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營養 > 4歲孩子的性萌芽

4歲孩子的性萌芽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5~6歲的孩子,常有用手玩弄、摩擦自己外生殖器的習慣動作。其實,稱爲“手淫”並不恰當,應稱爲“習慣性陰部摩擦”或“習慣性擦腿動作”。這裏按照習慣說法稱之爲“手淫”,但與成年人的手淫有本質的區別。

4歲孩子的性萌芽

典型案例:孩子4歲就在被窩裏手淫得出汗 曉暉是一個4歲半孩子的媽媽,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她發現孩子有時會把他的小被子壓在他身下,有時還弄得自己滿頭大汗,問他怎麼回事,他說自己的小雞雞難受。帶他去兒童醫院檢查,也沒什麼毛病。很多時候他知道不對,但他不能控制自己。有一天孩子回家對她說,“中午睡覺時,看見女同學穿的連褲襪,他就想摸他的小雞雞。” 發現孩子手淫的“證據” 孩子“手淫”大致有以下幾種表現:孩子在家長懷中,兩腿交叉上下移動摩擦,或兩腿騎跨於某種物體上作摩擦動作,或用手觸摸外生殖器。摩擦觸摸時,可見兩頰泛紅,兩眼凝視無神,額部微汗。男女孩都有類似行爲。究其原因,大多女孩因外陰部溼疹或炎症,男孩因包莖引起包皮炎,或蟯蟲病,感到發癢而摩擦,爾後發展成爲習慣性動作。

家長誤區:女寶寶不會手淫 東京一家託兒所的保育員美子4年前經常巡查午睡的零歲兒,她發現有一個小女孩睡覺時臉朝下,身體微微聳動着,一看便知是自慰行爲。從那以後,她開始注意這類現象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0歲至2歲的嬰幼兒中,平均有20%的嬰幼兒有這種行爲,有的甚至把性器按在尿布、坐墊上通過搓弄以自慰。 養成自慰習慣的嬰幼兒中70%是女孩,多數是因爲白天睡眠時間太多,俯臥而使身體聳動是她們共同特徵。夾腿是女孩手淫的方式,有人認爲是關節有問題,所以給孩子以各種方法求醫問藥,我知道的有個女孩因爲夾腿,醫生最後說她有關節問題,扎針灸紮了8年,最後女孩長大了不再聽媽媽的,堅決不到醫院扎針灸了,現在女孩身體健康,結婚後仍然手淫,沒有什麼不正常。 導致孩子手淫的3宗罪 1.家長經常逗弄孩子的敏感部位 有些孩子手淫習慣的形成,是由於從小生殖器頻繁地受到刺激。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部位,對刺激的感受力比較強,人們稱之爲“快感部位”,如嘴脣、面頰、乳頭、生殖器、肛門等部位,特別是生殖器和乳頭,如果經常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使孩子產生一種微妙的感覺,甚至會引起孩子對生殖器產生強烈的好奇和性慾望。 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疼愛,經常觸摸孩子的外生殖器,特別是喜歡逗弄男孩子的陰莖,一邊逗弄一邊開心地鬨笑。生殖器在反覆受到刺激產生快感後,即使成人不去逗弄,孩子自己也會去撫弄以尋求快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撫弄生殖器的嗜好和習慣。

2.不良的衛生習慣 有些家長關於孩子的衛生、清潔觀念存在誤區。他們總以爲做好孩子臉部、手部、腳部和身體的清潔工作就足夠了,往往忽略對孩子生殖器官的關注。事實上兒童的生殖器官是很敏感的,它會因不衛生而受到刺激,這時孩子就會用經常抓撓的方式來消除不適,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快感,進而形成不良的手淫習慣。例如,孩子有蟯蟲病、小女孩外陰部的溼疹或炎症、男孩子因包莖引起的包皮炎症等等,這些病症都會引起外陰部發癢,於是小孩子就用腿摩擦止癢,如此反覆,會形成習慣性動作。 3.情感得不到滿足 孩子的手淫行爲也與環境和心理因素有關係。如果父母平日對孩子關心不夠,和孩子關係比較疏遠,感情比較冷淡,缺少親密的身體接觸和言語呵護,這就會令孩子通過自身刺激來求得安慰,通過手淫得到一種暫時的孤獨情緒的排放,結果日久天長就養成了這種“自慰癖”的手淫習慣。

6歲後孩子手淫會結束 6~7歲後,性發展進入潛伏期,性的能量通過學校的課業和活動得到昇華。另外,弗洛伊德認爲:人類的性在3~6歲是達到了一個高峯,但是由於還是兒童,太小,所以不能夠生兒育女組建家庭,於是,人類的性發展便有了一個潛伏期,到青春期後,性發展又開始,達到生殖器佔統治地位的性發展高峯。所以,6~7歲以後,絕大多數兒童手淫行爲就沒有了。但是,有少數的兒童仍然有,有的孩子可能一生都有手淫,但並不影響自己的健康。 矯正孩子手淫從生殖器衛生開始 發現孩子有手淫行爲時要及時矯正其習慣,但責罵或懲罰都不是好辦法。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1.應首先檢查一下孩子是否受到局部刺激,如過緊的衣褲,或有蟯蟲寄生,或穿開襠褲,因昆蟲叮咬或細菌感染引起瘙癢,平時要注意保持生殖器部位的清潔。 2.睡覺時要注意孩子神態是否正常,睡醒後即令孩子起牀,不讓他賴被窩。睡時蓋被不宜太厚。 3.家長和親友生活在羣體中,避免孤獨。家長應與老師緊密配合,無論在家裏還是幼兒園,都要主動和孩 子交談,讓他多說話,鼓勵他多參加集體活動,跟小朋友一起唱歌,朗誦兒歌,做遊戲等。 5.發現孩子有玩弄生殖器行爲時,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物上去,以沖淡他的那種神祕感。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