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對於叛逆的孩子如何教育

對於叛逆的孩子如何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早就告訴你不要在噴泉裏玩,這下凍感冒了吧?活該!”——動媽今天回家,在小區的噴泉不遠處碰到一位媽媽在訓斥打噴嚏的小男孩兒。接下來看看如何對待叛逆的孩子?

小區的音樂噴泉每天開放時間是19:00-20:30,每次噴泉一開,就會有好多孩子在裏面跑來跑去,還有很多孩子會穿着雨衣和雨靴玩着水槍。

我們很多人知道孩子在噴泉的水柱裏玩耍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但是好像很多父母並沒有特別在意此事,仍舊會由着孩子性子來。

和動媽一起的一位朋友小聲地說:“她這是不是就是自然後果法?”

朋友家裏有一個5歲的女孩,平時我們會一起交流一些育兒知識和育兒理念,大多數時候我們彼此交流的都是一些實際生活中應有的小“手段”,很少會交流育兒理論概念。

聽到朋友說出“自然後果法”這個詞,我愣了一下,然後告訴她:“這個不能算是自然後果法,只能算是借題發揮。”

何謂“自然後果法”?

“自然後果法”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主要是基於少年兒童的理智尚處於所謂“睡眠”狀態的觀點而來的,在盧梭的觀點中反對對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也反對對他們施以嚴酷的紀律和懲罰,主張讓兒童通過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去認識錯誤,吸取教訓,學會服從“自然法則”,自行改正。

換句話說就是,主張的是讓孩子們體驗自己的行爲造成的的後果,並從中學習或反思到一些知識。

這種教育方式是好的,但是我們很多父母在實際應用中卻很容易走向誤區,讓“自然後果法”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對於叛逆的孩子如何教育

“自然後果法”不需要大人的強調和干預

很多父母在使用“自然後果法”時會不可避免的帶着情緒,借題發揮。畢竟孩子哪裏不舒服或者惹出了什麼麻煩,作爲父母得總是會不自覺的擔心或幫忙處理問題。

就好比動媽和朋友遇到的這位媽媽,她訓斥孩子“我早就告訴你不要在噴泉裏玩,這下凍感冒了吧?活該!”就是處於自己作爲媽媽對孩子的擔心,只是心情不好,所以語氣上也不好而已。

只不過這位媽媽的“借題發揮”會把責難、羞辱或痛苦的情緒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的體驗上,讓孩子把注意力從體驗後果,總結因果關係轉移到了應對父母的情緒上。

在使用“自然後果法”時,我們需要注意:自然後果法是指自然而然發生的事。其意義在於,孩子的行爲本身產生了不愉快的體驗,孩子從事情發展的結果中體驗後果,總結因果關係,從而自發修正自己的不恰當行爲。這個過程不需要大人的強調和干預。

使用“自然後果法”,父母要做就事論事

所謂的“就事論事”就是,父母不干預過程,不評論結果,不打擊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破壞親子關係。

很多小孩子喜歡吃零食,吃多了零食就吃不下飯,然後過了飯點又喊着“餓”了要吃飯。

如果對於這類孩子,家長想使用“自然後果法”,就可以和孩子提前約定好“如果你吃了零食,吃飯時不吃飯,過了飯點餓了也沒有吃的”,並且要堅持這個約定,無論孩子到時候是哭還是鬧,都不能吃飯,只能告訴他“這是我們約定好的,真的沒有飯可以吃了”,如果孩子還是鬧,可以問問告訴孩子離下一頓飯還有多久,可以做哪些事情,他想做點什麼。總之,這頓飯是不能給他吃的,不然就失去了“自然後果法”的意義(我個人認爲,當媽媽的很少有人難能堅持下來這個——看着孩子餓的難受,還要堅持約定,太難了!)

如果孩子不珍惜玩具,總是搞破壞,就可以使用“自然後果法”,告訴他“如果你再弄壞這個玩具,我就不再給你買相同或者類似的玩具了”。如果孩子真的弄壞了玩具,就要堅持真的不給他買了。

一次兩次,孩子就會從“結果”中找到原因,總結出來自己哪些是不能做的了。

而對於叛逆的孩子來說,父母使用“自然後果法”需要更加慎重。因爲,對於叛逆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將父母的一切“教育方式”歸結爲“懲罰”,即——“你只是在懲罰我”。

對於叛逆的孩子,如果他們不能通過“自然後果法”去總結自己的錯誤,甚至根本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爲,就會把憤怒指向那個用“自然後果法”的後果懲罰他、讓他痛苦的人。

使用“自然後果法”,父母要善於引導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知道單單是後果本身並不能教孩子如何自我總結和歸納問題。重要的是父母的有益引導,沒有父母的有意引導,後果懲罰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作爲父母,我們有責任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是對,哪些是錯。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爲是錯誤去,作爲父母的我們應該告訴他,爲什麼錯了,但是此次後果不應該由孩子承擔,下次出現類似的錯誤,他需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有些必要事情,提前和孩子明確清楚

對於叛逆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會欣賞於自己能夠給父母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一些具體事情的規則需要提前和孩子們明確。這樣一來,問題或者衝突發生的時候,就不至於因雙方情緒激動而發生其它不可控制的事情了。

如果一直玩遊戲超過幾個小時,就沒收遊戲機或手機並鎖起來;

如果玩球時破壞了球場規則,就沒收籃球多久,不給他玩;

如果到了規定時間還是沒有完成你提醒了多次的家務,就取消他晚上和朋友一起玩耍的特權。

當然,在孩子爲他的行爲承擔後果的過程中,父母們需要對他們保持關愛,不要出現傷及其自尊或者冷嘲熱風的行爲。

總之,“自然後果法”要麼不用,要用就要讓其發揮的有意義纔可以。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