挑刺的我,只是尋找到了失去的同理心。

雖然我總愛在朋友圈黑娃,但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大閨女。

還是她的到來,讓我變得柔和,擁有了換位的能力。漸漸地,我變成理科腦文科心,有了點溫度。

05、女兒給我了前所未有的篤定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8張

這幾年我還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篤定感。

一眼看到頭的生活有什麼意義?那就是鹹魚一般啊!閨女沒出生前我就是這樣想的。

所以總在瞎折騰,去折騰開店,去跟人折騰所謂的創業,現在回想起來就跟過家家似的。

當然,那些精彩另類的生活方式,我至今依然沒體驗過。

以前我會想要每一個都體驗,什麼「人生必去的 50 個地方」,「人生必做的 30 件事」之類的。

我從沒有思考過,要真讓我去體驗是不是真的幸福。

人的時間和能力有限,體驗這個就機會成本了那個。

即使真是心之嚮往,是不是也需要全面評估,看是否能承受後果?

如果一個人的追求,要犧牲周圍的人,且人家也不情願,那幸福的總和是否還爲正呢?自我和忘我總要不停地權衡,找不到方向,就會一直飄啊飄。

這看似無情的世界對待,我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並沒有那麼殘酷。

每個人都會有幾個方向的內心歸屬,找到其一併不難。我們做一件事要堅持着最初的夢想,但不要執拗在最初的夢想。

雖然我總愛在朋友圈黑娃,但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大閨女。

每天我接閨女放學回家,她蹦跳着進門,像個定海神針一樣往家一杵,我就想倘若生活能這樣一眼看到頭的模樣走下去,就足夠幸福。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9張

你們會不會有同樣的體會?能安全、平淡、祥和地過完一生,本就是精彩一生。

三年多來我學了各種各樣的新知,思考了很多人生話題,學習怎麼跟新生命融洽相處,學習怎麼幫她把生命舒展成最大化的體積,來立足在這個有美有惡的世界。

可我並不是一個全能媽媽。

很難做到百分百尊重孩子,會爲了讓自己方便,而用小伎倆誘她聽話;會在她沒如我意的時候吼她,會開小差扔她自己看動畫。

我想沒有媽媽能做到滿足孩子一切願望吧,沒有那麼完美的原生家庭。只要讓孩子有安全感和滿足感就夠了,這已然是個艱鉅任務了。

在有限的時間和物質條件下,我覺得我和我的人生小導師相處的還不錯。

哦不對,我們仨相處的都不錯。不過爸爸只誇娃不黑娃,所以這裏主要由我來表白。

我可沒有在誇一個有反思力的媽媽,我是真在感謝一個有影響力的女兒。

謝謝我家段子手,三年多的相處,讓我努力遠大於懈怠,她優點遠大於缺點,挺好。

你有沒有想過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感謝? 第10張

都說當了媽纔有了完整的人生,這話只對一半。

有的人在尚未產業升級的時候就轉型成功,譬如些單身階段就活通透了的姑娘。

有些人得產業升級逼到沒辦法了才轉型,譬如我這樣的中年婦女。可是別怕,多晚都不晚,沒人知道自己能活多長。

都說遇見孩子,是遇見更好的自己,這話更有邏輯。

不爲愛情不爲友情不爲親情,只爲自己因孩子帶來的內省力,讓內心生長出更多愛的能力而驚喜。

人生就像甜甜圈:你覺得它甜,它卻有個洞;你覺得它不夠圓,可它真的很甜;你覺得別人的更甜,別人可能覺得你的更美。

咱們不如且黑(娃)且珍惜,跟着自己的人生小導師好好體驗接下來的半輩子。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