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自信與自負,是自戀開出不同的花。給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麼教了

自信與自負,是自戀開出不同的花。給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麼教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信與自負,是自戀開出不同的花。給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麼教了

納西索斯(Narcissus),卡拉瓦喬的作品.

人人都自戀

在希臘神話裏,美麗的少年納西索斯(Narcissus)在河邊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於是深深的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影子,死後變成了水仙。因此narcissus這個詞既有水仙之意,又有自戀之意。自戀的人常有強烈的優越感,渴望讚賞。他們往往很有魅力,但許多時候也會自私、固執、控制慾強。嚴重的自戀者可能犧牲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甚至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自戀是現實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同學、同事裏,總有些“出頭鳥”,他們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有時候很討厭,但的確是團隊裏最有靈感和創造力的角色。

所以,自戀並不單是一個貶義詞,也不一定是壞事。

德國心理學家Michael Dufner曾有一項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他們尋找一些男性參與者,要求他們去街上向陌生的異性詢問聯繫方式(如電話號碼等)。

發現自戀程度較高的人成功要到的聯繫方式遠遠多於非自戀者。對於實驗的深入研究發現,自戀者和非自戀者在選取異性的類型上沒有差別,因此,自戀者並不是更會挑選容易說yes的女性,而是因爲自戀者流露出來的自信以及大膽勇敢的社交方式,讓自戀者更容易邁出約會的第一步。

這是因爲,自戀者往往更有魅力、激情,更幽默。恰恰是表現欲,讓他們說什麼、做什麼都理直氣壯,更可信,自然成功的機率就更高,當然不僅僅是在約會,就算是講一件普通的事兒,自戀者描繪的故事也會比非自戀者更加有吸引力。

好自戀、壞自戀

在精神分析及其分支理論框架中,孩子都是自戀的,因爲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對世界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嬰兒只是覺得,我一哭,就突然有奶吃,我一叫,就突然有人來輕拍我。孩子覺得一切撫養行爲都是源於自己,是自己變出來的,這是所有孩子的“魔法性思維”,自體心理學認爲孩子在嬰兒期認爲自己是全能的,這是每個小孩子對世界不夠了解時都會有的自戀。隨着成長,當孩子遭受到適當的挫折,發現世界很大,自己並不是宇宙中心之後,這種原始的自戀就會消失或轉化。

自信與自負,是自戀開出不同的花。給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麼教了 第2張

而如果是轉化的話,可能有兩個方向:

成熟的自戀可以讓一個人有積極的進取心、充滿活力、有創造性並且有同理心,有堅定和整合良好的自我概念,有智慧和勇氣,正義和節制,對於新鮮事物有着新奇感,充滿創造力等積極品質,這都是成熟自戀的表現。

而如果是喜歡對別人頤指氣使,讓人不舒服,極度自負,十分渴望領導者的身份,自認爲高人一等的自戀,那麼其自大的面具之後,是敏感脆弱和不安全感。這種自戀是很危險的。

爲什麼自戀的人會自戀?

傳統的看法是認爲,自戀的成年人不過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小時候父母予取予求慣了,所以長大後這中被寵壞了的孩子無法養成關心他人等品質,而是還像個孩子一樣自我中心。

也有學者認爲,小時候被忽視冷漠,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也極容易自戀,因爲他們需要從其他人身上彌補曾經沒有滿足過的父母的寵溺。

自信與自負,是自戀開出不同的花。給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麼教了 第3張

還有另一種看法認爲,如果在童年時身體和情感需要得到了滿足,那麼成年後就不會因這種需求而感到焦慮,所以在童年時期得到父母充分肯定的孩子,更容易平和地看待別人的評價,而那些小時候沒得到過滿足的孩子,纔會不斷地向別人要求讚賞和認可。

不健康的自戀,是怎麼來的?

美國心理學家Phebe Cramer曾進行一項長達20年的縱向研究,在孩子三歲的時候,測量孩子的自戀傾向;20年後,再次對這批23歲的實驗參與者進行成熟的自戀和不成熟自戀的測量,並且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相關研究。Cramer的研究中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的自戀發展有很大影響,其中“反應性(responsive)”和“要求(demanding)”的影響最顯著。

對於孩子的需求反應性低或不反應: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忽視孩子的合理需求:會讓孩子感覺不允許做決定從而無法發展自己的技能。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低,忽視孩子的合理需求:會讓孩子缺少成長過程中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從而更容易受到傷害或者陷入困難。 父母十分關注孩子的需求:特別寵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幾乎沒有要求,卻對孩子的有求必應,0-3歲這樣做是沒錯的,能夠給孩子一種充分被尊重和欣賞的感覺,但青少年期,這樣做卻可能寵壞了孩子。而如果對孩子既有明確的要求,又對孩子的需求反應敏感,這樣的話孩子能夠培養必要的能力。 教育方式分年齡段也應有不同

自信與自負,是自戀開出不同的花。給孩子哪一支?就看你怎麼教了 第4張

Cramer還指出,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孩子不同的發展時期應有不同。

在嬰兒期和童年早期,高反應型的養育方式,可以讓小寶寶在無限的愛與寵溺中有積極的發展。在人生最初、最無助的時光得到被愛和安全感,有助於孩子養成自信的性格。如果父母對很小的寶寶就開始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那麼,孩子很可能會變得順從和失去主見。

而對於那些在嬰兒期和童年早期沒有得到父母的寵溺的孩子,可能會對於父母的寵愛一直有一種飢渴的需求。爲了彌補這種缺失,孩子會養成相應的補償行爲,例如形成一種“浮誇的自我”,通過誇大自己的自我形象,進行自戀幻想以及忽視無法滿足自己自戀幻想的關係來滿足自己的缺失。

但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在青少年時期還寵溺孩子,就會讓孩子養成驕縱的個性。孩子的身體和情感需求,在童年早期和青少年晚期是不一樣的,嬰兒期孩子幾乎全部依賴於父母的鼓勵來發展能力和技能,但是青少年的孩子就有主動性了。如果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繼續無條件地寵愛,那麼,更有可能發展出反社會行爲,或者藥物濫用等危害性行爲。李天一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在正確的時間採用正確的教養方式,才能培養出具有成熟自戀能力的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