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育兒寶典 > 支招應對夏季感染性疾病

支招應對夏季感染性疾病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兒春夏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爲病毒感染,其次爲細菌性感染。爸爸媽媽不要着急,讓我們的專家告訴您如何預防

支招應對夏季感染性疾病


      小兒春夏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爲病毒感染,其次爲細菌性感染。爸爸媽媽不要着急,讓我們的專家告訴您如何預防這些疾病和如何對孩子進行護理。

  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咳嗽、流涕)、結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膚特殊性斑丘疹爲主要臨牀表現。本病傳染性較強,發病高峯爲春夏之交,易併發肺炎。
  麻疹的傳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的患兒和帶病毒者,可通過噴嚏、咳嗽、說話等由飛沫傳播。麻疹患兒自出疹前5天至出疹後5天均有傳染性。

  症狀
  麻疹一般有10天左右的潛伏期,隨後會出現發熱,在發熱的同時出現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等症狀,與上呼吸道感染不易區別,但結膜充血、流淚、畏光及眼瞼水腫是本病的特點。在發熱後3~4天出皮疹,體溫可增至40~40.5℃。皮疹先出現於耳後、髮際、頸部,逐漸蔓延至額面、軀幹及四肢,至手腳心爲止。呈玫瑰色斑丘疹,繼而色加深呈暗紅,可融合成片,疹間可見正常皮膚,無瘙癢。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順序開始消退,疹退後,7~10天痊癒。

  調護
  麻疹的治療原則爲加強護理、預防感染、對症治療。讓寶寶充分休息,保持居室內空氣流通,注意溫度和溼度。保持寶寶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潔,避免強光刺激,補充足量的水分。在出疹期體溫不超過40℃時一般不退熱。補充維生素A有利於疾病的恢復,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預防
  預防麻疹的關鍵措施是對易感者接種麻疹疫苗。可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預防接種,初種年齡爲出生後8個月,7歲時加強一次。在接觸麻疹患者2天內接種疫苗,仍能預防發病或減輕病情。

  水痘

  水痘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出疹性疾病,通過接觸和飛沫傳播。易感兒接觸水痘患兒後,幾乎均可患病,感染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但是以後可發生帶狀皰疹。
  水痘的病原體爲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即人類皰疹病毒3型,經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在呼吸道增殖,並行全身擴散,引起各器官病變,主要損害部位在皮膚,偶爾可累及內臟。

  症狀
  潛伏期多爲2周左右,前驅期僅1天,表現爲發熱、食慾不振等。次日出現皮疹,初起於軀幹部,繼而擴散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佈,是水痘皮疹的特徵之一。開始爲紅色斑丘疹,數小時後變爲橢圓形水滴樣小水皰,周圍有紅暈。約24小時水皰內容物變爲渾濁,此時水皰易破潰,2~3天后迅速結痂。此時皮疹又陸續分批出現,瘙癢感較重。

  調護
  對出水痘的患兒應加強護理,供給足夠的水分和易消化食物;剪短患兒指甲、戴連指手套以防抓傷自己;勤換內衣,消毒水洗浴,減少繼發感染。無環鳥苷是首選的抗水痘病毒藥物,治療越早越好,一般應在皮疹出現48小時以內開始。不能給水痘患兒使用激素類藥物,以免病情加重。

  預防
  控制傳染源,隔離患兒至皮疹全部結痂爲止。可以使用減毒活疫苗,接觸水痘患兒後立即應用,保護率可達85%~95%。對於新生兒,如果其母親是水痘患者,應注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免疫球蛋白,可起到預防作用。

  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小兒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小兒對猩紅熱有普遍的易感性。傳染源爲患者和帶菌者,主要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通過接觸傳播,被污染的食物特別是牛奶也可傳播本病。幼兒園、學校等人羣密集之處可發生流行;冬春季節由於氣候寒冷,室內活動較多,若不經常通風,發病較多。

  症狀
  潛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發熱,體溫一般在38~39℃,重者可達40℃以上。患兒全身不適,咽痛明顯,食慾不振,咽及扁桃體明顯充血,可見膿性分泌物。舌苔白,乳頭紅腫,似草莓樣,稱“草莓舌”。約2~3天后白苔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乳頭仍突起,稱“楊梅舌”。

