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音樂美術體育,不是你“讓”孩子喜歡的!

音樂美術體育,不是你“讓”孩子喜歡的!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既不耽誤了孩子的天賦,又不逼迫孩子以至於適得其反呢?

最近收到不少媽媽關於孩子興趣愛好的提問,包括培養特長素質教育等等。統而言之,體音美。我們聽到的成功的例子太多,近的有郎朗、丁俊暉,遠的有傅聰、馬友友,更遠的有史籍中記載的神童,三五歲就由父母啓蒙,能詩能寫能畫。

是先天的稟賦還是後天的培養?

一位媽媽這樣問道,老師,孩子三歲,如何讓她喜歡跳舞畫畫?我希望孩子能喜歡,因爲喜歡才能堅持才能學好。堅持畫畫,長大後能有個消遣。

喜歡,是一種比較強烈的正向情感,這位媽媽說的不錯,只有打心眼兒的喜歡,才能不怕麻煩,不嫌辛苦,不懼責罵、嘲笑和失敗,堅持做下去。

這又是爲什麼呢?因爲他從中獲得的樂趣、愉悅、感動、成就要超出那些麻煩、辛苦、失敗等代價,他的回報仍然是高的。

這個“喜歡”,在六歲以前的孩子這裏,就只能並必然是先天原發的,而不是後來有意識地總結認知並主動追求的。

我的一個朋友,在書法和中國畫方面頗有成就,說起小時候爸爸讓他練字,四五歲的孩子每天寫一個小時,手背上滴一滴水保持不動,別讓水流下去,每天都練。

當時的感覺是枯燥透了,聽着外面別的孩子歡呼嘯叫,想象外面的空氣是涼的、甜的,而自己所在的房間是陰的、悶的、臭的。

直到七歲上小學後,自己的字被老師和別的家長誇,被選爲班幹部寫黑板報,才隱隱有了自豪和愉悅,後來開始參加比賽,獲獎上報,榮譽感就更強了。

到了中學以後,在別人眼裏和自己心中,已經認定了自己一輩子都將與書法繪畫綁定,更加自覺地投入到練習、創作、研究書法史等相關領域,“書法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不能想象也無從想象自己還能做什麼。”

他的經歷說明了先天的情感和擅長,如何在後天的訓練和機遇中一步步自己“認了”的過程。

先天的喜好是一切的基礎。我見過太多沒有這個被稱之爲才的天賦卻被硬培養的孩子,很快就會在比較中輸給有才有天賦的同齡人,自豪感和成就感談不上了,又不是發自內心的愉悅,享受藝術活動,剩下的就只有挫折、羞辱、自卑的體驗了。

音樂美術體育,不是你“讓”孩子喜歡的!

這一點在體育活動中尤爲明顯。我女兒的游泳教練曾評論過某體育官員:“當年拼命練,每天6000蝶,沒用,最好成績北京第五。後來放棄游泳,從政當官兒了。”

有的家長說那也行啊,通過游泳雖然沒有做專業,可是,畢竟帶給了他當體育官員的機遇。

這個回答只能說明家長自己心裏是糾結的,一方面說不做職業就是一個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其實還是想把這個當成進身之途。

喜歡,培養不出來,最多培養出從事這件事情帶來的好處,然後去喜歡這些好處,而不是喜歡這件事。如果真心喜歡,壓也壓不住。

曾經有位來諮詢的家長給我看她初一孩子的作業本和考卷,空白處和背面畫着各種日本動漫風的古裝人物,桃花呀寶劍呀什麼的,畫的還真好。

我說這孩子在畫畫上有天賦啊,這位媽媽說,天賦管什麼用啊?先把作業寫了,考試完成了,你看,這不是走神不認真應付事兒嘛,這將來可怎麼辦啊?

我們看到這個孩子正是用他喜歡的方式去消遣,去排解無聊和壓力。可是,到了這會兒,家長又不願意,不高興了。

喜歡一件事,從中能體驗到愉悅和感動,纔會用它來抵擋無聊、壓抑和挫敗,我們的術語叫逃避到藝術中。

有時是主動的追求、創作以獲得愉悅,有時是被動地逃入以獲得喘息和慰藉,這是藝術以及運動能帶給我們的最明顯的好處。

無論天賦是否突出,所有的人都會不自覺的做着類似的事情,有的願意哼唱,有的願意塗抹,有的願意動起來,這首先是先天的神經系統上感受功能的不同,造成我們的偏好,之後,需要有後天的環境所提供的資源、榜樣人物、同伴等,對我們的能力施以影響。

耳濡目染還是報班上課

當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在國內播出,引起轟動,裏面的勵志故事因爲還沒形成套路而顯得個個精彩。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位女歌手,說起小時候媽媽愛唱歌,有個歌本,上面記滿了歌詞,母女倆飯後散步或家裏閒暇時會拿出歌本,一首首唱。

這讓我想起我的中學時代,班裏很多同學都有那麼一個塑料硬皮筆記本,記歌詞,高大上的記簡譜加歌詞,1=C, 2/4, 都一絲不苟的超好,也有的頁面是把報紙上剪下的歌譜黏貼上去的。關係好的同學間互相借閱轉抄,當然更經常的是在課間和放學的路上一起哼唱,找到一個譜子的欣喜,借給同學的豪爽,答應借給你時的感激,一整本記滿了的成就感……我想非常武斷地說,這才叫興趣愛好!

