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你的哄騙,會吞噬孩子對你的信任!

你的哄騙,會吞噬孩子對你的信任!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欺騙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被人認可的,而哄騙卻往往發生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可是家長們也得知道別再用哄騙消費孩子的信任了。

有位媽媽發了一段博文,雖是養育孩子的雞零狗碎,但瑣碎中潛藏着養育者的睿智和慈祥。

女兒會爬了。

爺爺一進門,我就想讓她表演給大家看看,爲了吸引她的注意力,我拿着爺爺的車鑰匙在她面前晃。果然,女兒一晃一晃的朝着鑰匙的方向爬了過來。

在她即將到我面前的時候,我把鑰匙放到了一旁的桌子上,爺爺馬上說:“把鑰匙給她,她費了那麼大的力氣爬過來的。”我說:“可是她會一拿到鑰匙就放進嘴裏去。”

爺爺解釋着:“你不能讓孩子失望,否則以後她就不信任你了。你把鑰匙給她,只要看好她,阻止她把鑰匙放到嘴裏去就好了。”

於是,我便把鑰匙放回地上,女兒爬過來,撿起鑰匙玩了好一陣子纔有放進去嘴裏的意思,我用手擋住了。沒多久,她的興趣就沒有了,把鑰匙仍在了一邊,然後一顛一顛的爬走了。

七月坐八月爬,撿鑰匙的寶寶估摸着不過八月齡左右,這個時期的寶寶在大人眼裏,是啥也不懂啥也不會的小嬰兒,所以,許多大人愛以“玩孩子”的方式與他們互動。

女兒這般大小哭的厲害時,爸爸就用轉移注意力來解圍,大多數都是臨場發揮。

“哎呀,寶寶你看陽臺上開了一朵花。”實際並沒有花,只是些照舊低垂的花葉而已。

“咦,快看這裏,有隻大螞蟻。”實際並沒有螞蟻,是一張被扔掉了的小紙片而已。

孩子被我們的呼喚聲吸引前往,本是滿懷期待,走進一看才知道“童話裏都是騙人的”。再小的孩子也會失望吧。

你的哄騙,會吞噬孩子對你的信任!

欺騙就是欺騙,哪怕是善意的。

前陣子,朋友CC兒子得了支氣管炎,爲了哄孩子喝藥,她已江郎才盡。

找度娘之餘CC無意中看到,有媽媽在社交網上曬哄孩子喝藥的趣味圖,乍一看有些惡搞,飲料瓶裏插着吸管,但瓶內的液體被置換成了藥水。

CC覺得這是能解她燃眉之急的方法。於是她立馬照着模樣做了一個藥水酸奶盒,可她那一歲半的兒子喝了兩口就吐了。

而且從那之後的很多天,她兒子都不願意再喝酸奶,甚至是CC遞過去的一杯水。

喂藥難,餵飯更難。CC覺得兒子感冒得多吃蔬菜水果,興許是小傢伙生病胃口不好,對什麼食物都沒胃口,沾一兩口就不吃了,母子兩爲了吃飯,幾次差點開戰。

CC媽媽看不下去,端着碗對外孫子又是扮花貓又是扮小狗,也使出了不少氣力,有時候外孫子不買賬,CC媽媽就使出殺手鐗連哄帶騙的說:

“寶兒,吃完飯姥帶你去公園玩。”

“再吃一口,我們就去看大恐龍。”

“哎呀真棒,還有最後一口,吃完咱就走。”

實際上,吃完飯又該吃藥了,吃完藥公園恐龍一事也翻篇了。

CC說兒子生一場病,他們全家都被整成了大騙子,騙吃騙喝騙玩。

你的哄騙,會吞噬孩子對你的信任! 第2張

相比CC的善意謊言,對孩子隨意許諾,那纔是真騙子呢。

“下週末,爸爸帶你去沙灘堆城堡。”

“等媽媽忙完,我們就去你最愛的迪士尼樂園。”

“乖乖的,爸爸媽媽放假了帶你去看動畫電影。”

然後,隨便一件突發事件,就能將對孩子許諾過的事情延後:

“別哭了,爸爸也想帶你去,可是爸爸要工作啊。”

“下次我們一定去迪士尼樂園。”

“電影院太吵了,我們在家看也一樣的。”

那些曾對孩子放過鴿子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哄騙是帶有欺騙性質的,哪怕是善意的,孩子雖年幼無知,但他們一直在吸收我們的行爲來模仿成長。

幼兒期是行爲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形成期,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默默以此爲學習的榜樣。

你是信口開河的,孩子怎麼能信守承諾呢。

孩子也有他的底線,不要哄騙他。

一個數月大小的寶寶,你拿一樣物體放在他的面前讓他抓握,當他靠近目標物體時,你突然拿走,反覆幾次後,寶寶就會對這個物體失去興趣。

爲什麼?

因爲他要探索,而你正在阻止他靠近物體探索,所以他會選擇放棄目標物。

同樣的事情,放在較大一點的孩子身上。

像CC用藥水酸奶盒哄騙兒子喝藥,原本愛喝酸奶的兒子不喝了,甚至排斥。

像隨意對孩子許諾,又放孩子鴿子,孩子會置氣甚至哭鬧。

爲什麼?

因爲父母碰到了他們的底線。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當孩子對父母失去了信任,那父母就什麼都不是了。

你可以哄孩子,但不能有欺騙,更不能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來消費。

愛默生說過,不信任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

你的哄騙,會吞噬孩子對你的信任! 第3張

總是哄騙孩子,親子關係也好不到哪裏去。

如果在於孩子的相處中,總給孩子烙下被調戲的印子,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柱牆也不會太堅固。

你騙孩子,孩子也會騙你。

有段話說的好:

大人對小孩的承諾,往往都是鏡花水月,看起來美好無限,實際上卻是永遠摸不着。

他們以爲,對小孩,撒謊了便撒謊了,承諾忘到後腦勺也沒什麼只要閉嘴不提,或是過後哄一下就好了,小孩子哪裏記得那麼多。

可惜,小孩子卻往往記得拿鏡花水月的承諾。當他向大人們索要承諾時,發現大人們一次又一次的失信,不由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於是,久而久之,小孩子便不再相信大人們給的承諾了。

於是,大人們開始怪孩子不聽話,卻不想是自己先失信在先,小孩子也下次看過漸漸學着大人們向更小的小孩子做鏡花水月的承諾,追漸變成大人。

再小的孩子,終會有長大的一天。

收拾失信後的殘局是容易的,孩子哄哄就能破涕爲笑,但你對他們許諾過的鏡花水月,不會這麼容易被抹去,它會深深的留在小孩子的腦海裏。

就像曲婉婷唱的那首歌詞:

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裏,我的夢裏,我的心理,我的歌聲裏(成長裏)。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