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對孩子的憐憫之心有害無益

對孩子的憐憫之心有害無益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們對大人的態度是很敏感的,即使這種態度沒有表達出來。所以,我們如果對他們憐憫,他們就認爲自己更應憐憫自己。

對孩子的憐憫之心有害無益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個誤導之“憐憫缺陷”

如果他們爲自己難過,他們的不幸就更嚴重了:他們不是面對困境想辦法補救,而是依賴別人的憐憫,等着別人來安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失去越來越多的勇氣和解脫困境的意願。

憐憫對孩子是有害的,即使這種憐憫是無可非議的、可以理解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許多事情的態度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如何對待挫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孩子遇到不順的事情時,如果我們對他們表示憐憫,認爲他們真是可憐,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孩子就更加爲自己感到難過,這無疑會加深孩子對自己遭遇“不幸”的感覺。

他們會認爲自己理所當然應受到安慰和補償,生活欠了他們一筆債,父母或其他的人應當來償還。這樣,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時,他們不是想辦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斃,或向他人轉嫁自己的苦惱。最糟糕的是這種挫折在情緒上的反應會不成比例地加大,一個小小的挫折,孩子感受起來就像他的整個生活都被破壞了一樣。

孩子的這種感覺與反應是細微的,但是日積月累起來就會形成不良的定式。當意外的、更大的事情發生時,他可能變得怨天怨地,毫無能力。

孩子經受的任何一次受挫都是對孩子的承受力進行培養的絕好機會。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疾病與事故,將影響孩子一生對待挫折與傷痛的態度。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身有殘疾的孩子,而真正能使他們活得充實、自信的家庭並不多。成功地救助自己的殘疾孩子是每個真誠父母的美好願望,而實現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次車禍使莎莎失去了一條腿,她才年僅11歲。從醫院回來後,她用柺棍幫助行走。莎莎在醫院理療科學習了很長時間怎樣照顧自己,怎樣藉助於柺棍行走。醫生還特意囑咐讓媽媽鼓勵莎莎自己照顧自己,不要爲她做過多的事。而媽媽卻爲女兒傷心,總想替女兒乾點兒事來安慰自己,從感情上彌補對女兒的不足。她把能幹的事全替女兒幹了,幫她換衣服、洗澡、洗衣服,幫她把飯送到房間裏,有時還幫她梳頭。媽媽幹得越多,莎莎就幹得越少。莎莎幹得越少,就越對自己沒有信心。她慢慢地只待在自己的房間裏,什麼都無心幹。就這樣,莎莎從一個總是笑嘻嘻、勇氣十足、自己幫助自己的孩子變成了常常發脾氣、唉聲嘆氣、無能爲力的孩子。

對於身體有殘疾的孩子,父母或其他人自然會生起憐憫之心。但是我們應當剋制這種憐憫,因爲它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負擔,爲自己的處境擔憂。他們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用毅力來恢復功能,照顧自己,而是不斷地尋求慰籍、幫助,似乎只有當父母或其他人圍着自己團團轉時,才能填補自己內心因恐懼、自憐引起的空虛。

事實上,孩子們從本性上是有足夠的毅力和勇氣與困難搏鬥的,他們要用奮鬥來彌補自己的缺陷。如果父母或旁人一再憐憫或過多幫助孩子,孩子往往會喪失信心,停止努力,這對身體恢復不利。這就是爲什麼專業醫護人員並不事事呵護,而更注意精神上的鼓勵,可這常常被不理解的父母們認爲是冷酷和缺乏愛心。

孩子們的人生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希望他們能幸福健康地生活。身體上的缺陷無法彌補,但如果他們有強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戰勝困難的毅力與決心,不自憐自惜,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後,會比在父母憐憫、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對他們的愛的意義也表現得要深遠得多。

生病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的照顧,我們不能逼一個發高燒的孩子自己去照料一切,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在情感上,孩子也需要我們理解他們所遭受的痛苦,需要我們給予他們足夠的注意。這裏要強調的是我們的態度,我們不能憐憫他們,不能讓他們感到自己的病痛要由別人來承擔,而自己不應承受任何痛苦,克服困難的責任是父母或其他什麼人的。

生病的孩子更需要道義上的支持,讓他們知道有人關心他們,理解他們所遭遇的一切,鼓足勇氣,因爲戰勝疾病主要還要依靠自己。疾病並不給他們任何理由卸掉自己生活的重擔,他們必須承擔力所能及的勞作。疾病很容易削減人的信心,使人感到無能爲力。在這種時刻,父母不能用憐憫來挫傷孩子們的勇氣和毅力。正確的態度是關切、幫助而不包辦,用鼓勵來代替不必要的服務,使孩子儘快適應或恢復正常生活。

育兒4月份熱文排行總榜4月1日-4月30日 準媽咪百問 解讀孕期百種疑問 怎樣在懷孕期間看出男孩女孩呢? 看穿腹中胎寶寶性別的12招 剖腹產橫切和豎切的區別(多圖) 寶寶聰不聰明看睡姿就知道 (圖解)胎兒的發育過程 適合兔寶寶的吉祥好名字 直擊新媽咪產後首次性生活 生男生女的七大決定性因素 怎麼做才最容易生出雙胞胎 334566 223338 183331 161888 128943 119790 115011 95192 87749 49982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