 
  皮疹於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頸部與腹股溝,1日內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爲瀰漫性針尖大小的充血性小丘疹,呈猩紅色,觸之如粗砂紙樣,或雞皮樣。面頰部潮紅無皮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稱口周蒼白圈。皮疹於48小時內達高峯,然後以出疹順序消退,2~4天內完全消失。病程第1週末或第2周開始脫皮,是猩紅熱特徵性症狀之一,首見於面部,然後是軀幹,最後到達四肢與手足。嚴重者肢端脫皮呈手套、襪套狀。

調護
  治療首選青黴素,可迅速消滅病原菌,且能使患兒口、鼻的病原菌早期消滅。做好呼吸道隔離,急性期應臥牀休息,居室應通風,有條件時儘量讓患兒住單獨的房間。供給充足水分和營養;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繼發感染。隔離時間一般爲7天,最短不少於5天。給予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發熱出疹時應讓患兒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可用淡鹽水漱口,一日3~4次,及時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黴素軟膏塗口脣和鼻腔。
  出疹期患兒皮膚瘙癢,如果抓破可引起繼發感染,可用爐甘石洗劑改善;忌給患兒穿絨布或化纖材料的內衣褲;脫皮時可塗凡士林或液體石蠟,有大片脫皮時,不能用手強行剝離,需用剪刀剪掉。

  預防
  流行期間,應避免帶寶寶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居室應注意通風,每天通風兩次,每次15分鐘。對可疑猩紅熱、咽炎患者及帶菌者,都應給予隔離治療。教育寶寶不要隨便玩耍其他寶寶的玩具或已經被污染的物品。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可導致化膿性腦膜炎。該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進入呼吸道黏膜,病菌存在於鼻咽腔分泌物中,通過咳嗽、打噴嚏等繼續傳播,若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進入血液循環,在血液中繁殖形成毒血癥,進一步侵犯腦組織和脊髓外的被膜,引發腦脊髓膜炎。流腦一般好發於小年齡段兒童,從2~3個月開始,特別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容易感染,家長應特別注意。

  症狀
  這種病的潛伏期一般爲2~3天,最長的爲一週。其特點是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多,突然出現40℃左右,常於肩、肘、臀部等皮膚受壓部位出現出血性的、大小不一的瘀點、瘀斑,有的出現抽搐,重者可出現休克。小嬰兒發病急,易發生驚厥或有煩躁、尖叫、雙目呆滯、拒奶、嘔吐,囟門未閉者可見前囟飽滿。

  調護
  磺胺類藥物常爲首選藥物。應注意讓寶寶臥牀休息,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流通。給予流質飲食,昏迷者宜鼻飼,並予適量輸入液體,保證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保持口腔、皮膚清潔,防止形成角膜潰瘍。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吸入,必要時可給予氧氣吸入。高熱時可用酒精擦浴。

  預防
  保持居住環境的空氣清潔和流通,堅持給寶寶鍛鍊身體,平時讓寶寶多喝水,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儘量少帶寶寶到通風效果差的場所去。最重要的是要按時給寶寶接種流腦疫苗。如果幼兒園中有小朋友患病,家長可預防性地給孩子服用一些青黴素類藥物(注意孩子是否過敏)或複方新諾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也稱爲“痄腮”,是一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唾液飛沫感染(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爲弱。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

  症狀
  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
  小兒患病時,可有發熱、頭及頸部肌肉疼痛、單側或雙側腮腺腫大,耳下凹陷消失,耳朵上翹,頜下腺腫大,此時孩子不敢咀嚼(尤其是吃酸性的食物),否側疼痛會加劇。腮腺腫脹最具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爲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佔75%。重症者腮腺周圍組織高度水腫,使容貌變形,並可出現吞嚥困難。腮腺腫脹大多於1~3天到達高峯,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恢復正常。全程約10~14天。  

  調護
  對腮腺炎主要採用中草藥治療,關鍵在精心護理,增強小兒機體抵抗力。對患腮腺炎或可疑的患兒,應進行呼吸道隔離,直到腮腺炎腫脹完全消退後1周。患兒應臥牀休息,直至體溫正常、腮腺腫脹完全消退,這對預防併發症很重要。若孩子有高燒,應加強口腔護理,經常用生理鹽水漱口,飲食忌食酸、辣、硬等刺激性食物。

  預防
  主要採用主動免疫的方法來預防,可接種腮腺炎—麻疹—風疹三聯疫苗(MMR),除皮下接種還可採用氣霧噴鼻法,但是對雞蛋蛋白過敏的寶寶不能使用。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