現在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好像就剩下報班上課這一條路了。

刻意裝飾的教室、捏着嗓子放慢語速模仿小朋友說話的老師、事先編好的教材,是大多數人對兒童興趣班的刻板印象。

雖然這些年幼教行業作爲市場得到了更多的資金,有了很多的引進和改善;雖然在家長們的呼籲、參與和口味提升的影響下,興趣班更有趣、更貼近兒童的認知行爲模式,但一個改變不了的事實是,這是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帶有明確目的的活動,而不是隨性的、自然生髮的、無計劃無目的的表達,而後者才更貼近藝術的本質。

很多人都承認,從興趣愛好到成爲一個本事、一項技能,是需要過程、需要學習和訓練的,但是很多人忽視了過程和訓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憑空建起的。

作家阿城在一篇意大利遊記裏說,在威尼斯的城市深處,會有面點師或什麼人放開嗓子吼兩句歌劇,豔壓三大男高音,就好像以前北京的衚衕裏,偶然會有人來一嗓子京劇,不輸譚鑫培一樣。高雅的不得了的歌劇其實是意大利生活中人人都能玩票的玩意兒。

我們所說的養大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指的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各色人等、各種活動、各種資源、各種氛圍、各種傳統習俗文化流行……沒有美術課外班的時候,國內流行織毛衣、繡窗簾、拼椅子墊、自己打傢俱……生活中美的體驗和創造並不少。

反觀現如今,一提藝術,除了去課外班或美術館、博物館,就沒什麼了,總之我要費點力氣去找美,而不是美就在手頭身邊。

時代畢竟不同,我們沒有要大家回到過去的意思,本文要提醒的是,作爲家長、作爲成年人,除了花錢和花精力給孩子挑老師挑課外班,營造、提供一個村莊、一個適宜的土壤和環境,是我們不可忽略的責任,你要做的是呼籲更多的人、組織更多的人放下手機,拿起球拍、畫筆、琴弓、歌本、雕刻刀……

有不少家長也注意到了自身的參與和榜樣的重要性,只是,仍停留在了自己的努力上,而我所說的村莊是整體的範圍。

比如,澳洲悉尼這裏到了週末,不只是大人送孩子去藝術班和體育活動,大人自己也各種俱樂部各種玩,不僅僅是美術、體育,公共圖書館的讀書分享、博物館的各種展覽、經常舉辦的各種節,例如每年10月中下旬舉辦的綠蘋果節等等,是社區的、集體的、豐富的、全民參與的。

家長自己的愛好與從事,與社會氛圍和圈子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家長自身愛好說明了遺傳天賦的重要性,此處不多談,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的愛好與從事,自然流露出她的快樂和她的創意,孩子會受到吸引,並願意且能夠模仿,有個近距離的偶像。

人類的學習模式中,模仿是最早的,也是最基礎的行爲。

網上流傳有一個媽媽教孩子畫畫的帖子,媽媽也許是謙虛,自稱不會畫畫零基礎,但是爲了培養孩子畫畫的興趣,媽媽從改變環境入手,想盡辦法讓畫畫變得有趣,包括取悅孩子編故事等等。她說,爲了營造好的氛圍,我決心拿起畫筆。把自己的畫放在客廳桌上,故意讓孩子看到,想給她做個榜樣,等等。

大家看出來了嗎?如果是家長真心喜歡畫畫,用畫表達和記錄自己的生活,沉醉其中,獲得享受和精神回報,還用這麼刻意嗎?孩子如果有這方面的天賦,一定會跟着學的啊。

這位媽媽展示了孩子最後愛上畫畫後的成果,整篇文章透着濃濃的操縱味兒,就是以孩子爲核心,費盡心力,讓孩子實現自己的預想,透着一股孫猴子逃不出如來佛手心的洋洋自得。

我好奇的是,萬一這個孩子的天賦是體育,但媽媽嫌孩子淘氣,非要讓孩子從事媽媽認爲的畫畫呢?明明孩子有翅膀應該飛,你卻選擇想盡辦法讓他練跑步嗎?

孩子耳濡目染的是你的表達、你的狀態、你的言行,而不是你爲了塑造孩子而刻意去教育、去佈置、去操縱。孩子不是你手裏的麪糰,要由你去塑造。

你能不能真正接受孩子只是一個普通人

很多站出來以自家爲例講怎麼教育孩子的人,無論是學外語還是所謂素質教育的體音美,開頭都自謙自己家和自己的孩子都很普通,結尾卻都話鋒一轉,孩子的成就牛的很,人家還說自己是無心插柳,很輕鬆就如何如何了。照這個邏輯,人家的孩子肯定是不是出的天才啊!一般真正普通家長就不要被忽悠了!

