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代替懲罰的幾個小技巧

代替懲罰的幾個小技巧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懲罰是爲了教訓孩子,故意剝奪他的時間或者追加他的痛苦。承擔自然後果是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爲所產生的自然結果。

1、懲罰和承擔自然後果有什麼不同?只是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表達方式嗎?

一位父親和我們分享了他的經歷。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懲罰和承擔自然後果的區別:

兒子向我借毛衣搭配他的牛仔褲,我說:“可以借給你,但要好好愛護。”一週以後,我在他房間裏一堆髒衣服的下面發現了我的毛衣。毛衣後面蹭的都是粉筆末,前面也濺上了肉醬。

我氣瘋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他當時在的話,我一定會告訴他,取消週日和我一起看棒球比賽,把票給別人。

等他回到家的時候,我已經平靜了一些,但還是很生他的氣。他向我道歉。一週後,他又來找我借。我說:“不行!”沒有說教,沒有長篇大論,他自己知道爲什麼。

一個月後,他又來向我借T恤血衫,參加學校的校外活動。我告訴他:

“我需要一份書面保證,保證我的T恤衫歸還時完好無損。”晚上,我收到了紙條,上面寫着:

如果你借給我T恤衫,我會想盡辦法讓它保持乾淨。我不往黑板上靠。我不把圓珠筆放在口袋裏。吃飯的時候,我用餐巾紙遮住。

這張紙條讓我很滿意。我認爲,如果他肯花時間寫下來,那就應該也能做得到。

T恤衫第二天晚上就還給我了,乾乾淨淨地用衣架掛着。

這就是一個承擔自然後果的事例。其中一個自然後果是:借別人的東西損壞了,物主會生氣;另一個自然後果是:物主不願意再借給你任何東西了。還有一種可能:物主改主意,可以借給你,但是需要你作出承諾,保證不再發生類似情況。物主不必對你採取什麼行動,他的真實反應比起“爲了你好”的懲罰方式,更容易讓人從中吸取教訓。

2、暑假裏,兒子的表弟住在我家,兩個孩子玩得很熱鬧。一天,我發現沙發上有一堆桔子皮。當我問他們“誰幹的”的時候,他們都互相指對方。我該不該找出是誰幹的,然後懲罰他?

當家長問“誰幹的”的時候,孩子通常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是我”,家長就會覺得“一定有人撒謊”。我們越想發現真相,孩子們越想表明他們的清白。看到讓我們生氣的事情時,表達憤怒會對我們更有幫助,而不是確認“嫌疑人”,然後加以懲罰。

“看到吃的東西放在沙發上,我很生氣。桔子皮的汁弄在沙發上就洗不掉了。”

這時候,你可能會聽到他們齊聲說:“不是我乾的。”“他乾的。”“小狗弄的。”

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他們知道:

“我對誰幹的不感興趣。也不想指責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只想知道現在怎麼補救!”

不用指責和懲罰,我們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承擔責任上,而不是互相揭發報復。

“現在,我想讓你們幫助我清理沙發和桔子皮。”

3、代替懲罰可以用“表達不同意的立場”。我在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我的孩子好像很內疚、很可憐。我也很難過。是不是我做得有點太過分了?

我們能理解你的擔心。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階段感受我們的拒絕。但如果我們的反應過於強烈的話,他會感到所犯的錯誤讓他不再被愛,或者被蔑視,那麼我們就在濫用做家長的權利,並有可能讓孩子在人格發展中摻雜了過多的負疚感和嫌棄自我的成分。

所以,我們在“表達不同意的立場”之後,要告訴孩子該怎樣修正他的錯誤。他經歷了自責之後,還要有機會能恢復原來的自信,重新看到自己是個受尊重、負責任的家庭一員。例如:

“一進屋就看到滿地玩具,讓我很生氣。你答應收拾的。我希望上牀之前,你把它們收拾好。”

(而不是:“明天不能出去玩了!讓你知道不守諾言的後果。”)

“整整一盒洗衣粉都灑在廁所地板上了。看到這亂七八糟的樣子,我非常生氣。洗衣粉不是用來玩的。快去拿一個袋子、掃帚和簸箕,別弄得整個屋子都是。”

(而不是:“看看你乾的好事。晚上不許看電視!”)

這些表達都是在對孩子說:“我不喜歡你做的,我希望你多加註意。”。我們期待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當他做了後悔的事情,他能反思:“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改正我的錯誤,把過失彌補回來。”而不是“我做的事情證明我毫無價值,該受懲罰。”

代替懲罰的幾個小技巧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