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經濟手抄報圖片大全

經濟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經濟的概念


一、工具書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

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爲對象,爲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爲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爲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經濟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二:經濟的研究對象一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着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其研究對象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8種。

1、財富說。

財富說是一種年代最早、歷史最長,持有人數最多的經濟學對象理論。^A古希臘羅馬學者的經濟思想.到新古典經濟學以前的多數經濟學家都有這種對象理論。

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財富及其增長問胚。重商主義者對研究財富的熱情,超過了他們的先輩。他們以財富爲中心研究了財富的形式(金銀)、產生(流通領域)和增長途徑(開採金銀和對外貿易)等問題。

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對象也多爲財富說。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國家稅收,如何增加國家財富作爲研究對象,在他的(賦稅論)中提出了“土地爲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爲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是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以及財富增長之道的。大衛-李嘉圖遵循斯密的財富對象理論,但特別重視財富的分配問題,他把財富的分配作爲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也指出,政治經濟學是“闡明財富怎樣生產、分配與消費”的科學。

據此,他把政治經濟學分成生產、分配和消費三大部分加以論述,創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綱要)中,繼承和發揮了薩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對象論,即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歸結爲研究財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一般原理。

2、歷史或制度說。

19世紀德國曆史學派作爲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反對者,在經濟研究中始終將歷史放到極端重要的地位,並且堅持以民族國家爲中心來建立經濟學。

19世紀初亞當·穆勒認爲,政治經濟學有兩重目的:既求個人利益的極大滿足,又使整個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強,並且後者是主要的。

德國曆史學派的先驅李斯特提出了國家經濟學與世界主義經濟學相對立。他認爲國家經濟學是代表經濟落後國家利益的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是落後國家的富強之道。世界主義經濟學是代表經濟上先進國家的利益的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世界經濟。

歷史學派創始人羅雪爾指出,國民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論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諸規律的科學,經濟學應與法律、國家、宗教等學科密切相關,並以他們爲基礎。希爾德布蘭德聲稱,經濟學應該產生一種文化史的經濟史,並與歷史的其他分支和統計學密切相關。

新歷史學派代表施穆勒進一步區分了國民經濟學和國家經濟學,認爲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國民經濟,國家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的組織結構及其經濟職能。美國製度學派把制度當作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動力,並以注重制度研究爲根本特徵。美國製度學者凡勃侖認爲,經濟學應該研究制度的起源、演變對相應社會經濟關係的作用。康芒斯則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爲(制度經濟學),認爲制度經濟學是一種關於集體行動(風俗、家庭、公司、國家等)在控制個人行動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論。

3、人的慾望及其滿足說。

西斯蒙第和羅雪爾都曾提到過經濟學研究的是“人”。但他們所講的人的概念比較含糊。

主觀經濟學派的先驅者馬斯夏在(經濟和諧)中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並解釋說,“慾望、努力、滿足,這就是經濟觀點中的人”。

奧地利的門格爾則明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爲人的慾望及其滿足。他把經濟學分爲應用經濟學、歷史統計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他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爲滿足其慾望而展開其預籌活動的條件。龐巴維克和維塞爾依然都把人的慾望及其滿足作爲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傑文斯也指出,經濟學爲人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

4、人與財富綜合說。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是財富科學的說法遭到異議,研究人的定義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綜合了各種關於經濟學研究對象。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經濟學一方面是一種研究財富的科學,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學科的一部分。

經濟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經濟的研究對象二

5、人類選擇行爲說。

1932年,羅賓斯總結許多經濟學家關於經濟學概念的共同實質,在<論經濟科學的性質與意義>中,提出了一個經典性的經濟學定義:“經濟學是 門研究目的與具有可供選擇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間關係的人類行爲科學”。這就說明了,經濟學的產生就在於人類無盡的慾望與物品稀少性的矛盾。

希克斯的<價值與資本>中,也更爲明確地顯示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爲選擇的科學。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也寫道,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的科學。

6、宏觀經濟行爲說。

宏觀經濟行爲說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爲代表。凱恩斯革命以前的經濟學多是分析微觀經濟行爲,如研究單個消費品、個別市場或個別企業、個別行業的經濟行爲,多屬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而凱恩斯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從微觀經濟行爲分析轉向宏觀經濟行爲分析凱恩斯強調的是國民收入、總就業、總需求、總供給等總量研究,着重強調的“是整個經濟體系,如何使該體系中之全部資源達到最適度就業”。

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誌着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7、微觀經濟行爲與宏觀研究合流說。

爲彌補凱恩斯經濟學只着重宏觀經濟分析,忽視微觀經濟分析的缺陷,當代一些經濟學家,把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理論結合起來。

他們以稀缺法則爲起點.把經濟學分爲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微觀經濟學以資源配置爲研究對象,因爲資源是稀缺的,要對稀缺的資源配置;宏觀經濟學以資源利用爲研究對象,因爲在資源配置中會有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現資源閒置或浪費問題,對稀缺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國家干預。

而資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模式和方式,這就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當代不少經濟學者主張建立混合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既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自由市場經濟,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宏觀控制的經濟。

綜上所述,經濟學的定義應該是研究在一定經濟體制下,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學。該定義涉及四個問題:

一是稀缺資源,這是經濟學產生的基礎和研究的出發點;

二是資源配置,屬於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三是資源利用,屬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四是經濟體制,因爲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都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8、廣義對象說。

廣義對象論有兩種觀點:

(1)橫向分析法。該觀點認爲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理論、經濟問題、經濟政策的科學。它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爲經濟理論、經濟問題、經濟政策三個方面。

(2)縱橫分析法。該觀點認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六個方面:即淵源、流派、理論、方法、問題、政策。

經濟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