可惜還是有很多人不甘心,表面相信自己跟人家有可比性,都是普通人,人家能我也能,實際羨慕人家的成就,被吊足了胃口,心裏是奔着出人頭地的目的去的,最後倒黴的是孩子。

我曾經看過一個韓國幼兒專家的視頻,講到家長對孩子的高期待時,問家長,你怎麼不自己試試啊?你行你上啊!家長說,我不行,我不是那塊料!這位專家語重心長地說,那你家孩子也好不到哪兒去呀!

這真是最坦誠的大實話,可惜沒人愛聽!自己不是龍鳳,希望兒女成龍成鳳;自己若已是精英,更不能看到孩子落伍。還有那些把孩子當公主、當小皇帝伺候的,自己淪爲宮女太監。孩子最後養得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才真是被耽誤了一輩子呢!

對於真心承認自己是普通人的家長,我根據多年來看到的別人家的案例,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別再掉進同樣的坑了:

孩子如果真的有天賦,給予足夠的重視,但不要從小就期望過高。

天賦也分大小,馬友友七歲能在肯尼迪中心演奏,但是成千上萬的大提琴手,還是在樂隊裏夥着坐夥着演,業餘時間教些小學生掙外快,這是主流。

要相信孩子自己,你能盡心盡力就夠了,千萬別努着,別爲了孩子押得過多。如果你發現你們讓孩子的事兒變爲全家和你人生的中心,那就說明是錯了。

郎朗家是押上了一切,但是,他有幾個不可複製的幸運點,首先他的天賦必須承認極其高,還有,他十六歲遇上的導師如他第二個父親,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家的孩子就未必能遇上。

不要把家變成教育機構,不要自己變身老師或教練。

如果你自己有這個本事給孩子啓蒙,帶着孩子畫畫、唱歌或者打球,請一定記住,這是因爲從事這些令你們開心,而不是爲了教育孩子。

千萬不要把家變成教育機構!無論你把這些活動安排得多有趣,也不要心裏想着你是孩子的老師或教練,是爲了教育孩子才做這些的,除非你們家是武術世家等着孩子傳承衣鉢,那你就大大方方地承認你就是要規劃和決定孩子的人生,讓孩子就是死也是個明白鬼。

千萬不要一邊說是爲了孩子幸福快樂,一邊毀了孩子的幸福快樂,讓孩子連個家連個親生爹媽都沒有,人生充斥着老師和教育。

一定要平衡好時間。

有的家長和專家說的好,每天三十分鐘就夠了,沒多長時間。

但是你仔細一算,鋼琴、跆拳道、畫畫、外語,每個都三十分鐘,還有學校的作業,孩子的時間就全沒了。

週末還要去郊外騎馬,這個運動也是很有意思的,自己家不養馬或者沒有自己專屬的馬,就別趕這個時髦了,偶爾去一次拍兩張照片發發朋友圈,足夠了。

當孩子沒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沒有留白讓孩子閒暇的時間,孩子的人生就註定了大寫的被動兩個字。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從小就是被安排、被規劃、被軟硬兼施的要求服從,他長大以後會什麼樣就不用多說了吧?

甚至不用等到長大,孩子一定從小就會以各種方式,去實現自己的意志,去體現自己做主的掌控感。

這些方式,在家長的全面封堵下,只剩下玩遊戲、各種強迫行爲、抽動自己的身體、追星、整容等等了。

放孩子一馬吧,至少留一半的時間,讓孩子愛幹嘛幹嘛。一直不停地吃東西,不給留消化時間和排泄時間是不行的,這人人都知道。各種學習,無論打着什麼旗號,也是同樣的道理。

要關注孩子的年齡,不是越小開始教育就好。

請家長們等到孩子七歲再開始正規化的訓練,人生頭七年,是孩子熟悉他周邊的小世界和世界中的他人的時間,這是人的心態、感受、習慣養成的一輩子的基礎。

不是說7歲以前什麼都不學,什麼班都不報。現在國內的大城市裏,如果不給孩子報個班,就不怎麼看得見同齡小朋友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太多的家長把孩子看大了,0到3歲的孩子當成5歲培養,幼兒園的孩子當成小學的教育,小學的孩子當成中學生去要求。這不是拔苗助長是什麼?

家長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擴展的思維。

培養孩子氣質不是隻有通過從小跳舞這一條路實現的,還有別的辦法;將來孩子喜歡什麼自己去學,也並不晚。

社會上多少成人的樂器、聲樂、書法繪畫等等的班啊。就是到了老年,自得其樂想學個鋼琴,照樣可以啊!

北京話說,有錢難買願意,等孩子自己願意培養興趣愛好打發時間培養氣質的時候,孩子自己報班自己買單,纔是真的尊重孩子,給她自由和空間。

家長真的不要太善心大發,指望在孩子小時候憑一己之力把孩子一生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解決不了。搞不好,還變成了控制。

興趣愛好對普通人來說,本是錦上添花的事兒,請先織好人生這匹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