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除了催產針還有什麼催產方法

除了催產針還有什麼催產方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網友媽媽:“懷孕足周了,但仍然沒有任何要生的跡象,醫生說如果再拖下去,恐怕胎盤老化。讓我每天去醫院吸氧,我想剖宮產吧,家人又不同意,聽說有催產針、催產藥什麼的,我是否應該問問醫生,我應該催產嗎?催產會不會影響胎寶貝健康?”

除了催產針還有什麼催產方法

催產到底是怎樣的

催產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催生針”,它可以選擇性地興奮子宮平滑肌,引起子宮收縮,是一種很強的子宮收縮劑,主要被用於催產、引產和防止產後出血。靜脈滴注催產素1分鐘即可發生作用,因此可以通過調節滴注的速度來控制劑量,從而控制子宮收縮的強度。在分娩時如能恰當地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引產或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也就是俗稱的催生作用,在臨牀上應用極爲廣泛。但應用催產素引產,必須嚴格掌握它的用藥方法,包括用藥途徑、用藥速度和濃度,有無用藥禁忌症等。

催產素藥物本身對於胎兒並無太大影響,但是如果催產素滴注速度太快,給藥過多,會引起強直性或痙攣性子宮收縮,因子宮持續強烈收縮而沒有舒張期或舒張期很短,這時又因產道狹窄或胎兒過大、胎位不正等,阻礙了胎兒的下降,結果引起子宮下段越來越薄,最終破裂,導致孕婦大出血,胎兒缺氧。

或者由於上述情況引起強烈子宮收縮,分娩阻力又不太大時,可使胎兒很快娩出,整個產程不超過3小時,稱爲急產。這樣會因爲來不及消毒、保護會陰等,造成產後感染、產道裂傷、新生兒墜落傷等後果。同時如果宮縮持續時間長、間歇時間短或沒有間歇,影響了胎盤的血液循環,極易引起胎兒宮內急性缺氧,引起死產或新生兒窒息等。

由此可見,使用催產素應該適量,切忌爲了小寶寶的早點降生,急不可待地使用催產素,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那不使用催產針、催產藥,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寶寶順利出生呢?

方法一:自然催產法

自然催產法是通過運動、飲食等毫無副作用的方法進行催產。運動催產法只要運動得當,通常都沒有任何副作用,是比較安全的催產方法。運動催產法有很多種形式,可以通過請教專業醫生獲得具體方法,也可嘗試以下兩種運動法催產:

1、行雲流水催產法:

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別以30分鐘爲一個單位,在花園或空氣清新的戶外環境裏快步行走,剛開始的時候可以上午和下午分別各走一個時間單位,然後逐漸增加到每天上午下午各走3個時間單位,時間並不是固定的,孕媽咪一定要注意休息,以不感覺勞累爲宜。每天晚上臨睡前做慢下蹲運動,一開始以5次慢下蹲爲一個單位,每天做兩個時間單位就可以,然後逐漸增加到每晚4個下蹲次數,注意下蹲時一定動作要慢,不用蹲得特別完全,可以是扶牀做到半蹲,然後再慢慢起來。有的孕媽咪堅持做了兩三天就有效果了。

2、水蛇敲門催產法:

在沐浴的時候,用溫水淋浴,特別反覆地從肚皮上部沖刷隆起的腹部,一邊沖洗,一邊用手掌溫柔地輕撫腹部,並配合與胎寶貝的對話,可以對胎寶貝說“親愛的寶貝,媽媽知道你在這裏很舒適很溫暖,但是你知道嗎,爸爸媽媽是多麼想早點兒見到你啊,你快點兒出來吧,出來之後,我們會好好照顧你,讓你覺得同樣的舒適溫暖的。” 把浴室溫度調整到周身舒適,可適當把沐浴次數增加到每天兩到三次,但注意水溫不要過熱或過冷,每次沐浴時間以不超過15分鐘爲宜。

方法二:乳頭刺激法

刺激乳頭和乳暈,可以誘發內源性的催產素的釋放,導致子宮收縮,可以代替應用催產素的引產。可在妊娠39周開始進行,防止妊娠延期。方法是每天早中晚用溫溼毛巾輕輕刺激乳頭和乳暈一個小時(不宜過力,防止搓破乳頭),每側15分鐘交替進行。出現宮縮時,可以暫停。宮縮消失再刺激。這是一種比溜達還有效的誘發宮縮的方法。

藥物催產法預產期超過三天以上,醫生就會建議你做B超,如發現胎盤確實已成熟並趨向老化,醫生就會建議你打催產針。催產針的主要藥物成分就是縮宮素(催產素),如果用得適量,對胎寶貝的健康一般沒什麼影響。

催產針的作用是可以讓子宮平滑肌興奮,引起子宮收縮。一般都會有醫護人員在你身邊看護,她們會通過調節濃度和滴注的速度來控制劑量,從而控制子宮收縮的頻率和強度。

溫馨提示:什麼時候應該催產?

一般說來,妊娠期超過42周就屬於過期妊娠,對孕媽咪和胎寶貝的健康都不利,增加難產和胎兒宮內缺氧的風險。因此,到預產期還沒生,仍應該定期產前檢查,醫生會根據胎動、胎心監護、B超羊水量決定引產時機,原則上儘量不超過42周。你在39周時即可以自己運用運動或飲食或刺激乳頭等方法預防延期。

但是應該注意,只要不生,自己一定要監測好胎動,40周後3-7天覆查一次胎心監測,甚至B超瞭解羊水量,究竟何時應該採取藥物催產的方法,醫生將結合胎寶貝在宮內的狀況而定。原則上,41周即可開始進行住院催產了。監測中,一旦羊水少了(羊水深度<3cm或羊水指數少於8cm)、胎動不好了(每小時少於3次,12小時小於20次)醫生會安排你入院引產。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