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什麼樣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誘拐

什麼樣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誘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陌生人的恐懼,是“本能”嗎

當了媽媽之後,對這種孩子事情會特別敏感。比如,今天早晨,我看到一位媽媽將一個和小鹿差不多的孩子放在了一個足有將近兩米的長臺上,而且臺子僅有不到兩尺。孩子的媽媽去附近買早點了,可能是怕孩子亂跑。我當時在路對面,特別擔心孩子會掉下來,就多看了幾眼,看到孩子媽媽也在注意,也就放心了。

話說回來,一是我出於媽媽的柔軟的內心,二是因爲自己剛剛住進新房裏了,對於圍牆外的人,有了一點憐憫之心,更準確地說,是有一種不久之前剛獲得的優越感。這兩種因素加在一起,讓我不顧龍的勸阻,跑下樓,給人家送了30塊錢,而不是人家要的27塊錢。等把錢給了他之後,我就立馬發現自己上當了。因爲這個人,並沒有說怎麼還多給了他3塊錢,而是說以後會還的,然後直接拿錢走人了。

什麼樣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誘拐

另外一件事情,老爸這些天來北京了。雖說老媽在這邊幫我們帶孩子的這些天,老爸天天和我們視頻,每天一個小時。畢竟孩子沒有和他在一起,所以,老爸在帶着小鹿玩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了小鹿,感慨良多。第一個感慨是“這孩子真瘋,真有精力。”第二個感慨是,“我發現這孩子還挺膽大的。”

我“質問”老爸說,你以前不是還說孩子膽小嗎,爲什麼這次說膽大呢。老爸說:“帶小鹿出去,發現他根本不怕陌生人,還總想和陌生人玩鬧。”是呀。小鹿聽到有人敲門,會噠噠噠地跑過去,主動喊“快遞叔叔。”在小區裏,也會主動叫人。

可以看出,對陌生人的恐懼,這種“本能”當然不是天生使然,而是出自我們日積月累形成的生活常識。經過上次的被騙事件之後,我非常羞愧,覺得自己很蠢,並暗下決心,以後不要再輕易相信陌生人了。

對陌生人的恐懼

小鹿姥姥常會說,要是有人給小鹿一些好吃的,他就會跟着人家走了。即使在小區裏,家長們也不會忘記給孩子帶點零食。當孩子們一起玩耍累了的時候,就會有家長,拿出零食,給小朋友們一人分上一點。小鹿非常喜歡吃。於是就有了姥姥上面的話。

有一次,和龍一起去他的同學家。他同學有一個小女孩,一歲多。當時我還懷着孕,對小孩子那個喜歡呀。於是極盡所能地逗人家孩子開心。孩子也沒辜負我的一片好心,非常喜歡我,都不要她媽媽了。於是孩子的爸爸開玩笑地說了一句話,“看來,還是女人容易把孩子拐走。”

從孩子懂事開始,我們就開始給孩子灌輸着“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跟着陌生人走”。從童話故事中的大灰狼,到屢見報端的綁架、拐賣案,一旦涉及孩子的安全問題,相信爲人父母都會有些緊張。

電視新聞正在公衆思想中演出一個犯罪的腳本——在我們的腦海中速寫着一幅幅扭曲的圖像。而且,現在已經不是圖像了,媒體已將案發現場的慘烈狀況,自動播放給我們看了,我們都用不着點開。曾在一個門戶網站上,看到一個動態圖,有一個陌生人,在媽媽帶着孩子騎着電動車的過程中,將孩子直接從電動車上抱下來。

我們不厭其煩地向孩子灌輸着,陌生人不可信。而事實上,失蹤兒童的報告顯示,大部分的綁架犯罪是由家庭成員實施的。

《城南舊事》中,上世紀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和經常癡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交朋友。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脣的年輕人。他爲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追逐陽光之島》中,10歲孩子接受一個殺人犯的禮物,並和殺人犯成爲朋友。

這些現象在如今,似乎根本不可能再發生。孩子眼裏那種衆人平等的純真,似乎很快就要被圓滑的世故所取代。

安全和信任,哪個更重要

家長的普遍矛盾是,讓孩子跟陌生人接近怕不安全;但教孩子處處留心、小心提防的話,又怕孩子成爲一個自私、多疑、心理不健全的人。

住宅都被高牆、大門上及監控系統包圍着。人們不禁會想,在這樣的控制文化中長大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會如何定義自由?

