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屈原塔蘇軾拼音版 屈原塔蘇軾賞析

屈原塔蘇軾拼音版 屈原塔蘇軾賞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屈原塔蘇軾拼音版,這首詩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軾寫的,此時詩人還很年輕,剛成爲進士不久,在舉家遷往汴京途經忠州南賓縣看到屈原塔有感所作,下面一起來賞析下吧。

屈原塔蘇軾拼音版

qū yuán tǎ

屈原塔

宋-蘇軾

chǔ rén bēi qū yuán,qiān zǎi yì wèi xiē。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jīng hún piāo hé chǔ,fù lǎo kōng gěng yè。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zhì jīn cāng jiāng shàng,tóu fàn jiù jī kě。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

yí fēng chéng jìng dù,āi jiào chǔ shān liè。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qū yuán gǔ zhuàng shì,jiù sǐ yì shén liè。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shì sú ān dé zhī,juàn juàn bù rěn jué。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nán bīn jiù shǔ chǔ,shān shàng yǒu yí tǎ。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yìng shì fèng fó rén,kǒng zi jiù lún miè。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cǐ shì suī wú píng,cǐ yì gù yǐ qiè。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gǔ rén shuí bù sǐ,hé bì jiào kǎo zhé。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míng shēng shí wú qióng,fù guì yì zàn rè。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dài fū zhī cǐ lǐ,suǒ yǐ chí sǐ jié。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屈原塔蘇軾拼音版 屈原塔蘇軾賞析

翻譯:

楚地的人都爲屈原感到悲哀,這種情感千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飄到了什麼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倉綠色的江流上,人們還投下飯食拯救飢餓的魚龜蝦蟹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屍體。

遺留下來的風俗成了比賽划龍舟,人們哀叫的聲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時的豪邁之人,當時慷慨赴死的意圖非常強烈。

世上的俗人怎麼能知道他這種想法呢,都以爲屈原戀戀不捨,不願意與這個世間告別。

南賓縣之前屬於楚地,山上有留下來的古塔。

這塔應該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擔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這件事雖然沒有憑據,但這份心意已經很真切了。

古往今來的人有誰是不死的?沒有必要去比較是到底是長壽好還是死亡好。

人的名聲實在是不會消忘的,而身份財富只是短暫的榮盛。

屈原正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氣節與節操。

註釋:

楚:楚國,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帶,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相傳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歇:停止,休止。《說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滄江:泛指江河,江流,因爲水爲蒼色,所以稱“滄江”。滄,水深綠色,通“蒼”。

屈原塔蘇軾拼音版 屈原塔蘇軾賞析 第2張

投飯:投下飯食喂河裏的生物讓它們吃飽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遺體。古時荊楚之人有在農曆五月初五將煮好的糯米飯和蒸好的糉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習俗。

飢渴:飢餓的魚龜蝦蟹,屬偏義複詞,特指“飢”。

就死:赴死。就,即也。

眷眷:依戀反顧貌,帶不捨之意。

決:別也。

南賓:忠州南賓縣,如今的四川豐都。當時詩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經此地。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淪滅:消亡,消失。淪,沒也。

此事:指詩人猜測造塔原因這件事。

考:老,長壽。《說文》,考,老也。七十曰老。《說文序》中提到“考”屬轉註(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應前句的“誰不死”,並與後面的“折”產生對比,兩字纔可以相較。

折:斷,指死亡。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懷王信任擔任三閭大夫。

死節:爲了保全氣節、節操赴死。《楚辭 九章》:或忠信而死節兮。

賞析:

這首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投糉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係,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末八句讚美屈原不苟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操。

此詩通過描寫楚地老百姓對屈原的崇拜和熱愛,表達出詩人明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要學習屈子精神,做一個留名青史的明白人。也表達了蘇軾身處逆境而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情感。

全詩運用了白描、誇張、推理、反襯等多種藝術手法,將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世人之澌滅與屈原之不朽形成強烈的對比,一氣貫之;最後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結束全詩,將屈原持志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躍然於紙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