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想要尊重孩子該怎麼辦

想要尊重孩子該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們在成長路上,除了需要寶八寶們的關愛,也需要被尊重。那麼問題來了,想要尊重孩子該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吧。

想要尊重孩子該怎麼辦

小叮噹是房雲升同事的兒子,如今一歲半多了,前段時間因爲牙齦疼痛,吃飯變得很困難。這天房雲升帶着周榕和笑笑來串門時,就“見識”到這小叮噹吃了一頓“戰鬥飯”。

“唉,現在小叮噹的牙齦雖然不疼了,可我覺得給他餵飯卻更難了!”小叮噹的媽媽小芸對周榕埋怨道。

周榕不解地問:“爲什麼呢?”

小芸告訴她:“原來那幾天,爲了能讓他吃下幾口飯,我們可是費了老大的勁了,拿他最愛吃的糖獎勵他,讓他吃幾口飯就吃一點糖,或者吃一口飯就吃一口餅乾。我們也知道糖和餅乾吃多了不好,但不吃飯更不行啊,只求他能把飯吃完了,可沒想到卻把他的嘴給養刁了!現在他是沒吃幾口就不肯再吃了,根本無法見縫插針塞上一口,除非我找到什麼特別喜歡的東西吸引住他才能繼續!

就像今天吧,因爲人多熱鬧,小叮噹就不願意坐下來了,在周圍跑來跑去去。周榕就看小芸端着個飯碗追在後面,還喂不了幾口,累得夠嗆。實在不成 了,小芸喊老公來幫忙。小叮噹的爸爸可沒小芸那麼溫柔,一把把小叮噹抓住就吼道:“不好好吃飯還跑來跑去幹什麼?怎麼這樣不聽話!坐下,吃飯!”

周榕心說這下小叮噹要聽話了吧,跟只小雞一樣被他爸爸抓着,可小叮噹即使不跑了也還是不停地掙扎,一樣不肯吃。小芸怕老公弄疼了他,趕緊又把小叮噹抱了過去,嘀咕起來:“我們家小叮噹吃軟不吃硬,你不知道啊,這樣哪行啊。”

他爸爸這回真火了,喊道:“什麼吃軟不吃硬啊?是你太心軟了!我就不信餓上他幾頓他還不吃?不吃就算了,不給他吃了!”

周榕覺得也是這麼個道理,就勸說小芸別餵了,而且強迫小孩吃飯有時會起反效果。前些天她因爲上班時間變化想強迫笑笑提前吃奶,笑笑死活不願意吃,房雲升後來告訴她,等兩個小時後笑笑餓了,自己就抱住奶瓶舔來舔去,把奶喝光了。

過幾天,周榕向小芸推薦了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講的就是孩子吃飯該不該追着喂,家長在這方面是否要尊重孩子的問題。後來,小芸很下心給小叮噹定下規矩:只要到時間沒吃完,飯就倒掉。如果他不吃飯,其他的東西也不能吃。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小叮噹的吃飯問題得到了順利解決。

當爸爸媽媽面對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寶寶,肯定會忍不住想:現在寶寶在我們的照顧下才能生存,他什麼還不懂,也需要我們的尊重嗎?殊不知,寶寶從0歲開始就需要大人的尊重了。

就拿讓孩子吃飯這件事來說,如果孩子不願意吃,千萬不要逗着喂,尊重孩子的意願,等他餓了自然會吃。否則,只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飲食習慣。

嬰兒從一出生,就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每時每刻都是個探索者。他們從出生那刻開始就在想盡辦法瞭解身邊的世界,並學習適應環境,試圖控制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嬰兒會用哭聲表達自己餓了、不高興、寂寞或者不想做什麼;會用伸手、翻身、蹬腳等動作去接觸外界,感受作用。不要小看嬰兒的能力,他們與成人一樣,在日復一日地通過重複的行爲來發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

大人應當尊重嬰兒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不可以違背這個原則。

畢竟嬰兒又與成人不同,能力還很弱,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持,要求父母從自己成長的第一步開始,就能夠隨時滿足他們主動發展的需要。新生兒初期的嬰兒還沒辦法掌握語言,嬰兒就利用一切機會例如肢體語存來表達需要。父母應多使用充滿關愛的語言與嬰兒進行交流,滿足其交流慾望與語言需求。這便是一種尊重。而嬰兒餓了時就要吃奶,不餓時不願意吃奶,這是很自然的表現,不可以強迫。如果要改變嬰兒的飢餓時間,需要慢慢來做,逐漸改變進餐的時間。

父母要尊重嬰兒的發展需要,從細處着手滿足嬰兒的發展需求。

許多早教專家認爲,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是做孩子的夥伴,並且尊重孩子。養育不意味着過度的掌控。

父母要從孩子生下來就形成這樣的心態:他(她)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大孩子;而應摒棄掉這樣的心態:不管是否尊重寶寶,還不是一樣地按照滿足他的吃喝需要來撫養嗎?

這兩種心態的差異將直接導致早教理念的區別,決定了完全不同的0歲教養方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成爲一個能夠控制外界環境的自信的人吧?如果從小就受到環境壓制,那寶寶長大後也將是一個被動接受生活的人。

尊重年幼寶寶的第一步,是對於寶寶發出的明確拒絕表示尊重。寶寶如果不願意吃飯,父母沒辦法勉強他們,他們會把不願意吃的東西吐出來,甚至嘔吐。一味塞東西給寶寶吃,並不能保證營養,這種行爲還是對其人格的不尊重。

請記住,你的寶寶有權決定喜不喜歡以及要不要吃這樣東西。

除了不強行餵飯,其他行爲也要注意。例如媽媽帶着兩個孩子去兒童遊樂中心,他們一開始都在充氣蹦牀上玩耍,十幾分鍾後,其中一個年紀小的爬了出來,不想玩了。媽媽卻對他說:“你看哥哥跳得多好,回去,再和哥哥一起跳一會兒!”弟弟於是又跑了回去。過了幾分鐘,哥哥也不想玩了,媽媽就說:“你看弟弟跳得多好,快回去再跟他一起跳! ”媽媽其實只是不想孩子亂跑,以完成任務的心態在對待這件事,根本沒有尊重孩子是否需要跳的需求。其實孩子不過想試試別的東西,卻一再被媽媽阻止了。

實際上只要環境足夠安全,孩子想做什麼都任由他(她)去做.這纔是最好的對孩子的尊重。

早期教育大師蒙臺梭利認爲孩子的成長“沒有一樣是由母親來完成的,它屬於他們自己的成就——嬰兒的語言不是來自於母親,而來自於嬰兒自覺地學習”。說明嬰兒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父母一旦明白了這點,就要說服自己不要充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主角位置,應甘當配角。

父母一定要深刻了解從生命的初期就開始尊重孩子的重大意義,不做權威,不設計孩子的生活,不去指揮他們的觀念,這樣才能確立更加科學的早期教育方案,幫助孩子鑄造一生自信的穩固基石。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