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親子衝突的根源竟是它!管制培養,你中招了嗎?

親子衝突的根源竟是它!管制培養,你中招了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歲半的伊伊剛進家門。

奶奶說:“伊伊,來吃飯吧!”

伊伊答:“我要看巧虎(動畫片)!”

奶奶板起臉嚴肅地說:“不行!先吃飯!”

伊伊哭泣:“我要看電視!”

奶奶吼道:“堅決不行!哭也沒用!”

諸如此類的孩子哭、家長吼的“衝突”,在我們的親子教育中屢見不鮮,彷彿一個魔咒,緊緊地扭住參與其中的每個人。爲了把孩子“管住”,讓孩子“聽話”,我們使出渾身解數,卻發覺離“管好”的目標越來越遠。

我們爲什麼要“管住”孩子?

1.管制培養是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教育手段,因爲我們都是曾經被“管住”的孩子。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爲家長不管孩子是失職,“人之初,性本惡”,孩子是需要管的,不管他怎麼會成長,於是說教、嘮叨充斥着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這也成爲親子衝突的隱患。其實孩子的成長終將靠自己,而若因此傷害了親子交流的渠道,則更是丟了西瓜撿芝麻。

2.管制培養是我們最容易踐行的教育手段,因爲我們很多人習慣於用控制解決問題。不論是公交車上有人踩了你的腳卻沒有道歉,還是在公司裏下屬沒有按照要求完成一項工作,沒有什麼比大吼一聲:“你是怎麼搞的,不懂規矩嗎?”、“如果你再……,我就……”來得更過癮吧,很有可能對方在你的強大聲勢下敗下陣來。原來壓制是能如此高效地解決問題,我們完全無須苦思冥想長遠解決之策。有上述想法的人在我們生活中絕非少數,對他們來講,管制培養簡直是一種操之即來的武器。

當然還有很多非暴力傾向的父母,但面對失控的孩子時,耐心被一點點消磨,也忍不住要大吼或威脅幾聲暫時穩住局面。

親子衝突的根源竟是它!管制培養,你中招了嗎?

我們會“管好”孩子嗎?

家長們都是爲孩子好,卻難以把握尊重的分寸,關心一不留神就演化成了管制,在這種情況下,一類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對父母的觀點惟命是從,沒有價值觀,何談創造力?還有一類孩子走向了另一極端,叛逆,桀驁不馴,漸成隱憂。

“從小受父母主宰的孩子,長大後要麼主宰別人,要麼被人主宰”,管制關閉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模式,也許能暫時的控制局面,但犧牲的是平等尊重的親子關係,壓抑的是孩子的創造力,孩子最終會反抗,甚至達到反叛的程度。我們應該牢記,使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的我們。

我們應該怎樣“養育”孩子?

家長制的管制培養是引發親子衝突的根源,原因是它們總會觸發孩子的不滿與反抗。正確的教育方式是變管教爲養育,引導孩子自我確認、自我激勵和自我實現。筆者結合自身育兒實踐,建議如下:

1.家長轉變觀念,提升育兒高度。“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孩子生來就是與父母作對的,只是他們的心智模式與成人不同,更需要我們的聯結與愛。我們應讓孩子看到我們的態度:我們允許他們表達不滿,不會羞辱他們,但也不會屈從於他們!傳統的“孩子應該如何做”的老套路已經不適用於現在這個自由平等、信息共享的時代,父母應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和創造力,引導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

2.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讓後果教育孩子。孩子的不當行爲一定會引發某些後果,我們恰恰可以利用這些後果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負責。後果是自然出現的,與懲罰和縱容不同。還舉上文伊伊先看電視後吃飯的例子。

首先,確認孩子的訴求。“伊伊,你確定是現在看巧虎嗎?”

其次,平靜清楚地說出事情的後果,關鍵是不要控制孩子。“晚飯的時間是固定的,如果現在看電視,我們就只能錯過這頓晚飯,餓着肚子了!”

最後,徵求孩子的意見。“你確定晚上不吃飯了,是嗎?”

這件事情的結果要麼是孩子妥協,達到家長的目的,要麼是孩子嚐到了餓肚子後果,對以後的行事方式進行自動調節,最終實現自我成長。事實上,伊伊選擇了先吃飯。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絕不能任由孩子先看電視再吃飯,如果這樣,就是縱容,對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親子衝突的根源竟是它!管制培養,你中招了嗎? 第2張

3.合理的建立規矩

合理的規矩應是少而精。要既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又不能限制孩子的自我發展。對3歲以內的孩子,規則越少越好,保證孩子安全、不破壞環境,不傷害他人即可。在其他方面,家長做好榜樣,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不必要的親子衝突。

合理的規矩還必須是符合家庭實際的。“孩子不會迴應我們表面的指示,而會遵循我們潛意識中向他們傳達的信息”,無論何時,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應心口一致。舉一個伊伊吃甜食的例子。

中午,伊伊玩完回家,顯然餓了,我給她準備了一碗米飯和青菜肉絲,這是她平時比較喜歡的食物。但是她猛然注意到桌上的巧克力麪包,於是指着說:“我要吃這個!”

家裏出現了麪包這種東西的本身就出賣了我們家庭現行的飲食文化:我們全家其實是喜歡吃麪包的。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建立正確、切實可行的文化,吸引孩子加入其中。

於是我對伊伊說:“米飯提供能量,青菜提供營養,我們要多吃點。巧克力麪包甜甜的提供樂趣,可以少吃點兒,我們一起來吃吧!”這個說法是我真實的心理寫照,因此我向孩子提出要求時沒有任何愧疚感,這對伊伊來說更爲公平,我相信孩子是感受到了這些的,於是很配合的同意了。

一大口米飯,一大口青菜,再加一點麪包,生活本來不就應該這樣嗎?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