什麼樣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誘拐 第2張

怕孩子被陌生人拐走,讓孩子處於監控中,孩子沒有自己的空間,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兒童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裏克森指出,孩子特別是童年中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建立一個超出成年人控制的自我領域。

因爲擔心,我們採取措施保護孩子們的安全,而另一方面則減低了孩子們自我保護的能力。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外出,要鼓勵孩子去“注意”,要告訴他克服恐懼,而不是“要小心。”

綁架者可以將孩子從房間裏騙出來,那麼每個孩子都可能處於危險中。但實際上,我們應該丟掉這一套懼怕陌生人的想法,換之以其他的應對方式。

怎樣與那些誘拐者戰鬥

孩子們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與那些誘拐者戰鬥,使自己遠離那些使他們感覺到不舒服的事物或人。

不僅要告訴孩子們什麼是邪惡,還要告訴他們什麼是好的——告訴他們去判斷哪些人是他們在遇到危險時可以求助依靠的。讓孩子記住相對靠譜的求助對象:孕婦或有孩子的父母、穿警察制服的羣體、一羣學生。

孩子們需要的,是那些能夠幫助他們保護自己的知識。作爲家長,人們應該做的就是克服恐懼,解決問題,細心地給孩子們講解這些。

除了給孩子戴上防走失手錶,讓孩子牢記家人電話,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要跟陌生人走,教孩子撥打緊急電話,求助110,等基本措施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什麼樣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誘拐 第3張

對於稍大的孩子,即使被騙拐,孩子也不能大吵大鬧,一定要保持冷靜。

遇到壞人第一步:要學會騙壞人、裝瘋賣傻

最佳逃跑時機:被綁架,準備上車時

被拐大忌:不吃飯睡覺大喊大叫

曾有一個7歲的小女孩被人販子從四川帶到溫州,歷經一個月時間,某天趁賓館斷電人販子打開房間門通風的時候跑到服務檯求助,成功解救了自己。到人多的地方,要大聲喊叫救命,引起別人的注意自救。

一般來說,被拐上車之前,自救成功的機率很大;到被拐上車後,還是有自救的機會的。有一個孩子被拐上車,人販子在車內吸菸,孩子說嗆,要求人販子開窗,在開窗一瞬間,孩子趁機打開車門跳下車逃跑。

一個小男孩誠誠在路上走,突然被一男一女強行抱上路邊的一輛麪包車。沒開多久,男子就打電話要對方帶一萬塊錢到長沙河西來看人,誠誠意識到可能碰到了人販子。

“不健康的小孩一般都不好賣,所以我就想到了裝傻子,不哭不鬧只傻笑!”約半個小時後,車子開到一家醫院的後院裏。過來另一個男子問了誠誠幾個問題,但誠誠不做回答,只是一直以傻笑面對。“我看到那個男的搖了搖頭就走了,抓我的兩個人就把我拉下了車,開車離開了。”

與家長有很親密關係的孩子不容易被拐

看到新聞上有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個6歲的小男孩,由於做錯事回家被家長責怪,便在外面閒逛,結果被一名陌生的中年婦女抱上公交車,好在,孩子非常機敏,趁這位女子不注意,自己下車了,還跑到治安巡邏督查隊崗亭內求助,成功獲救。如果家是溫暖的港灣,孩子就不會想在外面閒逛。

什麼樣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誘拐 第4張

爲了保護孩子,家長們最應該做的是什麼,新罕布什爾社會學教授大衛·芬克爾霍說:“家長真正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與孩子們建立一種良好的、支持性的關係。因爲如果一個孩子有自尊、自信,與家長有很親密的關係,他是不會輕易成爲受害者的。

“我們的研究表明,壞人們不太可能‘捕食’到這樣的孩子。因爲他們能感覺出來哪些孩子是能夠判斷真假的,哪些孩子不會被愚弄或被騙。研究同時表明,大多數受害的孩子是感情上被忽略的孩子,或是來自不幸福的家庭,或遭受了其他不幸的孩子。”

再嚴重些,一些經受過嚴重創傷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通常在5歲以前)便出現了反應性依戀障礙(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這是一種由“極度不充足的照料模式”引發的兒童精神障礙,表現爲對他人的社交和情感反應很少,正性情感少,在非威脅性的互動中也表現出原因不明的激惹、悲傷、害怕發作等。他們是一羣可能在街上會跟着其他成年人走的孩子,因爲他們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和對陌生人的區別不大。很多這樣的孩子也很少叫媽媽(APA, 2013)。

現在的拐騙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時候騙子的方式大人都防不勝防,所以,除了給孩子以安全指導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與孩子們建立一種良好的、支持性的關係。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